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新闻 > 国内新闻 > 综合新闻 > 正文

鲍鱼越过“生死线”南迁福建

发布时间:2010/10/14 9:12:26  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编辑:谢雪琴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核心提示: 在养殖20多年之后,人们发现,曾经名列“海八珍”、在山东、辽宁沿海生息的鲍鱼,现在已经越过“ 生死线” ,南徙到福建一带了。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基本上所有的海珍品养殖都处于同一模式:因为市场需求的拉动,导致生产规模急剧膨胀。环境的改变和良种匮乏,就成为时时要面对的难题,而且一旦发作,往往就是毁灭性的。这对于海洋开发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在养殖20多年之后,人们发现,曾经名列“海八珍”、在山东、辽宁沿海生息的鲍鱼,现在已经越过“ 生死线” ,南徙到福建一带了。

  从上世纪 70年代末开始一直从事鲍鱼人工繁育、养殖研究的燕敬平高级工程师说,全世界鲍鱼产量 3 万吨,中国 2.3 万吨左右,其中,福建占 3/4。

  燕任职于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养殖中心,他说,在福建,有的乡镇鲍鱼产量达5000吨,有的县可产上万吨。

  他所说的鲍鱼,是“皱纹盘鲍”。在过去,这种鲍鱼生活的区域最南不过江苏连云港,主要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一带生活。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鲍类动物75种, 其中经济种类有10多种,主要产地为中国、日本、朝鲜、新西兰、澳大利亚、墨西哥和美国太平洋沿海等地。我国有六个品种和一个亚种,其中,较具经济价值的有两种,南北方分布品种不同,南方为九孔鲍,北方为皱纹盘鲍。

  自然条件下,皱纹盘鲍一般生活在海底岩礁间,从低潮线以下至水深15 米左右的浅海区,以水深2-6米内最多。栖息区海水清澈、潮流通畅、海藻繁茂。

  围绕着自然采集鲍鱼,有许多的传说:由于鲍鱼多生活于水深流急的岩礁间,在用腹足充分附着岩石后,需用200 公斤左右的力量方可拔掉,即使是今天养殖环境下,人们收获鲍鱼也需要“ 趁其不备时迅速铲取”。过去没有潜水设备,这项工作多是由俗称“海碰子”的人们完成,风险可想而知。所谓海碰子,其实是碰命,所以,鲍鱼的产量极少。

  鲍鱼品质被分成不同的种类,其中以干鲍最高,干鲍又以日本出产的网鲍、吉品鲍、窝麻鲍为最,这些名品的产生,除了资源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加工工艺,有许多秘不外传的诀窍。

  燕敬平回忆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皱纹盘鲍的研究。 1974 年,在福建省东山县首次培育出南移的苗种;同年,山东省长岛县的后口村也育成。到 1985年,经过全国鲍育苗协作攻关取得突破,育苗产业急速发展。

  最初育成的苗种,都被投放到海里,放流增殖。黄海所对人工养殖的探索,是从采用竹编的笼子开始的。1985 年,全国鲍鱼产量只有100吨左右;1995年,即过千吨;2005年,超过2 万吨。规范的筏式养殖推广普及,底播养殖、潮间带养殖、海底沉箱养殖、工厂化养殖、坑道养殖和底播增殖等方式也取得很大成效,鲍鱼进入寻常酒宴。黄海所的一位老专家聂宗庆后来获得国际鲍鱼协会终身荣誉称号,获此荣誉全世界仅有4人。

  从 1995年开始,产量提升的背后因素是“北鲍南养”。皱纹盘鲍生活环境的水温上限,是 28-29度,越不过黄海北部;而其最适宜温度是 15-20度,在北方,只有春、秋两季才能正常生长。所以,生长速度受到影响。

  燕敬平说,北鲍南养是一大突破。最初,南方养殖者因为当地主养品种九孔鲍滑坡,所以到北方寻求新苗种;北方业者要过冬,也想到去南方找海区。 北方的鲍鱼到南方暂养一冬后,养殖周期缩短近一年,效益大增。

  但鲍鱼从“ 客居” 越冬到迁徙“ 定居”,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鲍鱼的品种发生了变化:如同南方九孔鲍滑坡时所经历的苗种问题一样,北方鲍鱼在 1995 年前后也出现了大批苗种死亡。

  燕敬平1999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对当时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在鲍鱼人工育苗生产中,使用的亲鲍在 1990 年以前多数来自天然鲍,1990 年以后育苗用的亲鲍多数来自经人工培育的苗种长成的。“据笔者多年育苗生产的经验,两种亲鲍的育苗效果差异明显,亲鲍中天然鲍所占的比例大时出苗量多,否则就少。其原因可能与人工苗由于近亲交配生产力下降和苗种质量较差有关。”这种状况也影响到底播增殖的品种养成。

  解决这一问题,依靠的是杂交技术。1997 年,辽宁省科技人员从日本引进商品日本盘鲍与皱纹盘鲍进行杂交,在参加鉴定会生产现场时,燕敬平感到非常震惊:每平方米产苗 5000 多只,而非杂交生产不过1500只。这一技术迅速推广,现在的黄、渤海几乎很难捕到真正的皱纹盘鲍了。

  一个生活过几亿年的品种,在养殖二十几年后就“消失”了。“即使有,也只能用于科学研究。”燕敬平说。

  他说,从经验情况看,杂交之后,鲍鱼的习性出现了改变,所适应环境水体的温度上限和下限都提升了2 度左右。以前,鲍鱼在寒冷的严冬很少有冻死的;现在,山东半岛一些地区有鲍鱼大面积冻死的事件。另一方面,在福建、 广东等地,来自北方的鲍鱼已经非常适应当地的环境了。

  单纯一个品种的变迁,即使是消亡,或许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类似的事实经常发生。但是,鲍鱼“南徙”的前因后果,还包含许多耐人寻味的东西:一头鲍鱼的产卵量可达一百多万粒,所以,看似庞大的养殖产业,往往建立在最初几头亲鲍的基础上,在人工养殖环境下,近亲繁殖、 种质退化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养殖业来说,品种是基础,基础不稳,整个产业不可能健康发展。

  从目前情况看,基本上所有的海珍品养殖都处于同一模式:因为市场需求的拉动,导致生产规模急剧膨胀。环境的改变和良种匮乏,就成为时时要面对的难题,而且一旦发作,往往就是毁灭性的。这对于海洋开发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有没有可能像陆生动物一样,培育自己的良种?或者说,皱纹盘鲍有没有可能提纯复壮?燕敬平说:很难。一代鲍鱼苗需要两年多的时间,多少代才能实现目标?这个过程会有多大风险?现在的环境下,基本不可能完成。

  从他在国外研究、考察的情况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不可能发生类似我国这样的情况:比如出产“ 澳鲍” 的澳大利亚,对外来物种是非常慎重的,即使跨洲使用,也很严格。
编辑:谢雪琴 访问人次:3081 关键字:鲍鱼,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综合新闻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