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今年吃蟹季,崇明很热闹。
堡镇桃源村的董惠春、陈乐萍夫妇最近成了岛上的“养蟹明星”。他们家承包的370多亩河塘今年养出的蟹只只都是“大块头”:三两、四两的不稀奇,很多还超过了半斤。消息传出后,懂行的老吃客们纷纷组团前来采购,最红火时,半斤重大蟹卖到每对200元,价格堪比阳澄湖大闸蟹。
在上海,崇明蟹有个别名叫“乌小蟹”。虽然崇明蟹味道也挺鲜美,但个头太小,钟情于阳澄湖大闸蟹的吃客们是不屑于掰其蟹脚的。其实啊,阳澄湖大闸蟹与崇明“乌小蟹”“师出同门”。每年11月,大量野生中华绒螯蟹会顺流汇集到长江口,在崇明岛附近的淡水与咸水交汇处越冬产卵,阳澄湖的蟹苗十有八九都来自崇明。而奇怪的是,崇明蟹苗爬进阳澄湖,轻轻松松就能长到四两以上;同样的蟹苗留在岛上,长到三两一只已是“蟹王蟹后”。
蟹市上有个奇怪的分水岭,二两以下的成蟹售价仅10元至20元,可一旦达到三两半以上,价格即能翻升到每斤100元以上。由于“乌小蟹”总是长不大,崇明的蟹农都不敢养殖成蟹,他们把长江口捕到的蟹苗放进河塘内养殖6个月,养成纽扣大小的“扣蟹”,然后卖给全国各湖区的养蟹企业。董惠春在崇明岛上养了17年的“扣蟹”,后来他又去阳澄湖等地学养大闸蟹。在这个过程中,他搞明白了一件事:“乌小蟹”养不大的最主要原因是水质———崇明岛上含盐量较高的水环境会导致小蟹早熟,过早停止了发育。明白了这个道理后,老董产生了一个念头:只要水质改善,崇明蟹未必养不大。
去年,49岁的董惠春回到崇明岛,在自家门前的蟹塘里搞起了试验。在当地很多蟹农眼中,这不啻为一个疯狂的举动,毕竟千百年来,崇明“乌小蟹”从来就没有养大过。但老董的试验却得到了崇明县农委的支持。县农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随着崇明岛内“扣蟹”养殖户的增多,竞争日益激烈,每亩产值已从最初1万元下降到了2000元;而且,养殖“扣蟹”处于河蟹产业链的第一环,崇明蟹农终年辛苦,却没有赚取产业链上最丰厚的利润。另外,近年来长江北支水质淡化,崇明岛内的河水盐度相应下降,北运河开通也为蟹塘引入淡水提供了条件,崇明养蟹业转型的时机已经来到。
董惠春夫妇第一年的“大蟹试验”不太成功,养出来的蟹虽然比传统“乌小蟹”要大一些,但多数仍在二三两之间,尚未达到“大蟹”标准。得知情况后,县农委多次派人到老董的蟹塘了解情况,还帮他介绍水产专家。在过去一年中,他们建立起了比阳澄湖大闸蟹更为严格的苗种选择标准,按照“选优选大”的原则,每斤不能超过40只,公蟹、母蟹按照6:4比例配比。他们还从外地引进了一种名为“伊乐藻”的养蟹水草,在河塘中大面积种植,模拟出生态湖泊的环境。水草既是河蟹们的食物,也可供河蟹活动、隐藏,方便其脱壳,使河蟹能较快成长,提高成活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董惠春家的蟹塘里养出了半斤大的成蟹,崇明蟹摘下了“乌小蟹”的帽子。老董夫妇算了一笔账,平均每亩河塘能养出75公斤大蟹,收入1.5万元,除去3000元左右成本,每亩盈利1.2万元。崇明县农委也算了一笔账,明年把大蟹养殖技术加以推广,再辅之以品蟹游项目,预计岛上养蟹业产值可以从目前2000万元跃升至1亿元。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