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专访广州市诚一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阳会军博士
“水产行业高速发展了近30年,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优秀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但是没有出现一家非常优秀的水产预混料企业,这是很悲哀的事情。在水产养殖业大发展的时代,饲料厂有了大发展,预混料企业如果没有发展,就会被行业抛弃,预混料整个行业都会被抛弃!”2007年3月,本刊专访阳会军博士时,他曾如是说。
而在此之前,作为一家新成立的传统水产预混料生产型企业,诚一发现所做的工作无法体现自身价值,得不到客户认可,员工士气也处于低谷。当时,行业里也有人断言,水产预混料业是一个夕阳产业。就在这一年,诚一毅然扛起变革的旗帜——将诚一由传统水产预混料企业转变为科技服务型企业,集中优势资源为客户提供更优质更专一的服务,帮助客户提高产品价值与市场竞争力。
转型之初,行业之内不谓无争议之声,但四年的坚持,如今的诚一,以“事业部”为单位的团队稳步发展。在获得客户越来越多认可的同时,每一员也变得更为自信,更为主动的服务于客户。现在,诚一已经开始拥有销售额过千万元的客户。这四年,在某种意义上,诚一的工作正在重新定义水产预混料行业。
近日,再次来到广州市诚一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办公总部,倾听阳会军博士畅谈诚一转型四年来的所获,以及未来发展构想。
致力于提升客户产品市场竞争力
2007年,诚一从生产型企业转变为服务型企业后都发生了哪些改变?
阳会军:2006年时,我在这个行业有两个方面的感觉。第一,在跟客户做生意时,他们感觉你做这个东西意义不大;另外一个,员工的士气也很低落,因为客户认为你没有为他创造价值,在客户那里没有受到尊重。
当时,客户和我们是这样的一种关系:我买一些预混料,你给我一点服务,实际上是一种交换。今天你给我多一些服务,我就多买点。以前的一些预混料企业,都会派业务员到塘头,帮饲料企业做一些看鱼病、调水等服务,当时我们也是这么要求,但是我始终觉得这不是办法,不是我们的核心能力。
后来我们认为应该从客户真正所需要的方面去着手,客户所需要的是提高他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我们后来的工作都围绕着如何为客户提供有价值,客户最亟需的东西去设计。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也遇到非常大的阻力,但是经过从2007年到现在的坚持,客户基本上接受了。现在员工的状态也比以前好,因为他所做的工作是有价值的,也受到尊重,在工作中找到了快乐,也愿意主动下到鱼塘去了。在其所在的领域,他也慢慢地在思考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观点。而按以前的方式,参加工作四、五年,对生产环节往往还是完全没有概念。
饲料厂在与诚一的合作中获得了哪些方面的提升呢?
阳会军:饲料厂跟我们合作后,对水产养殖与饲料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对水产饲料的发展思路更清晰了,产品的市场定位更明确,具体表现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了,每吨的产品利润增加了,对水产饲料发展更有信心了。另外最重要的是顾客在与我们的合作中建立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增强了。跟我们合作后,就不再是孤立的,我们背后有一个很大的团队在支撑他。包括市场层面和技术层面,你想要发展,要做什么样的市场,这些市场我们都分析得比较透,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那么针对客户的需求,诚一接下来还有哪些方面的工作需要展开呢?
阳会军:我们接下来还有基础工作要做,我们现在广州南沙找了一块地,现在批下了第一期2400亩,明年1月31号正式开始着手建设,大约需要八、九个月的改造才能使用。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基地,把研究试验做起来,从实验室水平到大塘的研究都展开。因为饲料企业和我们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养殖,如果不了解养殖,后面的工作就没法做。
另外我们还准备找一块地,建一个生产工厂,一定要做到可控、可追溯性。我们现在番禺的基地还达不到可控、可追溯两个目标,以后这是发展的方向,以确保产品的品质稳定和科技含量,另外也可以研究一些服务体系。这两个基础工作做好后,以后的发展会有更好的保证。
另外,现在饲料企业的技术从哪里来,以前可以看书,现在看书可以解决吗?很多工作上碰到的问题不是常识的问题,在书上找不到,而需要自己解决。这是现在企业或者行业要面对的,但行业还没有人去做。作为一个饲料企业,你想在这个行业内领先,肯定需要新的东西,那么这个研究谁来做。饲料企业自己来做的话,代价较高,很多企业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现在定位也非常的清晰:成为饲料企业技术战略的顾问,为客户提供技术方案。
我们以前对技术的理解不够,实际上技术应是一套技术战略。企业所有业务的展开,都是建立在自己的技术战略之上的,如果没有技术战略,企业就不能深入或者说持久。企业拥有一套技术战略体系,然后围绕这个技术战略不断地加强,最后形成核心竞争力。我们以后要成为饲料企业的技术顾问或者是合作伙伴,一步步帮助他们把核心竞争力建立起来。
诚一的研究将从三个层面展开
您是否可以解释一下诚一的技术战略?
阳会军:我们考虑的目标,一个是环保、安全,一个是高效、优质。前两个现在看来比较虚,但是虚的以后也可能变成实的。
作为饲料来说,根本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提高饲料的转化效率,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还要遇到如安全、质量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我们以后科研的展开也要围绕这个方向。
现在饲料研究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标准是不是最合适的。比如,现在所使用的硬颗粒饲料就面临两个最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饲料蛋白和能量的平衡,像罗非鱼,总是推一些高蛋白低能量的饲料。因为以前的市场上总是认为,高蛋白就是好饲料。由于饲料厂斗价格比较利害,所以必须控制成本,整体上说,饲料的蛋白高能量就低,鱼的消化利用率不高,造成很大的浪费。另外,盲目追求高蛋白,在成本压力下,蛋白的质量可能就会差,造成氨基酸的不平衡。这是做饲料要考虑的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但是很多企业却没有考虑。当然,各地方的养殖品种、模式不同,细分市场很多,每个细分市场都需要有标准的建立。标准的建立和饲料的成本的关系是最大的。
第二个层面是原材料的评估。什么样的原材料是性价比最高的。这在水产上还是很模糊的。现在的罗非鱼、草鱼饲料,很多企业都没有原材料消化率的数据,特别是草鱼。以草鱼的膨化饲料为例,为什么效果不够理想,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饲料厂连原材料消化率的数据库都没有,最基础的东西都没有解决。
我们在中山做了三年的膨化料养殖草鱼生产实践,今年的效果非常的好,鱼体型、体色、活力都非常的好,饲料系数明显降低,养殖成本明确下降。之所以能做好,是因为我们掌握了这方面的数据,我们以后也会把这些数据进行公布、推广。
但是膨化草鱼料的推广也碰到一个问题。因为现在所形成的养殖模式,是建立在颗粒饲料的基础上的,就像以前最早粗放养殖的时候,是用棉饼、棉粕,菜粕等养殖的。那个时候如果用颗粒饲料养殖,效益反而可能不好,因为那种养殖模式就是和棉粕、菜粕等相适应的。现在用膨化饲料同样如此,如果还是停留在使用颗粒饲料所采用的养殖模式上,同样难以适应。
现在我们也碰到问题,广东收鱼的喜欢收草鱼的时候,多收点大头鱼等搭配养的杂鱼,他告诉我们,说你的杂鱼长的不好,或者是大头鱼不多,要降低收购价。还有,广东的养殖户有这样的概念,主养的草鱼是回本的,杂鱼才是利润来源。但是我同样可以这样去理解,养杂鱼是回本的,草鱼才是赚钱的,因为我们应该要关注的是主养的品种,杂鱼能赚多少钱?所以说,一些阻碍新技术推广的传统观念还在影响养殖户。
当然,草鱼膨化料本身基础消化利用的数据还没有,所以很难做出性价比很高的饲料;第二,养殖模式也需要互相适应;第三,膨化料的使用规范也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导致草鱼膨化料的推广还存在很大的困难,但我觉得它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这些是在所难免的。
第三个层面,要改变的是提高饲料使用效率。某个原材料的消化率是一定的,但是否有办法再提高?比如从鱼体健康状况来提高消化效率;另外从源头上,如利用酶制剂,协助它消化;此外,可能还存在某些物质,能提高鱼体消化道的健康程度,也可以提高消化效率,这些属于素材的开发。我们以后也将在素材开发方面做工作。
今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标准的制定、原材料的评估和为了鱼体的健康、消化率的提高去开发新的素材这三方面的工作。总体来说,就是围绕着如何去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你们现有的技术力量,是否能配合推进这三个层面的工作?
阳会军:实际上这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养殖层面,第二是饲料层面,第三是研究层面。而作为诚一来说,拥有中大的技术力量支撑,包括我们现在的业务模式,这三个层面我们已经把它贯通,对行业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的问题看得非常清晰。
我们现在用了很多的时间在研究标准的问题,包括在终端市场所做的调查,我们发现某些饲料做的比较好的时候,也会去研究,它的标准是什么。另外一个是原材料的评估和新素材的开法,我们也和中山大学一起合作在进行一些研究。今后我们建立起自己的研究中心以后,自主性将会更强。
企业建立这样的科研体系,团队的建立、运作等是不是需要一个很大的支撑?
阳会军:这个方面要投入的肯定比以前更多。但是我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饲料企业现在竞争比较激烈,不是说饲料的量很大了,根本的决定因素在养殖者的需要变化快了。
中国每个养殖者都是一个创新的主体,他们的养殖模式不断在演化,所以对饲料的要求变化越来越快。饲料企业的竞争,不是横向的竞争。横向竞争中国企业都会,但是怎么去适合客户的要求,中国企业还不怎么会。现在养殖者对合乎他利益的饲料的要求变化越来越快。养殖者创新的欲愿是最强的,他没有理论指导,但他每天都在想这个事情,创新很多东西,比如今年他的鱼塘养了2000斤,他就会想明年是否能养2500斤;今年养了一造,就会想明年是否能养两造。实际上这也是推动饲料行业发展的一个非常决定性的因素。
有没有这种可能,企业做一个模式,然后引导养殖户去改变,从而适应企业所推广的模式?
阳会军:这种模式我觉得是比较好的,但是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对它所推广的模式要保持敏感性,要时刻的关注。因为他推广的模式,老百姓在做,但是老百姓在发展中同时可能会建立起更高效的模式,这时候你是否能抓住。因为中国的老百姓和国外的老百姓是不同的,他们很擅长创新,因为这种创新往往能直接给他们带来收益。
作为我们来说,不太关注同行,不会进行同行之间的竞争,我们更多地关注顾客需求,更多地关注养殖及饲料发展的趋势,更多地关注员工的成长与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我们认为这是企业的长久生存之道。作为我们来说,比如我们有100个客户,可能这100个客户大部分创新能力不是很强,但是他也是一百个创新的主体,所以我们现在能积累一些东西,也是从客户身上得到的。我们除了在科研上实实在在地在做研究以外,创新的主体还是饲料企业,所以我们积累的速度会比一些集团公司都快。但是我们是否有能力把它消化吸收、整理,这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膨化料是未来的主体
上面您谈到膨化料推广的问题,是否可以说很多品种都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如罗非鱼?
阳会军:现在罗非鱼料最核心的问题是,现在颗粒料以饵料系数1.6来算的话,如果膨化料系数定位在1.5,那就没有什么优势,但是如果膨化罗非鱼料能做到1.2的话,那么和颗粒饲料比优势就大了。
今年罗非鱼膨化料饵料系数达到了1.4,用膨化料和颗粒料的成本已经相差不多了,但如果还能进一步提高,膨化料的优势就能体现出来了。
按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您认为膨化料将会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
阳会军:膨化料绝对是未来水产料的主体。它就像一种好的武器,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完全掌握它。其实我们不用把膨化料看得太复杂,它只是一种加工工艺。这种加工工艺可能需要多投入100多元,但是它创造的价值要远远大于这100多元,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从实验室的研究结果看,结论的确已经非常清楚了。像网箱养殖草鱼,用膨化料效果就非常明显:在网箱用颗粒料养殖非常辛苦,为了防止饲料沉底的损失,要慢慢地投喂,而使用膨化料后又轻松养殖成本又低。
建立中小型饲料企业交流平台
据说您现在筹划一个中小企业的交流平台,能否介绍一下?
阳会军:中小企业最根本的战略是合作与创新。现在,中小企业面临一些问题。一个就是大家之间的交流不够,中小企业面临的情况相似,很多企业都希望能够有一个信息交流平台,大家可以相互学习,比如设备、工艺、管理、生产技术等方面。我们现在作为一个桥梁,协助一些企业相互交流与拜访等,他们感觉到有这个非常好。
另外,作为中小企业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人才的培养培训。他们很难像一些大公司那样做培训,包括业务人员的培养,销售经理的培养,技术人员的培养,检测化验人员的培养,他们都需要做,但单靠自己的力量又做不好;另外,更深入地说,如原材料的采购,他们也希望相互之间能有更多的信息的交流。
目前,一些大企业也有跟中小企业做一些采购的沟通,但中小企业的采购需求和大企业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信息,不同企业的解读也不一样,对大企业有用,对中小企业不一定有用。所以我们提出了这个想法,希望以论坛的形式来展开,加强中小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有了这个论坛后,也可以在下面做一些附属的组织,我的想法是,我们也可以做一些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沟通。因为确实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一个是人才与技术的问题,另外一个是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策略是否明确的问题,这些都需要沟通与合作。
但这个事情只是初步的想法,还需要和各方深入沟通与协调,发挥多方面的力量,集合多方面的资源,大家商量共同把这件事做好。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