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新闻 > 国内新闻 > 海洋渔业 > 海洋捕捞 > 正文

渔网越来越密 渔业资源应资产化

发布时间:2011/12/21 9:17:17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编辑:罗诗吟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核心提示:  “你们看一下这张图片,渔网下面的是我的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办公室海洋项目高级官员王松林说。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你们看一下这张图片,渔网下面的是我的手。”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办公室海洋项目高级官员王松林说。

  画面显示,渔网的网眼非常细小,连王松林的手指都穿不过。

  王松林负责WWF黄海生态区(黄、渤海域)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海洋渔业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项目。

  这些年,让他感触最深的就是越来越密的渔网,以及背后规模越来越大的渔业产业和日益枯竭的渔业资源。

  “由于国家没有强制性的措施限制渔网网眼的大小,许多地方都对渔业资源进行掠夺性的捕捞。捞上来的大部分鱼只能充作饲料。”王松林说。

  天津市渤海水产研究所前不久也证实,由于受到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渤海湾渔业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渤海湾渔业资源由上世纪80年代的95种减少到目前的75种,野生牙鲆、河豚等鱼类彻底绝迹。

  农业部渔业局的调查显示,尽管采取了多种保护性和限制性措施,但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海洋课题组的报告则称,目前我国“渔业资源已进入严重衰退期”。

  “绝户网”横行

  今年的形势更不容乐观。

  据山东省海洋渔业厅介绍,黄渤海区为期3个月的伏季休渔自9月1日结束后,满心欢喜的渔民们随即开船下海捕捞。开捕半月的生产情况来看,山东省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生产较好,但渤海沿岸生产一般,差于去年。

  渔业部门的统计显示,对虾开捕后,山东全省共投入对虾渔船4000多艘,比去年多投入500余艘,但产量同比减少29%;累计投入海蜇生产渔船2657艘,回捕海蜇产量1.7万吨,同比减产21%。

  山东、辽宁等地渔民抱怨,近海渔业资源减少:渔船“吃”不饱。

  据记者了解,几年前,我国就提出了海洋捕捞“零增长”的目标,以改变以往单纯追求产量、过度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但由于对渔业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足以及渔业资源的共享性,在经济效益的诱使下,捕捞强度居高不下,渔业资源利用处于“无序、无度、无偿”状态。

  国合会海洋课题组的一项统计显示,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在20世纪60年代末进入全面开发利用期,之后海洋捕捞机动渔船的数量持续大量增加,由60年代末的1万余艘迅速增加至90年代中期的20余万艘。

  由于捕捞船只数和马力数不断增大,加之渔具现代化,对近海渔业资源进行掠夺式捕捞,导致资源衰退。

  捕捞对象也由60年代大型底层和近底层种类转变为目前以鳀鱼、黄鲫、鲐鲹类等小型中上层鱼类为主。传统渔业对象如大黄鱼绝迹,带鱼、小黄鱼等渔获量主要以幼鱼和一龄鱼为主(占渔获总量的60%以上),经济价值大幅度降低。

  在沿海地区,一些新式渔具也出现了。“地笼”网就是其中之一,这是近年新出现的一种用于捕捞黄鳝、泥鳅及各类鱼虾的捕鱼工具,一般以铁丝为架,用窗纱或塑料(9355,110.00,1.19%)纤维做成粗约50厘米的细长筒形,每个“地笼”由几节至数十节连成,相互连通,每节两侧均开有供鱼虾进入的孔。鱼虾钻进去后,洞口马上封闭起来,最后只有游到“地笼”两头的网袋中等捕鱼者来取。

  “地笼”网眼细,初生鱼苗无法幸免,对渔业资源破坏性极大,行内人士称之为“一扫光”或“绝户网”。

  在王松林给记者展示的图片中,还有一张铁网,靠大渔船拖行,渔网在海底横行,连珊瑚、海草等海洋生物都无一幸免。

  目前我国渔业已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水产品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30%以上,养殖水产品占世界养殖水产品总量的70%。但是,我国粗放型的渔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仍占较大比例。农业部渔业局副局长崔利锋对此表示,我国是“渔业大国”但非“渔业强国”。

  “海岸线”变“房岸线”

  事实上,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措施未得到切实遵守是目前世界各国致力解决的难题,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全球9000万吨捕捞产量中有37%进入国际贸易。而非法、不报告和不管制(IUU)捕鱼的年收入高达100亿至235亿美元,占全球捕捞业产值的11%至26%。

  资料显示,目前全球70%具备商业价值的鱼类资源处于衰退或被过度捕捞状态。

  除了过度捕捞的因素外,海岸带和近岸海水环境被破坏也是重要因素。中国水产科学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孔杰对本报记者表示,粗放的经营方式以及涉水工程大量挤占渔业水域和滩涂资源,破坏了水生生物栖息地。而捕捞强度过大以及工业污染和生活排污,严重损害了渔业水域生态安全和生物多样性。

  “我国目前已经有40%~50%的原始海岸带被人工化。但也有专家认为,目前这一数字可能已经达到了60%~70%。”王松林说,近两年来,面对楼市调控的高压态势和确保18亿亩耕地的政策红线,一种新的房地产开发模式正在被大量复制。这就是无节制、不科学的围填海。而海岸带过度开发,潜伏着永久破坏生态、增加防灾压力、危及地区可持续发展等严重问题。

  国家海洋局2008年公布的《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显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沿海地区开发强度持续加大,对海岸带及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产生巨大的压力。

  2008年,国家海洋局开展了沿海开发强度、近岸海域综合环境质量及海洋生态脆弱区评价工作。评价结果显示,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岸线人工化明显,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和广东的沿海地区已经处于高强度开发状态。全国海岸带及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脆弱区。

  记者日前在河北、山东、江苏等地采访时也注意到,围海造陆、滩涂改造,海岸线变成红红火火的工地,这种景象并不鲜见。

  据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教授刘洪滨介绍,由于沿海滩涂没有纳入18亿亩土地保护红线当中,加上围填海造陆成本非常低,致使地方政府、企业投资开发的热情高涨。据了解,每亩人造土地成本只有几万元到几十万元,而其出让价格至少升值十倍到一百倍。

  “我国的海岸线正在变成‘房岸线’。”王松林说。

  目前,我国的海岸带已经成为6亿人口的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各种污染物的最终归宿;石化产业的产业布局不当及开采、运输、储存过程中的监管疏漏也经常导致大片的海洋受到污染。此外,越来越多的其他高污染行业,甚至是核电工程也落户滨海地区。

  国家环境保护部200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全国1.8万公里的海岸线上,总共有204个入海河流将各类污染物倾入大海,有466个日排污水量大于100吨的排污口将工业污染物、生活污染物倾入大海,污水排放总量超过47.60亿吨。

  国合会海洋课题组的调查显示,大规模围海造地、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导致滨海湿地大量丧失和生物多样性降低,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严重退化。2009年监测结果表明:中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亚健康和不健康的比重占到76%;海岸带生态脆弱区占80%以上;河口海湾普遍受到营养盐污染。

  海岸带是临海国家宝贵的国土资源,是海洋探索和经济发展的基地,也是地球上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重要聚散地带,以及生物多样性和渔业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

  渔业资源应资产化

  据农业部渔业局介绍,“十二五”期间,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将更加突出,成为现代渔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尽管我国渔业生产的优势区域布局已基本形成,但生产单位分散、规模小,从业者素质不高,难以应对现代工业化、大市场的要求。所以规范渔船管理和控制捕捞强度的难度都很大。

  “我国应对渔业资源实行资产化管理。”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林认为,作为资产,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使用必须是有偿的。

  他认为,渔业管理部门应该有效地代表国家行使管理国有渔业资源资产的权力,有权对渔业资源的经营者征收资源耗竭补偿费和资源税。

  杨林建议,至于频繁发生的国际渔业纠纷事件,我国应积极开展渔业资源的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各方面合作。

  他解释说,渔业资源的流动性和洄游性,使得一些渔业资源成为几个国家的共有资源,决定了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必须要进行国际间和区域间的密切合作。

编辑:罗诗吟 访问人次:3345 关键字:渔网,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海洋捕捞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