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4月26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生态山东让百姓看得见”的消息。编者特意将报道中的一句话“不仅河里有鱼,有鱼还要能吃”,压缩为“河里有鱼能吃”并做了引题。而这,正是“生态山东”确立的一项目标。
鱼儿离不开水,有河水就有鱼,有鱼虾就能吃,这是常识、常理,是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自然传承,是无需用教科书灌输孩子的千古不易的道理。然而,如今,却要被写进“目标”来“追求”了。
所谓“目标”者,是指经努力后在未来可能实现的愿望。也就是说,这是在未来可能或者可以达到的,而现在显然是不具备的。
这个目标定位,将常识颠覆,让“现实”变成了“预期”,这实在是幽默得过火了。这种悖于常理的表述不只是幽默得可笑,更是幽默得可悲、让人心酸。
虽则如此,笔者依然要对这个目标大赞一个。也希望这样的表述被更多的地方仿效,然后制定出相应的目标,比如树上结果可食、瓜地结瓜可吃、奶牛产奶能喝、药厂制药治病……
不过,这也不是无刺可挑。如果说,“河里有鱼”是第一层目标,那么,“能吃”只是第二层目标。我以为还应该有更高的第三层次,即“无毒”。含有化学物品的人类食品,都是能吃的,即能够吃后可以延续生命,可吃多了,会中毒。就像含有三聚氰胺的牛奶,是能吃的,却是有毒的;就像“胶囊之乡”产的胶囊,也都是能吃的,却是有毒的。
我想,目标定得太高是不切实际的,底线尚无法抬高,但也不应降低,最基本的底线,应该是吃喝的东西必须“无毒”。花了钱买来的东西,吃了,可以没有营养,但不能有毒害人;买药治病的,可以没有疗效,但不能吃了害人。花钱没营养,花钱不治病,已经很悲情了,如果再来个花钱害自己,那真是悲惨死了冤死了。
更可怕的是,水中的鱼虾抵抗力在不断增强。水污染再严重,有的鱼虾也能顽强生存,但这样的鱼虾也就成了有毒鱼虾,毒素成为其生存的依赖,却也给人类带来健康威胁。
水中不生长鱼虾倒也好,最多不过是吃不到或者少吃鱼虾。然而,毒鱼虾的出现,却叫人防不胜防。哪些有毒,哪些无毒,普通人根本无法检测。
我原以为,鲜活的鱼虾皆可为美食。最近到农村的一次经历,让我不寒而栗。村民反映,其邻地以偷偷加工废塑料而致富,长期来已把地下水严重污染了。那些加工大户早已搬到城里居住,未搬走的也靠买纯净水喝。更可怕的是,这里的水严重污染了,但鱼虾还能养殖。很可惜,产出的鱼虾不是出污水而不染。那些知情人说,当地人都不吃这里的鱼虾。鱼虾哪儿去了呢?村民说,都运到别处去卖了。当时我就懵了,这样的鱼虾我吃过吗?我想,肯定吃过,也便恶心了一阵子。
污染的环境,造就了有毒食品,更锻造了一些缺信、缺德之人。这也算是环境逼使吧。试想,家园不能丢弃,田园不能荒芜,水泊不能废弃,其产出的物品又岂能抛弃?趋利避害的本能,只能催生出一帮缺德、缺信之人。实在可怕。
对于生存环境,说“人人自危”,或许夸大,但环境之忧、生存之忧,的确在蔓延。环境病、污染病很严重,该是下猛药的时候了。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