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111”,服务新农村
——记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赴丹江口市均县镇暑期社会实践
近日,一支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1位副教授和5名本科生组成的团队赴丹江口市均县镇进行了一次为期10余天的“高校111”暑期社会实践。(“一院带一村,辐射一个县”,服务新农村建设行动计划,简称“111”计划)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队员邀请村民做调查问卷
团队以“水产产业链”为课题到当地渔场做调查走访,并尽可能地提供了一些技术上的支持,同时也向村民以及村干部通过问卷和采访的形式了解当地新农村建设情况。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团队分别走访了均县镇关门岩村的两处渔场,一处是成鱼网箱养殖,一处是鱼苗孵化基地。
理论联系实际,体验渔民艰辛
成鱼的喂养要在早上5点多钟,饲料的筛选调配要提前1个小时开始做。早上3点半天还未亮,队员就启程赶往农户叶先生家中。4点20的时候他们一起划船到来到了水库中央的网箱上面。“网箱上面建有一个浮房,是存放饲料的,我们在里面手工给翘嘴鲌和鳙鱼分别调配了两种饲料,翘嘴鲌要食用颗粒状饲料,鳙鱼则是粉末状。”队长金庸向记者介绍道。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投喂饲料
叶先生共养了40网箱鱼,其中36个网箱养殖翘嘴鲌,4个网箱养殖鳙鱼。投放饲料的过程很累,因为要少量多次,一个网箱大概要喂10多分钟。鱼儿刚开始对饲料没有反应,慢慢地才开始吃起来,最后饲料投下无反应则停止投放。
实践中,丹江口市水产局局长熊治邦和团队一起来到杨先生的鱼苗孵化基地。团队一起给鱼制豆浆,投放豆浆,喂鱼苗蒿草(蒿草腐烂产生浮游动物,作为鱼苗的食物)。“我们在实践中提高了动手能力,也着实体会到渔民的不易。”队员陈修刚感慨。
渔场三尺讲台,老师现场教学
实践团由顾泽茂副教授领队,教授深入渔场,带同学们一起进行实践活动。成鱼喂养整个过程结束后,顾老师在现场给大家上了一节课,并对渔户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
针对渔户使用的的原始投喂方式,顾教授建议采取自动化机械投喂,顾教授讲到,投料量需要根据水温和鱼的生长阶段来调节,在人工喂养中往往会喂到鱼儿不吃为止,这样可能造成鱼儿过于饱食而发病。
团队成员学习磨制豆浆饲料
渔户也向顾老师咨询有关鱼病的问题,顾教授耐心地给予解答。渔户从了解到,鱼病要综合分析,从鱼病可以反应出水质、管理方式、养殖模式等方面的问题。“治疗鱼病时尽量避免重复用药,因为这样会引起抗药性。”一名姓张的渔户感慨道,“以前都不注意这些细节,也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现在经教授这么一说,才恍然大悟!”
立足专业学习,坚持科技下乡
动手实践之余,队员们积极与村民进行交流,对渔户的养殖实际应用技术、养殖现状、生态养殖方式等进行了调研。通过交流队员们发现了在渔户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村民科技知识普及不够,对科技不够信任,只有看到别人用的好,自己才会用,从众心理严重;另一方面,村民没有经费去引进技术和设备,而更倾向于用一些“土方子”。这些都是科技下乡的阻碍之处。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与丹江口市水产局熊局长一起探讨养殖技术
科技下乡虽然困难重重,但是,队员们仍然充满信心,他们相信,作为农业大学的学生,通过提高专业水平和动手能力,坚持走在服务农村的第一线,努力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就能够为服务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资料链接:关门岩村地处古均州旧址,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该村拥有丰富的山水旅游资源,网箱养殖13500箱,其中名特优养殖1500箱,年产鲜鱼1300万公斤。主要鱼种:翘嘴鲌,鳙鱼等)
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走访水产良种基地
通讯员:华中农业大学 水产学院 陈修刚、谢彬月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综合新闻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