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所长 让不可能变为可能
2004年的一天,六横岛上突然来了一群陌生人,他们一身渔民的装扮,却走到当地的渔村向渔民借船出海。做渔民怎么会没有自己的船呢?村民被搞得一头雾水,后来经过细细打量,才认出来这群陌生人是舟山水产研究所的工作人员,而为首的正是所长罗海忠。不在所里搞研究,怎么会跑来这里做起了渔民呢?经过询问,村民们才了解,他们是为了捕捉灰鲳而来。
原来,灰鲳是海中的美味,却因为其独特的个性,捕上来上之后没有多长时间就会死掉,基本上不能进行人工养殖。为了解决这个难题,2004年罗海忠和他的同事们积极行动了起来。但仅有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要实现灰鲳的人工养殖,首先就需要找到鱼苗,然而从来没有人养过,又何来鱼苗?课题刚一开始就碰到了这个“死结”,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时,所长罗海忠便产生了“疯狂”的想法:捕到灰鲳,经过人工受精,从受精卵开始培育,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于是便有了刚才的一幕。
说这个想法“疯狂”,是因为灰鲳捞起来之后,蹦跶的时间并不长,研究人员必须在这有限的时间内分别挤出雌鱼和雄鱼体内的精子和卵子,然后才可能成功。但是要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刚好碰到合适的成熟精卵也并不是容易的事,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罗所长和同事们借了三条小船,分成三组,开始过起了准渔民的生活。整整一个星期,他们早出晚归。有一次,眼看暴雨就要来临,却还有一条船不见踪影,要知道他们的小船可经不起风浪,罗海忠和先头回来的同事们都很焦急。天渐渐暗下来,海上开始飘雨,风也渐渐大了起来,终于,在更大的暴雨下来前,他们安全返航。“现在想起来还真有点后怕。”罗海忠仍然心有余悸地说,而类似的危险,他们曾遇到过多次。
除了天气的因素,每次他们将鱼捞上来之后,都需要挤压精卵,挤过之后,鱼就变得扁扁平平,卖相差了许多,渔民们也很难再卖个好价钱。由于科研经费有限,罗海忠他们不可能将这些鱼都买下来,于是经过协商,“挤”一条鱼支付5-10元的补偿,最终才皆大欢喜。
一个星期之后,他们将得来不易的受精卵拿回研究所进行孵化,然后开始试验什么样的环境适合灰鲳生长。刚开始没有经验,自然成功的概率极小,失败之后,他们再继续回去做渔民。就这样,来来回回进行了三年。“经过几批实验之后,我们确认了这个技术是可行的。”罗海忠高兴地说,他们已经有了人工养殖的鲳鱼。这也填补了国内灰鲳人工育苗的空白。不过他也表示,由于目前的数量还少,所以还不能进行大规模的人工养殖。“目前我们已经在和东海所进行合作研究,如果能够在技术上获得突破,实现大规模养殖,每亩可以达到15到20万元的产值。”罗海忠说。
颠覆传统养殖模式 将渔业带入“工业化时代”
在罗海忠的工作履历上,写满了“研究”、“推广”、“规范”、“突破”等字眼。
2002年罗海忠开展南美白对虾高产精养示范,使舟山市养殖对虾产量新增3000多吨,创产值8000多万元。他参加了“浙江省南美白对虾养殖产业化技术开发和推广”项目,累计推广养殖面积75万亩,总产量10.7万吨,总产值26.03亿元,使白对虾成为我省六大优势养殖品种之一。该项目也获得了2004年国家丰收二等奖和2007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罗海忠主持了梭子蟹的标准化养殖推广,带动养殖近万亩,增收幅度达30%以上。累计培育梭子蟹早苗1000多万只,带动梭子蟹全人工养殖16000亩,总产量2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通过示范与推广,梭子蟹已成为我省主导养殖品种之一。他所在的研究所与宁波大学合作申报的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养殖与加工技术研究项目获2008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罗海忠主持了舟山本地的褐牙鲆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人工育苗的操作规范,获得舟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持了厚壳贻贝育苗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研究,于2007年实现国内首次突破,并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操作规程,至今已累计培育厚壳贻贝苗40亿颗,获得2008年舟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6年主持黑鮸早繁及大规格鱼种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两年后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在此过程中制定了早繁培育及浅海网箱无公害养殖的技术规范,鮸鱼性腺发育成熟的人工调控方法获得发明专利,技术水平达国内领先,并获得2008年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7年开展了条石鲷工厂化育苗研究,经过三年努力,实现全面突破,年产苗50万尾以上,并于2009年开展人工养殖研究,申请了“条石鲷人工育苗的方法”国家发明专利,获2010年舟山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
这一系列突破的背后,除了有罗海忠对海水养殖的热爱之外,还有他对传统养殖模式弊端的深刻认识。“传统的海水养殖模式是靠天吃饭,无法对环境进行控制,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水。”罗海忠说。据他介绍,一般的渔民家庭,需要20-30亩的土地来进行养殖才能养活全家,而且往往将虾蟹贝进行混养,品种多但是产量不高,每亩只能收几百斤,加上需要隔三差五换掉全部的水,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对水资源也是极大的浪费。这也促使他不断探索,并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无公害健康精养新模式”,将舟山的海水养殖业带入了“工业化时代”。
这里的“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半工厂化”。以人工养殖的大黄鱼为例,他们建造了可以控制温度和光照的大棚,购买了增氧设备,为了增加大黄鱼的运动量,他们还在池子里放置了仿生态的水流设备,让大黄鱼即使不动,也能在水流的不断冲击下“被锻炼”。“现在我们养殖的大黄鱼在体形和体色上已经和野生大黄鱼没有区别了。”罗海忠欣喜地说道,不过有点尴尬的是鱼的口感还不太好。“我们正和浙大合作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用不了多久,我们的大黄鱼就可以推向市场。”罗海忠十分有信心地说道。
这样的“半工厂化”生产模式,不仅可以大幅提高产量,而且每次只需要换掉10-15%的水就可以,同时在养殖场内配备污水池,换出来的水经过处理之后还可以循环利用,节能环保。工厂里利用人工配制的饲料进行饲养,以植物蛋白换取动物蛋白,节省了以往饲养所用的小鱼小虾等动物蛋白。“就以南美白对虾来说,普通养殖户一年的亩产量是1到2吨,我们的半工业化养殖年亩产可达到4到5吨。”罗海忠说。
服务渔民 让20000多人次接受培训
节能高效的“半工厂化”自然引来了附近渔民的“垂涎”。2011年,研究所在六横租了70亩地,投资500多万元进行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我们预计亩产能够达到三四千斤以上,结果当年亩产就达到了五千斤。”罗海忠自豪地介绍道,“结果村里的养殖合作社听说了,非要我带上他们。”就这样,罗海忠被“抓了壮丁”,从设计图纸到成立公司,从虾苗到虾病,他样样都作指导。“现在他们的养殖基地都已经超过了我们。”罗海忠的口气里虽然满是“嗔怪”,但带动渔民致富的喜悦之情还是溢于言表。
“我现在都不敢去六横了。”罗海忠开玩笑地说道。由于他的精心指导,当地的养殖合作社里的人对他非常信赖,每次去六横他必须每个养殖户都要转一遍,解答无数个问题才能走。“今年8月份台风来的时候,他们都问我怎么办,我就一家家去指导,结果最后还是我们自己的养殖场损失最严重。”虽有些无奈,不过能够真正自己的技术推广出去并得到渔民的信赖,罗海忠还是非常满足的。
这些年,他经常到涉养乡镇传授养殖技术,带头蹲塘头、下鱼排,为养殖渔民及时解答防病治病等技术问题,组织编写了《舟山市海水养殖培训教材》,近20万字,并积极开展养殖技术培训,共计118期,受训20000多人次。
从1987年毕业到如今,罗海忠已经在海洋水产领域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从1993年回到舟山,他也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奋斗了近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他不仅探索和推广着一个又一个海洋水产品种的新型养殖模式,而且还不断帮助渔民解决养殖中出现的问题,并筹建了渔业检验检测中心,让消费者能够吃上放心的海产品。凭借着出色的研究,今年他被浙江省科协推荐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回顾过去,罗海忠非常感谢曾经共事过的许多老科研工作者,“他们让我懂得搞科研不能偷懒”。面对未来,罗海忠说:“我希望海水养殖能够真正走上工业化、智能化的道路,人们可以吃到可口安全的海鲜”。
发表评论 |
咨询:0779-2029779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图文推荐
最新水产人物
今日要闻
热点推荐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