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今年海鲈、生鱼等珠三角主要养殖品种严重滞销,罗非鱼、金鲳鱼等收购价格不及成本价,养殖户损失惨重。除了若干小众水产养殖品种尚可盈利外,今年水产养殖行情整体低迷,又一次让我们看到我国水产品流通的脆弱。连续多年出现的水产品滞销、“农民卖不掉、市民买不起”怪圈一再出现。
为此,12月15日举办的2012年农财宝典年会针对水产品流通环节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趋势,特别举办了“新形势下的挑战与机遇——水产品流通与加工贸易研讨沙龙”。为打通水产品流通的任督二脉,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刻的头脑风暴。
卖鱼要在养鱼前 “假如今天市场某种鱼销量好,比如说达到5万斤,很多批发商就想能不能多赚点钱,这样这个数字就可能会被放大,价格马上就会跌下去。”南海科达恒生水产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志生认为,目前水产品流通是小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养殖户往往只知道低头辛苦养好鱼,不知抬头用眼看行情。
因此,养殖户必须从生产环节开始进行市场规划,争取在投苗之前就预判当季的养殖行情,减少水产品价格大幅波动对自己收入的影响。水产养殖行业的发展除了要靠流通贸易环节的发展来提振之外,养殖环节的从业者也需要系统的规范和计划。
对于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湛江市中鑫有限公司董事长龙土金在现场有一个非常传神的比喻。“生产和流通就是夫妻的关系,夫妻经常会吵架的,但怎么吵最终还是夫妻。”
他表示,流通跟生产是紧密相联的,如果单就生产谈生产,流通谈流通是不行的。“按照中国传统的思想观念,老公是当家的。如果供大于求,流通是老公;供不应求的时候,那流通就是老婆。”
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常务副会长、武汉良中行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朱长良则认为,流通永远都是老公,要以市场为主导来计划水产养殖生产。
现场嘉宾也共同认为,从水产种苗开始,到养殖,到加工流通,整个链条都要通盘考量,“一家人”才会其乐融融。
农贸市场仍是水产品主战场 朱长良认为,目前水产品流通的发展确实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局面。目前中国水产品流通的现状,九成以上是鲜活鱼虾,只有不到一成才是加工产品,水产品的易腐性给流通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在发达国家,这个数字是3:7而非9:1。这个数字意味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他表示,虽然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水产加工品消费习惯,但已经出现一些苗头,快速的生活节奏使得许多年轻家庭不愿意也没有精力再像父辈一样挑选活鱼,自己宰杀,他们希望能够更加方便的食用水产品。“我们可以提供家庭方便烹饪的水产加工品,预计将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朱长良说。
随着水产品流通渠道整合速度的日益加快,以及像流通渠道的农超对接和水产品电商等新兴零售方式的日益普及,这些产业内部的创新与变革引发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龙土金却认为,走通这条路在国内所需要的时间可能比大家预计的要长很多。
“我们考察国外的各类贸易市场,思考后发现水产品很难使用连锁超市、电商等现代流通手段,现代流通的影响更多是一种补充,而非革命性的替代。”龙土金表示,因为水产品的特殊性,不同地域、不同季节、不同养殖方法、不同加工方式,它的品质都是不同的,海产品的标准化真的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工业产品的批发市场随着工厂化、信息化、网络化以后,批发贸易市场逐渐萎缩了,唯独萎缩不了的就是农产品市场。”龙土金认为,由于国人的传统观念,认为大多是次等品才会经过加工冷冻进行二次销售,因此饮食结构中偏高端的水产品只有鲜活的才受欢迎。现有的水产品贸易批发市场无论是现在还是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将是流通领域的主流。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