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30多年前,受国际政治影响,7700多名归国华侨回到了北海,并在1.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起了新的家园。这个家园如今叫做侨港镇。30多年后,这些归国华侨以及他们的后代凭着勤劳的双手,将侨港镇建设成了广西最大的渔业大镇。

1、面积小镇 渔业“大”镇
侨港镇位于北海市以南,仅有1.1平公里的面积,其中40%面积是海,却生活着1000多居民,其中90%为归侨,然而,此镇并没有因此而贫困,“靠山
"吃
"山,靠海
"吃
"海”的侨港镇渔民们独辟蹊径,利用靠海的优势发展渔业产业。
据记载,上世纪70年代后期,大大小小的归侨渔船挤进了广西边境的海域,考验着中国政府的应变能力,政府部门迅速行动起来,筹备建立一个沿海渔业小镇,并得到联合国难民署的200万美元救助资金,在侨港镇兴建了码头、学校、工厂……
一张张旧照片展示了建港时期的种种艰辛:码头停泊着一艘艘出活归来的木质小渔船,船身刚好能容两三人通过。回忆起这段峥嵘岁月,归侨们说,当时他们的生活太苦了,一艘破旧的小渔船,一家老小船上吃船上住,由于捕捞设备非常有限,他们一次次用生命,与大自然博斗,当时由于治安不好,人心涣散。
经历一届届当地政府的不断引导和帮助之后,当地渔民发扬不怕吃苦,敢想敢做精神,侨港镇历史终于翻开了崭新的一页。2012年,侨港镇成为广西第一“渔业大镇”。
12月20日,这里的码头仍然是当年的码头,然而,晨报记者在侨港镇看到,码头上的景象与旧照片相比有如天壤之别。三四十米长的捕渔船连排成片,如同大军压境,船上各种高架大网,显示出非常的捕捞能力。
“250只钢质结构的渔船,代表了国内较先进的远洋捕捞技术,捕捞能力是传统木质渔船的1000倍以上,可行北纬12度以南的海域作业,一个捕捞周期可捕获鱼产品200—300多万吨。”侨港镇负责分管渔业的副镇长林宝介绍说,目前侨港镇共有1000多条渔船,其中,钢质渔船抗风性能好,船上安装卫星定位导航和声呐深海探鱼仪,准确定位代表了远洋航海的能力,探鱼仪则节约时间和能源,增强了捕鱼的准确度,保证“网无虚发”。北海市政府正在着手动员和引导渔民到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等渔场进行远洋捕捞,进一步扩大作业范围,提高渔业质量。
2012年,侨港镇预计完成渔业产量100560吨,预计产值达86707万元。
2、丰收谢党恩 政策补贴暖民心
1.1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中有4.4平方公里的海面,侨港镇拥有两座码头,居民们把它们简单地称为小码头和大码头。
12月21日清晨6点,天还没亮,该镇的大码头已经车水马龙,热闹如常,渔民们自发形成的渔市交易市场延绵一百多米,各种鱼类依次排开,买家纷纷前来挑选议价、购买装车。海面上,雾气还没散去,海水泛着仄仄光芒,不断有运着鱼货的船只停靠岸边卸货。
渔民陈女士高兴地说,今天她收获了200托的鱼货,每一托40多斤,共8000斤的鱼呢。晨报记者走访了渔市,这里的鱼多数是渔民每天在近海处捕捞的小鱼,主要有池鱼(俗称棍子鱼)、带鱼、马胶鱼等,他们在岸边就近交易,便宜的鱼每公斤2、3元,贵的鱼可以卖到每公斤二十多元。
渔民梁华友是一名越南归侨,如今他已经住上了三层楼的独楼自建房,门口停放着私家小轿车。
“没有党和政府的支持政策就没有渔民的今天。”梁华友感慨地说,他的第一架渔船,是1987年通过银行贷款购买的,随后的两三年,他便还清了银行贷款。从2006年开始,他又领上了政府发放的柴油补贴,他的两艘船都是414千瓦,每年可领取燃油补贴50万元,一下子让高负担的油费减低不少。
梁华友称自己的经历见证了侨港镇变迁的过程,1980年,他和父母及兄妹从越南回来,一家人栖身于一架木质小渔船上。之后,由于得到了政府关怀和享受了优惠政策,通过一家人的辛勤劳动,生意越做越红火,渔船不断升级换代。现在,梁华友三兄妹都继承了家里的渔业,他已经拥有两架33米长的木质拖网的大型渔船,雇佣工人18名,每人月薪3500—5000元,而梁华友每年的纯收入大约50万元。
渔民伍贵明带着晨报记者,参观了他的39米钢质鱼船。在驾驶仓内,雷达、导航仪等多种仪器一并俱全,“购买大部分仪器,都有政府补贴,减轻了不少压力。”伍贵明高兴地说,例如北斗星导航仪,市面上售价几千元但是,而渔民只需花700元就可以购买到。有了导航仪,可以准确定位船只,支持航行到200海里外的地方,并且随时可以发短信与岸上的信息台联系,了解天气及海风变化等情况。在的船只底部,是两个长9×6米的大型鱼仓,覆盖着厚厚的冰块,让上岸的鱼及时冷冻保鲜。
晨报记者获悉,国家以燃油补贴的形式鼓励发展渔业,按照船只的功率,补贴1700元/千瓦,以一艘440千瓦的钢质渔船计算,每船每年可获得国家的柴油补贴70万元。此外,船上使用的部分指定高新仪器设备、船只的维修维护、“以旧换新”,都可以按照政策享受政府的部分补助款项。
像伍贵明一样的渔民在侨港镇共有8500多名,据2012年最新数据统计显示,该镇渔民的人均年收入为10.2万元。
3、产业链显“张力” 旅游业露“尖角”
港侨冷冻食品加工有限公司,位于码头附近数十米处,该公司对海捕鱼进行保鲜冷冻装箱,运售到全国各地。该公司负责人麦世勇介绍说,公司主要包装的鱼类是带鱼,把带鱼进行清洗、低温冷冻加工、包装、运送等粗加工。日加工能力为40吨,目前,丰渔季每天也有20多吨的加工量。共有工人50多人,人均工资为2000多元/月。目前,该公司正在申请出口东南亚食品资质。
侨港镇镇长何金成介绍说,在侨港镇的鱼产品加工企业共有14家,规模的加工企业有2家,其中,钦国冷冻食品有限公司所加工的鱼类产品,出口至欧盟和俄罗斯。然而由于受到土地和其它条件限制,加工鱼类产业链的发展受到了局限。目前,政府部门正在努力寻求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同开发深海远洋海产品,致力于突破侨港镇支柱产业在发展中遇到的瓶颈。
“渔、侨、港”三大特色,让这个海边小镇汇聚了许多旅游者的目光,据统计,侨港镇每日接待游客约3000多人次。据悉,12月28日,国家投资140万元的东南亚洲美食风情街即将举行开街仪式,届时,风情街建成后,游客可以在侨港镇观光旅游的同时,也可以品尝到东南亚各国的美食。
4、乐业也安居 幸福感节节升
在侨港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前来缴纳保险费的居民络绎不绝。余女士手里拿着200元,她是来为自己和丈夫缴纳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费用的。“现在只需要花很少的钱买到保障,以前的想法是
"养儿防老
",看来过时了。”她笑着说。
据侨港镇劳动保障事务所所长麦先生介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受到归侨家庭的欢迎,全镇参保率达到95%,共9000多归侨及侨眷参保。在此之前,医疗保障问题曾是困扰着侨港镇的一个难题,因为侨港镇大部分是渔民,不能像其它华侨农林场的归侨侨眷一样享受保障制度,直到2010年,在侨港镇政府的努力争取下,居民终于如愿,享受到保障制度带来的“无忧”生活。
据悉,侨港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实施,社会求助工作及时到位。一年多来,救助归侨侨眷发放金10多万元,求助对象1000多人,全镇符合条件的归侨侨眷实现应保尽保。
“让居民安心享受保障制度,还得让居民
"住
"有其所。”侨港镇镇长何金成说,2012年春节过后,全镇211户归侨家庭住进了廉租房,232户领取了住房补贴。早在2007年,该镇政府就把旧房改造方案上报了。2011年,投资2.6个亿的旧房改造项目正式开工了,建设6栋公租房,安置1960户、7900多名归侨及侨眷。目前,土地平整工程已经完工,进入到打桩建设阶段,预计2014年完工并交付使用。
夜晚,在侨港镇码头,每条渔船都亮起标识灯,放眼望去,海面灯火闪烁,正好与海岸上闪烁的霓虹灯相互辉映,渔业发展壮大为侨港镇侨民带来了无限的希望,渔港的建设,也正在日新月异,与时俱进,万家渔火,预示着侨港镇红火的明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