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米东区
甲鱼成了有机米“检测员”
本报记者贾梦妍
“有机大米好不好,还得它说了算。”村民田春山口中的“它”不是别人,而是生长在稻田中的甲鱼。
8月19日,在米东区羊毛工镇雷家塘村稻田中,田春山卖起关子来:“你们看我家的稻子和别人家有什么不同?”记者仔细观察后发现,田春山家的水稻比别人家的要高些,已经长到1米左右,而且出稻穗了。
田春山说,水稻长势好,全靠田里的甲鱼,它们不仅吃杂草和害虫,还在稻田里活动来刺激水稻的生长。
今年6月底,田春山把400只甲鱼放进10亩稻田里,由于甲鱼对农药和化肥都很敏感,田春山家的水稻田里一点化肥没用,而甲鱼成了名副其实的有机米品质“检测员”。田春山说,由于口感好,每公斤有机米的市场价格要比普通大米高出3到4元。
随后,田春山在稻田摸到一只甲鱼,他黝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这只甲鱼能有700克,再过一个月,甲鱼也能上市了。”
从2008年开始,米东区开始采用稻田生态立体种植模式,从当时的1亩地发展到现在的3000亩,主要集中在羊毛工镇、三道坝镇等3个水稻种植区,田春山就是其中一户。
“有机米不愁销路,还有合作社帮着操心销售的事,我们只管种,只管养就好。”田春山说。
除了养甲鱼,去年田春山还养殖了10亩地的稻田蟹。由于采取了有机生产模式,等到收获的季节,仅销售螃蟹的收入就能达到每亩地2000多元,有机米每亩地也能增收1000元。
为什么让动物当“检测员”,米东区科技局高级农艺师齐保福说,水资源紧张和单一种植模式制约了市场的需求,稻田生态立体种植模式可增加农民的收入,还能保证有机米的品质。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