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鱼类 > 病害防治 > 正文

黄鳝养殖技术之发病原因及对策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20 11:09:25  来源:中国水产养殖网  编辑:林炳珠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核心提示:黄鳝养殖是近几年新兴的水产项目,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其疾病也在养殖过程中不断被发现,有些养鳝户因为受到鳝病的毁灭性危害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黄鳝养殖是近几年新兴的水产项目,随着规模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其疾病也在养殖过程中不断被发现,有些养鳝户因为受到鳝病的毁灭性危害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或因找不到有效的防治方法而放弃了养殖,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养鳝生产的发展。

    1、发病原因

    1.1条件不适宜

    黄鳝养殖起步较晚,系统的技术资料刊载不多,养殖生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养殖者对黄鳝的生态习性了解甚少,因此,在规划、设计和建池时没有考虑防治鳝病的特殊要求。如选址不当,取用水源水质不好,灌排系统不畅,或没有独立的进排水道,生产中容易造成一池发病多池感染,再如人工养殖条件下,不少单位和个人设计的水泥池、砖池、网箱定标水位太深或太浅。太深时,黄鳝上下活动频繁,体能消耗过大,体表粘液分泌失调,易感染发病,同时也不利于黄鳝呼吸、生长;保水深度太浅时,尤其是夏季易造成水表面温度长时间偏高,而导致黄鳝摄食量下降,甚至死亡,秋季易发生温差过大而扰乱了黄鳝的正常生理机能,降低免疫力,常导致黄鳝“感冒”或大批暴病死亡;网箱养殖时,网箱中培植的水草过少,或根本没有水草,不利于黄鳝穴(隐)居和调控水温,亦是导致黄鳝养殖失败的原因之一。

    1.2消毒不彻底或未消毒

    黄鳝养殖生产中的消毒应包括鳝种、水体、饵料消毒等。一是鳝种未经选择和消毒,无论是自繁的鳝种,还是从市场上购买来的鳝种均可能带有致病菌、寄生虫、病毒等,既使是健壮的鳝种也难免有一些病原体寄生,一旦条件适宜,便大量繁殖而引起发病。所以,放养前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在市场上购买的鳝种常有钩钓的、体表明显伤残或体质消瘦的,最好在买时就予以剔除。二是养殖水体的消毒,包括放养前的消毒和日常消毒。放养前水体消毒对于养殖新区、老区均不例外,尤其是养殖多年的鳝池(或水域),放养前没有进行消毒或消毒不彻底,是导致黄鳝发病的一个原因。随着集约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在高密度养鳝池中,黄鳝的大量排泄物和死鳝的尸体的分解,这会导致产生危害黄鳝的微生物和一些病害中的中间宿主的繁衍,如平时不经常对水体消毒,则是造成自身污染的必然结果。三是投喂新鲜的动物性饵料(如螺、蚌肉、小鱼、蚯蚓等)时,往往是未经消毒处理而直接投喂,这增加了有害生物对黄鳝的危害机会。食场或投喂点内常有残余饵料,如不及时清除,其变质腐败后为病原体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水温高、吃食旺季、疾病流行季节最易发生这种情况。

    1.3密度过高,规格不一

    首先是鳝种运输密度过高,装运时间过长,在装运途中,鳝种群体集中挤压,如不能适时处理,黄鳝体表的粘液聚积发酵,使容器中的水温急速上升,鳝体体表粘液的防御功能遭到破坏,有害致病菌急速感染,往往造成黄鳝入池后数天内大批死亡,有的死亡率高达100%。其次,是饲养密度过高使黄鳝长时间处在应急状态之下,黄鳝分泌粘液的速度加快,若不及进换水或换水有死角时,同样会引发黄鳝生病死亡。再次,目前养鳝生产中,不仅放养鳝种密度很高,且鳝种来源不一,大小悬殊,这容易引起互相咬伤而引起细菌或霉菌感染。

    1.4投饵不当

    投饵过多、不足或突然改变饵料品种,均会导致鳝病发生。投饵量特别是劣质饵料或是新鲜动物饵料过量,易使水质恶化,促使有害病菌大量繁殖;投饵不足时,黄鳝经常处于饥饿状态,黄鳝虽极耐饥饿,完全由饥饿死亡的情况很少,但容易导致互相残食,引起外伤,从而降低抗病能力。黄鳝食性特别,以最开始投喂的饵料为理想食品,习惯投喂后,如突然改变饵料品种,将导致黄鳝吃食很少或不吃食,单一饵料投喂亦不能满足黄鳝的营养、生长需要,容易引起某种营养成分缺乏,导致黄鳝消瘦乏力,游动缓慢,常常滞留洞外,严重时更能引起生病或衰竭而死。
 
    1.5有害物质的进入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增加,如不注意环境保护,工厂中有毒废水、农田中的农药、生活污水大量流入养殖水体及自身防治鳝病过量的用药等,均会引起鳝中毒、畸变,甚至不明原因的大批死亡。一般新建水泥池脱碱处理不完全、消毒时过量用药或时间过长、稻田防治病害用药无选择或方法不当,均易引起中毒,或引起富集而影响黄鳝的商品质量。

    2、鳝病的预防

    黄鳝发病以后,病鳝一般没有食欲,药饵难被病鳝服用,在养殖水体中泼洒药物也并非万能,投药饵或泼洒药液治疗,实质上只是挽救养殖群体中没有发病或病情甚轻的黄鳝。因此,要减少鳝病发生和提高养鳝产量,必须以预防为主,从源头抓起,重视养鳝生产的全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防病效果。

    2.1鳝池的设计和网箱的设置必须符合防病要求

    选址建场(池)首先考虑水源、水质均应满足生产需要,做到进水方便,换水彻底,建有独立给排水系统。养殖区域的确定同时要考虑年度水位、流量的变化不宜过大,以微流为最好。池深或网箱深度量40~50cm为宜,过深、过浅(池塘套养除外)都不利于黄鳝栖息、生长。

    2.2药物消毒,定期预防

    新老鳝池、稻田、池塘、网箱设置区等养殖水体每年均应进行彻底消毒,每立方米用漂白粉20g或生石灰100 g或溴氯海因0.5g,也可用2.5~5.0g高锰酸钾冲洗鳝池,待药性消失后投放鳝种。已经发生过鳝病的池,最好替换底泥,以彻底杜绝细菌性疾病的发生。购进挑选后的鳝种放养前必须消毒,通常用2~3%的盐水浸洗10分钟或用0.7mg/L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浸浴5~10分钟,可有效杀灭大部分寄生虫和致病菌,具体浸洗时间可视水温高低、黄鳝的忍受程度而增减。动物性鲜活(或冷藏的)饵料可用盐水浸泡,养殖过程中定期用10mg/L漂白粉对食场、用具消毒,可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2.3加强春、秋季管理

    夏季当水温超过30℃时,黄鳝处于不适状态,尤其是洼塘、网箱内必须栽植一定密度的水草,既有利于夏季遮荫降温,又有利于黄鳝隐居、栖息,闷热暴雨天气应适时加注新鲜水,秋季午前适量换水降温,换水也应注意温差不宜超过5℃,有条件时,夏、秋两季可用遮阳网栽植丝瓜、扁豆、葡萄等遮光降温,为黄鳝创造最佳生长条件。

    2.4根据养殖模式来确定适宜的放养密度

    一般鳝苗培育宜选用小水泥池,水深10~20cm,池中养些浮水植物,每平方米放入孵出的鳝苗800~1000尾,每饲养一个月后分疏密度一半,3个月即可进入成鳝养殖。成鳝养殖过程中,要求放养规格整齐,有条件也可分2~3个不同规格梯度饲养,防止大小悬殊而自残。池养或网箱养殖时,规格以25~50g/尾为好,一般每平方米放养1.5~3.0kg,饲养条件好的或微流水养鳝放养密度增加到5~6kg或更高。放养后两天不打洞入土或停留在水草上面的应拣出,稻田养鳝每亩以放养1200~2000尾为宜。

    2.5严格控制有害物质进入养殖水体

    除了防止水源污染外,应注意控制自身污染。饵料投喂应掌握好用量,鳝种培育时坚持“四定”原则,以鳝鱼体重的6~7%全池遍洒,以免群集争食造成生长不匀;鳝鱼养殖时,重点根据水温、天气和饵料质量等灵活掌握,日投喂量可控制在黄鳝体重的1~6%范围内,鲜活饵料投喂量为鳝总重的10~20%,及时捞去残饵,保持水质良好;用药消毒或治疗鳝病时,应准确计算,不能过量;水稻防治病虫害时,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如选用20%的三环唑防治穗颈瘟病,50%的水稻多菌灵药液防治穗瘟和纹枯病等,配制的药液应在水稻叶面干时喷雾,粉剂应在水稻叶面有露珠进喷洒,避免药液(粉)落入水中,用药后及时换水,尽量降低水中药液浓度,避免黄鳝发生药害。
 
编辑:林炳珠 访问人次:9141 关键字:黄鳝,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病害防治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