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新闻 > 国内新闻 > 养殖新闻 > 综合养殖 > 种苗新闻 > 正文

海珍品苗种产业潜力巨大

发布时间:2008/8/13 17:04:00  来源:中国渔业报  编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苗种产业是水产养殖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和质量直接关系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影响养殖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根据FDA(世界粮农组织)统计,良种对养殖产品单产增加的贡献率已达到25%,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达到40%。有关专家预言;“种子将成为未来国际农业竞争甚至是经济竞争的新焦点”,“谁掌握了种子,谁就掌握了世界”。
  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产业高速发展,养殖产量已连续15年居世界首位,而水产养殖中海水养殖比重较大。根据国家海洋局公布的《海域使用公报》显示,现在我国探明的渔业用海面积163万公顷,已经确权开发的63万公顷。2006年海水养殖产量1445.6万吨,占渔业总产量的27.3%,产值1050.8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23%,(摘自《中国渔业年鉴2007》)海水养殖业在海洋渔业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得到强化。海水养殖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海洋种苗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际上,每一次海水养殖产业的发展浪潮都伴随着苗种产业的突破。20世纪80年代从日本引进的虾夷扇贝,就是首先突破了育苗技术难题,才开始在黄海北部开展底播增殖和浮筏养殖,并逐渐形成今天10多亿元产值的大产业。皱纹盘鲍也是首先在赵洪恩及中科院海洋所专家多年研究试验基础上,突破了杂交育苗的关键技术,才使这个几乎频临死亡的产业起死回生,促进了十几亿元的鲍鱼养殖、加工产业的健康发展。
  国家从海水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一直十分重视海洋种苗业的发展。《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2010年)围绕“十一五”时期渔业发展重点,结合农业部“七大体系”建设要求,提出渔业重点建设的八项重点工程,其中水产原良种繁育工程作为源头工程,提出了以强化新品种、自主创新为主,提高引进良种保种选育创新为辅的建设方针,按照“布局合理、种质优良、品种多样、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要求,完善水产良种生产保障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要求工程实施后,提高品种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水产良种提纯复壮、联合育种试验、优良新品种引进和示范、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水平,力争使我国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率和良种覆盖率分别提高14%和20%。
  目前我国海珍品育苗和养殖现状国务院于2003年5月公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加快发展养殖业,养护和合理利用近海渔业资源。海水养殖业要合理布局,改变传统养殖方式,提高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滩涂、浅海养殖,逐步向深水水域推进,形成一批大型名特优新养殖基地。我国海珍品养殖区域中,山东、辽宁开发面积最大,分别达到23万公顷和19万公顷,相对全国来说,北方冷水的海珍品味道鲜美、营养更为丰富。
  海珍品主要包括海参、鲍鱼、扇贝、海胆等。这些品种多数是我国北方沿海的土著品种,也有像虾夷扇贝这样的引进品种,还有一些在养殖过程中与国外同类优质品种杂交的品种,如皱纹盘鲍等。这些海珍品品种由于经济价值较高、市场前景广阔,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主要分布在辽宁、山东、河北等地。据统计,2007年刺参养殖面积100万亩,总产量10万吨,产值100亿元;扇贝养殖面积200万亩,总产量120万吨,产值58亿元。其中,虾夷扇贝产量20万吨,产值30亿元;海湾扇贝产量60万吨,产值12亿元;栉孔扇贝产量40万吨,产值16亿元;鲍鱼产量5000吨,产值10亿元。
  据专家估计,我国水产苗种的市场潜在价值超过500亿元,2006年苗种产业产值仅为228.4亿元,占渔业总产值的5%,市场空间巨大。其中,海参、鲍鱼、扇贝、海胆等海珍品苗种市场潜在价值80亿元,目前实际交易额30多亿元,尚有40多亿元的市场空间,其中海参苗种需求量约为100亿头,潜在市场50亿元,实际产量为30亿头,产值15亿元;扇贝苗种需求量为3000亿枚,潜在市场12亿元,实际产量2000亿枚,产值8亿元;鲍鱼苗种需求量为3亿头,潜在市场10亿元,实际产量为1亿头,产值为3亿元;海胆苗种需求量为5亿头,潜在市场1.5亿元,实际产量2亿头,产值6000万元;其它贝类、鱼类、虾、蟹等苗种市场需求量10亿元,目前实际产值约5亿元。与此同时,水产品良种覆盖率并不高,根据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水产养殖良种覆盖率仅为20%,与畜禽产品的50%、水稻玉米的100%相比差距巨大。
  海珍品苗种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现代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随着我国水产品苗种产业的发展,一些现代的育种和繁育技术逐步成熟,走出科研院所,逐渐被苗种生产企业采用,未来这些技术将在种质改良和苗种繁育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步提升苗种产业的整体水平。这些技术包括家系选择育种、群体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育种技术以及苗种繁育方面的附着基改革、饵料培育、病害防治、生物制剂研究等,多数技术主要体现在育种方面。但是,这些育种技术往往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坚持不懈的研发、选育,才能培育出基因优良的新品种,而一般育苗企业大多缺乏这种耐性,因此育种技术的研究责任更多,需要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共同承担。近年来,国家开始建设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国家级现代水产育种中心,研究确定我国自主选育和品种创新工作的思路和技术路线,这将是很好的育种技术研究、推广载体,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有效对接,实际上也是技术与市场的有效对接,最终会实现研究与推广的有效对接,对现代育种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会起到积极作用。
  目前全国有海珍品育苗场5000家左右,育苗水体大约在1500万立方米,年需求海珍品亲本3万吨以上,年交易额在30亿元以上。这个广阔的市场尚处于初级开发阶段,随着良种研究的深入,能够掌握良种技术、培育出海珍品系列良种的企业将在这个海珍品种子市场上取得更多市场份额,良种市场空间将在50亿元以上。
  原良种体系的完善根据国家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07年底,我国已建成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50个、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68个,初步形成了以育种中心为核心、以原良种场为主体的原良种应用推广体系,但是很多原良种场尚未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大部分原良种场等同或停留在于一般育苗场的水平,在种质改良、提纯复壮方面没有投入更大的精力,原良种场与科研院所的对接合作尚处于初级阶段,深层次合作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因此原良种场的科技力量难以适应其职能的需要,作用没有有效发挥。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到2010年,良种覆盖率要提高20%,这一目标主要依靠现有的国家、省级原良种场实施,因此加强原良种体系建设,完善原良种场的管理,应成为主要途径。在原良种体系完善方面,一是要在提高原良种场审核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原良种场的数量;二是加强对原良种场的监测,把良种推广指标列入原良种场监测的重要指标加以约束;三是对原良种场与科研院所合作研究种质改良技术,推广原良种的项目给予政策支持。
  苗种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近20000家水产育苗场,其中大多数是育苗水体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小型育苗场,大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管理混乱,亲本来源随意,育苗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很多育苗场抱着“撞大运”的心态。随着种苗产业的发展,种苗业科技含量将进一步提升,一批种苗行业的龙头企业凭借规模、资金、管理、技术等优势,与科研院所合作,研究并应用新技术,培育优质苗种,在行业内脱颖而出,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将一批中等育苗场收入囊中,同时运用市场规律淘汰一大批小型育苗场,行业集中度将迅速提升。
  海珍品苗种产业既是一个科技含量高、效益显著的产业,也是一个伴随着海珍品养殖产业蓬勃发展而有着广阔前景的产业,随着科技的和苗种企业的发展,这个产业将为我国水产养殖产业的总体发展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南方渔网编辑:柳凡 
 

编辑: 访问人次:3058 关键字:海珍品苗种,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种苗新闻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