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农民致富之友 消息: “养鱼致富,吃鱼健康”。家住云南省昆明市松华坝下的养鱼户王长生,三句话不离本行,总把“鱼”字挂在嘴边。王长生心里很明白,要不是因为自己家乡的水质好,养啥也不行。
今年39岁的王长生是松华坝下有名的养鱼户。说起他的致富经历真是充满艰辛。从最初的开饭店到养鱼,每个环节都遭遇过坎坷。上世纪90年代初,养鱼在松华坝下的农村还不多。早有养鱼心思的王长生看准松华坝水库的水作为昆明人饮水的重要来源,水质优良,抓住机会,开挖鱼塘,成为村里第一家养鱼户。当时许多村民担心养鱼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销路,害怕“赔了夫人又折兵”。新婚不久的王长生不顾父母反对和亲朋的劝告,开始了艰难的养鱼创业之路。他拿自己的房屋做抵押,在信用社贷了一笔款,投进养鱼业中。他和妻子挖了六个鱼塘,并在鱼池边搭起了简陋的住房,把家搬到鱼场,吃住在渔池埂上。他精心种草、喂食、管水。经过近一年的摸索,终于换来了一份可喜的收获:养鱼获得成功。
就在夫妻俩踌躇满志,准备增大养殖密度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鱼塘里的鱼开始翻肚皮,这是鱼因缺氧出现的中毒现象,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导致鱼大量死亡。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细心查找原因,发现主要是“由于缺乏技术,鱼苗放养密度过大,鱼种搭配不当”。他迅速联系市水产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前来对养殖技术进行改进。“充电”后的王长生调整了养殖密度,每亩产量限制在250斤左右,同时合理搭配鲤鱼、草鱼、鲫鱼等养殖品种。王长生的限额养殖法,使得鲤鱼的质量逐步提高,无论是外形体态,或口感味道,都趋于上乘,草鱼、鲫鱼也长得很肥壮,为王长生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松华坝附近养殖鲤、草、鲢、鲫“四大家鱼”的人多了,价格也下降了。王长生想,不能只在水产养殖一条路上走,而应当另辟蹊径。如何打开鲤鱼的销路,一项谋划多时的经营计划在他心中酝酿成熟。原来,在几年的养鱼过程中,王长生发现一个现象:他养的鱼卖到批发市场便宜,而昆明城里人开着车到他的鱼塘钓鱼卖价反而高,而且价格一涨再涨硬是挡不住越来越多钓鱼爱好者。纳闷的王长生一直解不开这个谜。城里的钓鱼爱好者悄悄告诉王长生,滇池因水污染鱼再便宜也不敢要,到他这儿来,其一是享受钓鱼的乐趣,其二是冲着他的鱼池水质好,养的鱼做熟后汤甜味道鲜。得知如此,王长生加大了投资,在鱼塘边架设了防晒伞、添置了桌椅,同时根据钓鱼爱好者的不同需求,分设了鲤鱼养殖塘、草鱼养殖塘和鲫鱼养殖塘。于是,到他家鱼塘钓鱼的人更多了。王长生抓住机会,扩大规模,把附近的地承包下来,建盖小院,种上瓜果,添置娱乐设施,使农家小院集垂钓、休闲、餐饮于一体,王长生给自己的这个小院取了个雅致的名字,叫“清水鱼塘”。
如今王长生的流水养鱼塘,养的鱼品种多达十几种,来钓鱼的人自娱自乐,自钓自烹,或烧烤,或清炖,风味独特,让人回味无穷。而王长生一家也因鱼池经营有方,生意越做越红火,逐步走上了富裕路。
南方渔网编辑:吴佩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