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长江商报讯:其娃娃鱼繁殖保护基地规模目前已成湖北“老大”
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大学毕业生王臣斐就将所养的娃娃鱼从400尾繁殖到4300尾,成功打造出湖北最大的娃娃鱼繁殖保护基地。近日,这名年仅24岁的小伙子接受记者采访时“夸下海口”:“我要在4年内,将现在这个娃娃鱼繁殖保护基地打造成国内最大的。”
上大学时就立志回家养鱼
王臣斐的干练老成简直无法让人相信他只有24岁。他去年6月底从华科大武昌分校毕业,出生地十堰茅塔乡王家村龙船沟是娃娃鱼的原产地。龙船沟水潭密布,溪流清澈,气候、海拔等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娃娃鱼生长繁殖。当地村民常在河滩上拾到受伤的娃娃鱼。
王臣斐大学时就明确了方向:毕业后回家养鱼,因为娃娃鱼具备非常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
2003年,王父开始投资繁殖娃娃鱼,当年获得成功,繁育了86尾。大一时,王臣斐就做了一件让父亲刮目相看的事情:将省水渔政一名享誉国内外的工程师成功邀请到基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他通过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了解到:二十年前国内娃娃鱼分布在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全国多个省份。如今娃娃鱼分布区域不断减少,在多个区域内已经灭绝,以高山溪水为代表的陕西汉中和湖北十堰的开发保护则做得较好。
一场洪水冲走娃娃鱼
2005年,该繁育基地娃娃鱼数量达到2007尾。2006年,基地发生了养殖户最忌讳的事情——遭遇洪水,相当一部分娃娃鱼被冲走,数量暴减至400尾。
看着数量大幅下降,王臣斐心里明白,如果技术不成熟,仅依靠经验很难将基地做大。大四时,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明显增多,王就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扑在在娃娃鱼养殖上,先后多次到外地“取经”。“小到养殖技巧、资金运作,大到相关政策规定,都作了系统研究。”
为了使基地具备防洪功能,王臣斐自筹资金200余万,围塘筑坝,全力打造娃娃鱼的“摇蓝”。记者在现场看到,挖掘机仍在工地上轰鸣,基地已具雏形。站在基地上高处,他指着那条大坝说:“那可不光是用土,还是用钱、用血汗垒起来的。”
在王臣斐的精心呵护下,去年,基地的娃娃鱼繁殖数量增至4300尾,比上一年增长了约十倍。
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从事娃娃鱼养殖和保护,这让造访的中科院水生所专家汪建国连声感叹:“这年轻人不容易!”
立志打造国内最大娃娃鱼基地
这个自认为“性格倔强”的年轻人计划用四年时间将该基地打造成国内最大的娃娃鱼繁殖保护基地。“发展模式是以十堰大鲵繁殖基地为背景,商品鱼养殖为左翼,全国部分高端市场开发为右翼,用市场操作、科学保护的方法,有序开发,广开合作渠道,成就大产业。”
创业路从来都不是一马平川,摆在他面前的一大担忧是:不少村民均在开发此产业,表面上湖北、陕西这两个产苗大省使种群数量呈几十倍地增长,但大量原种被杂交,变相地损害了原种的保留。
令人尴尬的是:政府管理引导及科研工作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希望政府加大对原种的管制、引导及扶持力度,投入相关科研资金,同时有序开放市场。”根据相关规定,目前市场上只能销售符合特定条件的子二代娃娃鱼。王臣斐计划将来数量做大了就进行娃娃鱼放生,“既要开发也要保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南方渔网编辑:吴佩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