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本网2003/11/9讯 秋风起,正是食蟹的季节。但人们明显感到,河蟹的味道不如往日鲜了,价虽廉而物不美。上海水产大学首席教授李思发指出,由于国内水产养殖业种质概念薄弱,品质衰退和混杂问题日益严重,造成了蟹的品质衰退。
11月6日,由李思发领衔开展的中华绒螯蟹(俗称大闸蟹、又称河蟹)种质研究和保护技术,通过了农业部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河蟹以往在江河湖泊自然生长繁衍,后来由于兴修水利、拦河筑坝,切断了河蟹生殖洄游路线,于是人们通过人工湖泊放养的手段来增加河蟹资源。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苏阳澄湖,其气候、水温、水质等条件尤其适合河蟹生长,形成阳澄湖大闸蟹这一特产。但是,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青灰色的北方辽蟹、铁黑色的瓯江蟹与河蟹混杂出售,使河蟹品种出现了混杂。
辽蟹瓯蟹“迁居”长江水系,乱了优质河蟹的种。用什么办法来保护河蟹的种质?上海水产大学的专家认为,要保护、利用好大闸蟹这一优质资源,必须建立中华绒螯蟹国家种质标准和专门的蟹苗场,改变目前蟹苗供应的混乱局面;同时改善河蟹养殖的生态环境,提高成活率和产品规格,让大而质优的河蟹来丰富市场。
据介绍,为纯化河蟹品种,去年秋天,国家水产部门将6000只纯种中华绒螯蟹从荷兰安德芬市不远万里运回上海和江苏。这些蟹的祖先估计是上世纪初随压舱水进入停泊在长江口的外国货轮被带到荷兰,在那里找到了同故国生态环境十分相似的新家园。蟹苗溯莱茵河而上,栖息于德国各大湖泊内。由于荷兰河蟹同当地盛产的皇帝蟹不同种,在野生状态中不会杂交,其性状特征得以“一脉相传”,甚至比目前国内的中华绒螯蟹还要明显。
破坏容易恢复难。专家认为,要使蟹种趋于正宗,要花10年时间。目前,我国水产种质专家正采用形态学、养殖学、生化遗传学及分子遗传学多学科的手段,对我国主要水系河蟹种群的养殖性能和遗传特性进行综合比较分析,提出科学实用的种质鉴定技术。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