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行情 > 国内行情 > 养殖行情 > 综合养殖行情 > 养殖综合 > 正文

2015年我国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将全面赶上世界先进水

发布时间:2005/7/13 12:22:00  来源:  编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该领域研究的意义和必要性

在有限的渔业资源情况下,渔业的可持续增长必然要在养殖渔业上寻求发展,增加养殖密度,提高单位水体产量,适当增加可养水域。然而应用已有的传统养殖技术,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对水产养殖发展的要求,问题是用传统的养殖方式,已难以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养殖比较效益下降;水产品质量下降,养殖环境恶化;主要养殖品种疫病严重,而且多呈暴发性流行。为了应付养殖中的疾病及生长缓慢,提高养殖密度,人们使用药物和添加剂不当,这不但没有抑制疫病流行,反而常因此而导致环境污染与食物污染,对人类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在20世纪后半叶,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取得较大进步,水产养殖总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在淡水池塘养殖、海水藻类养殖、贝类养殖、综合养殖技术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人口多,土地资源紧缺,在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可养殖水面已基本利用,养殖渔业也需要与其它产业协调发展。因此,发展内涵为高效益、高投入的集约式养殖,也就成为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集约式养殖增加了养殖密度,增加了对养殖条件的可控性,因此,也必须在健康养殖技术及其管理的实施下才可持续发展。

健康养殖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养殖技术与管理,也包涵了更广泛的内容,它不但要求有健康的养殖产品,以保证人类食品安全,而且养殖生态环境应符合养殖品种的生态学要求,养殖品种应保持相对稳定的种质特性。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因为我国水产养殖技术及其管理当前出现的随意性,导致疫病蔓延,种质退化,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影响了食品的卫生安全。

集约式养殖的设施及其健康养殖技术,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其它养殖方式的健康养殖技术,均需要开发高新技术予以支撑。特别是我国水产养殖学科比较薄弱的应用基础研究、集约式养殖的设备及其养殖技术、养殖环境的保护技术、疫病的防治技术、高效的饵料技术、适宜于高密度养殖品种的选育等,均是21世纪初需要解决的水产养殖的瓶颈。

当代与水产养殖相关产业的技术进步,已经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发展集约式养殖所需的物质基础,如材料科学的进步、电子技术的进步、水处理技术的进步、饲料工业的发展等。而且我国的集约式养殖也逐步由高产低效向高产高效优质发展,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产业基础。因此,发展我国的集约式养殖、健康养殖技术和管理,已是我国养殖渔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产物。

(二)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内集约式养殖及研究现状

我国设施渔业在传统的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基础上,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产业资金积累,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苗种工厂化培育的进步,正在逐步发展。

在淡水渔业方面,现已形成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池塘循环流水养鱼和湖泊、水库三网(围网、拦网、网箱)养鱼等多种方式,适应了我国不同水域生态环境条件的开发与利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三网养鱼的集约化程度和单产水平高出池塘养殖的10多倍。

我国的淡水网箱养鱼是在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当时主要是在一些水库、湖泊中利用天然饵料——浮游生物,为水库、湖泊培育大规格鲢、鳙鱼种。1973年后,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在湖北省白莲河水库,用总面积168平方米的6个网箱放养全长3.4~5.1厘米的鲢鱼苗,经46~75天培育,每平方米收获全长13.1~19.3厘米的鱼种266.5尾,共14.6公斤。湖北省浮桥河水库利用天然饵料培育鲢鳙鱼鱼种以来,1992年网箱养殖面积达69亩,年产鱼种8万~12万尾。70年代后期,我国淡水网箱养鱼从主要依靠天然饵料的粗放式养殖转变为投喂配合饲料的精养式养殖,养殖品种为鲤、罗非鱼、草鱼等摄食性鱼类。

近几年,我国一些地区推广使用1~4立方米的小体积网箱养鱼,取得了很好的效益。黑龙江省向阳山水库,1992年用202只,体积为1~4立方米的小型网箱养殖鲤鱼,经103天饲养,总产鱼6.5万公斤,平均每立方米产鱼187.8公斤,其中两只1立方米的网箱,平均每立方米产鱼246.7公斤。同年,辽宁省大伙房水库,8只1立米网箱养殖罗非鱼,经74天饲养,平均每立方米产鱼214.6公斤。

90年代后期,我国的淡水网箱养鱼种类又有了扩展,除了仍以鲤鱼、罗非鱼为主要养殖鱼类外,在广东、湖北、浙江等地,还发展了鳜鱼、鳗鲡、加州鲈、斑点叉尾鮰等名优鱼类的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湖北省浮桥河水库,1992年网箱养鳜鱼,养殖面积达1 000平方米,产鱼7 233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鱼7.2公斤。浙江省新安江水库,1990年网箱面积1 044.9平方米,经18个月的饲养,从黑仔鳗养至成鳗,产量达3.1万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鳗为30公斤。1989年,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广东省肇庆养殖加州鲈鱼,网箱面积589平方米,经7~11个月饲养,净产鱼2万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鱼33.9公斤。同年,肇庆市鼎湖区水产局与湖北省机械化养鱼开发公司,采用机械化自动投饵网箱养殖斑点叉尾,网箱面积666.7平方米,放养全长2厘米的鱼苗,经17个月饲养,净产达9万公斤,平均每平方米产鱼135公斤。经过20多年的科学研究和推广,我国的集约式养殖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单产水平要高出池塘10多倍,显示了集约式养殖的优越性。

我国的工厂化集约式养鱼起步较晚,技术装备水平较低,自动化控制水平则更为落后,虽然有些发展,但都属于比较初级的室内高密度养殖,只不过增加了充气和流水而已。20世纪80年代引入一批国外养鳗鱼的成套技术,目前仅个别尚可运转,没有普及推广。工厂化养殖之所以发展缓慢,主要是因为投资高,能耗大,而鱼的售价偏低,尚未找到适合中国淡水鱼养殖的配套技术。近几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具有8 800平方米,可供应660吨鲜鱼的鱼菜共生养殖系统,虽未大面积推广应用,但生产效果良好,鱼产量达100公斤/平方米·年,前景看好。

我国的海水网箱养鱼起步较晚。70年代末,广东省惠阳县、珠海市开展了海水网箱养鱼试验,放养了石斑鱼、鲷科鱼类、尖吻鲈等20多个种类,获得了成功。1981年转入生产性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生产和经济效益。1984年广东省的海水网箱养殖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随后在福建省的平潭和浙江省的苍南一带,也出现了海水网箱养鱼的好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到1993年,海水网箱数量已超过5.7万个,养殖品种达到40多种,养殖产量近6 000吨,养殖鱼类有赤点石斑鱼、巨石斑鱼、鲑点石斑鱼、青石斑、真鲷、黄鳍鲷、平鲷、黑鲷、尖吻鲈、花鲈、高体鰤、紫红笛鲷、红鳍笛鲷、蓝子鱼等。鱼种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苗种,以新鲜低值小杂鱼为饵料,每平方米网箱产量为20~30公斤。

近几年海水网箱养殖有了较快的发展,原来比较薄弱的北方地区也有了一定数量的网箱养殖。南方各省发展更为迅速,如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浙江省等,而且养殖品种也有所增加。1998年全国海水网箱总数在20万个左右,仅福建省1998年全省大黄鱼网箱养殖约6万个。我国海水网箱虽然有了较多的数量,但由于网箱材料与结构极为简单,抗风浪能力差,只能在一些风浪较小的港湾内或避风处养殖。目前已引入国外的抗风浪能力强的网箱进行养殖实验,但尚处于探索阶段。

海水工厂化养殖比网箱养殖更为落后,最早发展的是室内鲍鱼养殖,近几年真鲷、牙鲆、美国红鱼等室内工厂化养殖规模有所扩大,但基本上还是属于开放式、流水养殖。虽然采取了一些净化水质措施,然而目前水平还难以令人满意。

我国许多海水养殖品种的苗种,基本上是采用工厂化方式培育,在幼体饵料培育、水质调控、疾病预防、亲体培育等基本可形成配套体系。虽然设备落后于欧美,但已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

2.国外集约式养殖及研究现状

国外的集约式养殖业比较先进的有日本、欧洲和美国等,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实力较强,科学技术发达,材料先进,而且与集约式养殖有关的基础研究如养殖对象的营养生理、新品种开发、防病技术、水处理技术等已有较高的水平。

50年代起,日本首先使用合成纤维制成网箱进行养殖。60年代,日本网箱养鱼进入了迅速推广和发展阶段,网箱养鱼无论在海水或淡水都十分发达。海水网箱以养殖鰤鱼、真鲷为主。1980年养殖鲷科鱼类网箱有1.4万个,总产量达1.5万吨,1982年网箱养鰤鱼产量达14.6万吨,已能利用网箱完成亲鱼产卵、苗种培育、商品鱼养殖以及饵料培养等一系列生产过程,并已利用升降式网箱系统,将网箱养鱼向外海发展。淡水网箱以养鲤鱼为主,尚有罗非鱼、香鱼、虹鳟等,一般产量达70多公斤/立方米水平。前苏联建立了多处网箱养殖场,养殖鲤鱼和草鱼,一般每平方米产量为60公斤;温流水网箱养鱼每平方米产量可达115公斤。近年来趋向养殖名贵鱼类如鳟、鳇、西伯利亚鲟、斑点叉尾鮰等。美国自1964年引进网箱养鱼技术,多采用1立方米正方形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产量最高达到600公斤/立方米。目前,网箱养鱼已扩展到欧洲、非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

近十多年来,北欧和西欧的挪威、芬兰、法国、德国等正在开发大型海洋网箱研究,如挪威,海上网箱最大达1.2万立方米,而且网箱形式多样,材料轻,抗风浪能力大,抗老化,安装方便,在波高12米的巨浪下,网箱不变形,不影响网箱内鱼类的行为。网箱有浮式、沉降式、半潜式等,有配套的自动投饵机械及自动监测设备。

国外的工厂化养殖,比较发达的国家有日本、美国、德国、英国、丹麦及前苏联。工厂化养鱼可分为工厂化育苗和工厂化养成两种。前者有挪威的大西洋鲑育苗和日本的真鲷育苗等;后者如德国、丹麦、英国的闭路循环式养鱼和温流水养鱼,以及加拿大的高潮线水池集约式养鱼等。

从历史来看,工厂化养鱼技术开发较早,但由于工厂化养鱼本身的局限性,其发展的速度和范围均不如网箱养鱼。60~70年代,不少国家由于过滤系统的技术和设备尚未完善,使得当时曾经一度繁荣的闭路式工厂化养鱼多因水质控制不理想而半途而废。近代工厂化养鱼较为成功的有丹麦的生物转筒过滤为主的养鱼系统,英国汉德斯顿电站的温流水养鱼,德国的生物包过滤系统和挪威的大西洋鲑工厂化育苗等。

1965年,日本在一个直径10米,水深2.5米,水容量143立方米的八角形水泥池中试养鰤鱼,水流量为100立方米/小时,每小时更换70%的水,收获时试验鱼平均重2公斤,而养在海中的对照组个体重为1公斤。1971年日本原子能研究所建立了有2 040立方米水面的余热利用水池,养殖锄齿鲷和真鲷。日本还利用温流水培育真鲷亲鱼,在温流水池中培育的真鲷比天然水域的亲鱼提早2个月产卵。英国利用温流水培育比目鱼,美国培育银鲑苗、鲻,挪威培育大西洋鲑鱼。

值得注意的是工厂化养殖中的水质调控的自动化、机械化研究,如美国在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程序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非常先进。目前国外采用两种自动控制系统,一是通用控制系统,即由微机输入输出、数据记录仪和遥控组件构成;二是工业程序控制系统,即由小型计算机和控制软件组成的具有16个控制器的网络结构。两种系统可控制溶氧、pH值、温度、室内湿度、太阳辐射、风速、风向、能耗、电导率、混浊度,又可控制投饵、泵、阀门、增养机、空气压缩机等,使整个系统自动化。其它先进国家也同样在自动控制及水质处理、监测等方面有许多研究及应用,如增氧、生物净化沉淀、过滤、脱氮、曝气等技术。

3.健康养殖现状

随着健康养殖的理论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理解与接受,其研究也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展开。在对可持续水产养殖的概念、发展战略和研究领域进行广泛探讨的同时,在健康养殖某些研究领域也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国际上,水产健康养殖的研究主要涉及现行不同养殖方式的环境影响评估;养殖系统内的水质调控技术;病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水生生物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水产养殖中的优质饲料技术等领域。90年代初期,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支持下,亚太水产养殖网(NACA)组织实施了亚洲现行主要养殖方式的环境评估项目,对亚洲的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研究作出了建议。澳大利亚著名微生物学家莫利亚蒂博士(Moriarty)在养殖系统内部的微生物生态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提出了利用微生物生态技术控制养殖病害的可行性及其对养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美国奥本大学在养殖系统内部的水质调控技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技术。日本是海水养殖比较发达的国家,80年代以来,养殖环境的困扰,使他们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网箱养殖的残饵粪便形成堆积物的处理方法,直至最近仍是研究热点。同时也对湾内养殖的容纳量、养殖污染的影响作了深入研究,作为整治措施主要是泼洒石灰、粘土、覆盖砂土、翻耕海底、海底曝气以及工程导流冲涮等。

欧美在健康养殖技术及健康养殖管理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的淡水鮰鱼养殖与挪威的大西洋鲑养殖。他们的大多数技术措施均体现了健康养殖的思想,首先是在这两种鱼类的养殖生物学、生态环境基础理论的研究比较深入,养殖设施先进,而且操作机械化程度很高,如排进水、投饵施肥、清塘、苗种运输等,快捷方便,单位水体产量高,而且水产品质量也很高,有明确的卫生标准。他们的主要措施是,不间断的进行品种选育,以保证养殖良种化,如挪威大西洋鲑的人工选育品系,已占该国网箱养殖产量的80%以上。使用的健康鱼苗、商业养殖用苗,基本由良种培育中心供应,这是保持良种种质资源的重要措施。建立严格的养殖防疫体系,包括鱼病监测系统。开发疫苗与强化鱼体免疫功能的免疫增强剂,如多糖类药物,从亲体、幼苗,直到养成各阶段均可使用疫苗,使养殖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减少了药物使用量,如挪威大西洋鲑养殖,1987年全国平均生产1吨鱼需1公斤抗生素,而到1993年,几乎很少使用抗生素。1996年全国年产30万吨鱼仅用了1吨抗生素。开发使用高性能饵料,使用配合饲料的饲料系数达1.1~0.9,降低了成本,更主要是减轻了污染。建立了一系列法规和健康管理办法,如控制养殖规模,建立疫病防疫体系等。

从总体来说,国际上健康养殖的研究也处在起步阶段。微生物、微生态技术在健康养殖中的应用尚属初步,而对于许多具体的健康养殖技术的有效性有待评价。

我国是世界第一水产养殖大国,健康养殖的研究也已起步。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淡水鱼类、海养虾类、贝类等的暴发性死亡的出现,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健康养殖技术的必要性。我国淡水鱼类养殖中的综合养殖技术,包含了许多健康养殖的内容。近几年在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逐步深入,例如,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在池塘动力学和微生物生态学方面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在光合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以及养殖系统内部的水质调控和病害防治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对湖泊中不同养殖方式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技术、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我国的海水养殖业中,近几年也已经提倡实施健康养殖管理并发展了一些相应的技术,特别是疾病预防体系的建立及诊断技术的开发。水产药物使用与开发逐步走向规范化,海水养殖品种的育种问题已引起人们重视。养殖容纳量的研究以及生态养殖的开发均有一些初步成果。鱼虾类病害防治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国目前在水产健康养殖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非常不够。21世纪,我国将面临更大的人口压力,水产养殖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对于解决16亿人口的食物保障问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健康养殖技术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将成为我国21世纪水产养殖研究的重要领域。

4.我国集约式养殖、健康养殖与国外的差距及发展趋势

我国的集约式养殖与先进国家相比,主要差距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所用的建材较为落后,不少地方基本上是“因地制宜”,特别是海水近岸养殖尤其明显。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海水网箱养鱼发展很快,然而,每年受东南沿海台风和风暴潮的影响,给海水养殖造成极大的破坏,现有网箱多为简单的浮式网箱,构架均较简单,不够坚固,而且易变形,无法抗御大风大浪的袭击。这与先进国家的抗风浪能力强的网箱形成鲜明的对比。

②工厂化养鱼、养鲍至今仍停留在初级阶段,所用的设施条件还不够完善,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够高,水处理设备落后,基本为流水式开放系统。而国外的先进工厂化养殖如微机控制技术,一切水质监测管理和投喂均为自动化。年产25万尾100克鱼种的育苗场,仅有1名工作人员,而我国,生产同样数量的鱼种约需10人。

③目前我国海水养鱼所用的饲料基本是小杂鱼,配合饲料在海水鱼养殖方面的应用较为薄弱,结果容易造成渔场老化,水质污染。而且,天然饲料易传染疾病病原,饲料来源不稳,受制于海区天然小杂鱼源及保存条件。国外先进国家基本使用优质配合饲料,饵料系数低,不易传染疫病,供应来源稳定。

④我国网箱养殖及工厂化养殖单产较先进国家低,由于水质控制落后,没有健全的防病体系,防病能力较差,养殖中的疾病问题严重。

我国健康养殖技术和先进国家相比较,除技术落后外,另一方面是管理落后,主要表现于病害严重,养殖环境自家污染严重,特别是海水养殖品种及名优水产品尤其突出。主要原因是对养殖品种的养殖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盲目追求高产,环境控制手段落后,水产药物使用混乱,某些水产品药物残留问题严重,疫苗开发落后,特别是海水养殖的品种,多数产量是由贝类构成,它们的免疫问题难以用疫苗预防。饲料技术在海水养殖中,除对虾以外,大多数养殖品种的营养及饲料研究薄弱。海水养殖及名优水产品养殖的抗逆品种的选育工作几乎是空白,养殖健康管理急待认识和普及。

在我国21世纪渔业中,集约式养殖业特别是海水鱼类及名优品种的生产应尽快发展,它应该是我国海水鱼类养殖的主要养殖方式。这是因为我国近海适于放置现有形式网箱的海区较少,北方沿海地区多属水浅、岸直、冬寒夏热,只有向深海发展及工厂化养殖,才可增加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根据我国国情,直接引进先进国家的装备和技术,不但运转成本高,而且因为鱼价相对便宜,难以维持。因此,发展的趋势应首先是名优品种的集约式养殖,探索低成本、高产出的运行技术,获得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后,再扩展到一般品种,由流水开放式逐渐向海水封闭式、工厂化方向发展。海水网箱养殖主要向抗风浪、自动控制沉浮,投饵自动化方向发展。

健康养殖技术及管理是一切养殖方式均应具备的要求,对于集约式养殖尤为重要。养殖密集、单位水体鱼产量大幅增长的条件下,环境极易恶化。健康养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从良种培育及环境改善两条技术路线着手,不断地培育可以满足高密度集约式养殖的品种,适应人为各种养殖方式;另一方面应不断发展水环境调控技术、高效饵料技术、疾病防疫技术以适应养殖品种的生理、生态要求。我国的综合养殖和生态养殖是一种很好的初级健康养殖模式,但仍需使用优良品种,提高饵料利用技术,研究水环境保护技术。

(三)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集约式养殖渔业的健康养殖技术

集约式养殖方式,由于高能量投入,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节约了空间和时间,强化了生态功能,因此它应具有一套相应于这些设施的工艺技术,包括适应于集约式养殖品种培育和选择(海水养殖更为需要,目前,我们是有什么样的鱼苗就养什么鱼,什么鱼价格好就养什么,养殖品种和设施不配套,提高了成本,降低了效率)、集约式养殖模式、饲料及其给饵技术、水净化技术等。由于我们集约式养殖渔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应结合我国国情,一方面引入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对现行的集约式养殖进行改造,设计出适于我国不同养殖品种的养殖设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工厂化养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解决针对不同设备和养殖品种的工艺流程、鱼种结构、水质净化措施、饲料配方及给饵技术、疾病防制体系、水环境控制指标、产量与养殖投入产出分析等。

(2)海洋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技术及浅海、湖泊水库网箱养殖技术

针对当前病害环境污染严重,饵料效率低,着重研究网箱鱼种的结构、环境的净化措施、高效优质饵料及投饵技术、养殖区域的养殖容纳量、养殖规模的控制、鱼类养殖的免疫体系及寄生虫的控制技术、网箱内鱼类行为生态学等。

2.健康养殖模式及技术开发

养殖模式是影响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重要技术关键。养殖模式包括养殖品种搭配、放养密度、投入产出水平以及养鱼和其它生产方式的结合等诸多方面。

许多现行的水产养殖模式多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品种搭配不够合理,养殖生产方式单一,结果非但达不到所追求的高产高效,反而造成了自身养殖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可持续的健康养殖模式应当是品种结构搭配合理,投入和产量水平适中,养鱼和种植业、禽畜养殖业有机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的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在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在这方面,应当在我国传统综合养鱼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和模式,形成适合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文化、经济特点的健康养殖模式。

养殖设施是开展养殖的重要物质基础,养殖设施的结构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水产养殖应用以及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我国的水产养殖设施,尤其是作为最主要养殖方式的池塘,基本上沿袭了传统养殖方式中的结构和布局,仅具有提供鱼类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我国虽然在七八十年代对鱼池进行过大规模的改造,也主要限于鱼池的大小、形状和深度。现行鱼池的水质控制功能差,在养殖过程中难以对池水进行有效的调控,池水水质逐渐变差,严重影响了养殖的效果。养殖过程结束以后,富含各种营养盐类及其它废弃物的池水大多直接排入天然水体,对环境产生不良的影响。这种现行的鱼池构造和设计已不能适应健康养殖和养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要开展健康养殖,达到养殖可持续发展,必须对现行的养殖设施结构进行改造,新型的养殖设施,除了具有提供鱼类生长空间和基本的进排水功能之外,还应具有较强的水质调控和净化功能,使养殖用水能够内部循环使用。这种养殖设施既能极大地改善养殖效果,同时又能够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对水环境的不良影响,真正做到健康养殖。其研究应主要包括养殖设施结构、水质净化技术和养殖设施的总体规划等。

在各种养殖模式中,应重点研究海水浅海、滩涂综合多元养殖、生态养殖、海水池塘持续养殖、低耗、高产的健康养殖技术工艺。特别是维持养殖区、浅海、滩涂及投饵养殖的生态自净功能,开发环境清洁技术、生物降解技术等。

在浅海滩涂、湖泊等开放型水域养殖结构及调控方面,研究最适养殖量与养殖结构、自然生态功能的维护、开放水域贝类等滤食生物的营养保障技术、富营养化的控制及浅海、滩涂养殖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改善养殖污染的工程设施及设备。

开放型水体的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开放型水体的养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非常直接,因此,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在不同养殖方式中各种废弃物向养殖水体的排放情况和水体养殖容纳量的研究方面,也获得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深度不够,尤其是对水体自净能力及其过程的研究不够,不同条件下养殖产生的废弃物在水体中积累的情况尚不清楚,研究结果对不同水面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操作指导意义不强。

今后开放型水体养殖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应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现行各种养殖方式中废弃物的产生、水体对养殖废弃物的自净能力及其过程、废弃物在水体中的积累情况以及各种养殖模式对水体环境的实际影响进行深入研究,建立起不同类型水体中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技术和整个水体中养殖的宏观管理模式。

3.高效饲料及饲料投喂技术

饲料是水产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饲料质量的好坏和饲料投喂技术是否合理,是影响水产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饲料的质量不但决定了饲料本身的转化效率,而且对池塘环境起到决定性的影响,饲料质量低下不仅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而且会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恶化养殖环境。

目前,我国水产养殖生产中使用的各种饲料,除了少数名优品种的专用饲料外,大多质量不高。一方面营养组成与养殖鱼类的营养需求有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差,转化效率低,饲料系数高,影响了鱼类正常生长,也造成了养殖水体中各种有机物的大量积累,恶化了鱼类的生长环境,增加了病害发生的机会。此外,养殖生产中饲料多采用人工投喂,技术粗糙,随意性大,常常造成饲料的浪费,恶化养殖环境。

要开展健康养殖,保持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饲料投饲技术非常关键。首先,应加强养殖品种摄食行为学的研究,应用摄食生态、摄食行为的特性,提高投饲的科学性。根据不同鱼类的摄食习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对水体环境的污染。同时,还要大力研究和推广应用先进的饲料投喂技术,如计算机控制的饲料投喂技术、自动投喂技术等。保证鱼类生长需要,尽量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对养殖环境的污染。

4.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

目前,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养殖生产单位过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致使养殖技术、模式不够合理;另一方面,我国水产养殖中的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的研究远远滞后于生产的发展,再加上大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形成了养殖环境恶化,病害增多,用药量增加,药效降低,用药量又加大的恶性循环。不但养殖成本增加,效益下降,而且大量用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甚至对人类的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水产养殖中健康管理和病害控制技术是健康养殖的关键技术,其研究内容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健康管理

其重点是根据特定养殖方式下养殖种类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管理时期的特点,在采用合理的养殖技术、模式的基础上,采取合理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技术(包括生物、化学等方面),尽可能维持良好的养殖种类的生长环境,减少发生病害的可能性。

(2)病害的生态防治技术

水产养殖中的许多病害(尤其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病害),不仅与病原生物的存在有关,而且和养殖水体的微生物生态平衡有着密切的关系。换言之,水体微生物群落的组成直接决定着病原生物是否会最终导致病害的发生。因此,通过对水体理化因子与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关系的深入研究,就有可能找到通过维持水体的微生态平衡来消除某些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的有效途径。国内外都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此外,在水体中存在着不少有效分解和消灭病原菌的有益微生物,通过对这些有益微生物的分离和大规模培养技术的研究,有可能找到一种通过微生物来控制一些微生物病害的有效途径。微生物生态技术和微生物制剂将成为健康养殖中病害防治的重要途径。

(3)无公害鱼药的研制

目前养殖生产中使用的鱼药大多由人药、兽药配制而成,针对性不强,不少鱼药的残留严重,长期使用对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都将带来严重的威胁。为了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研究出针对性强、低毒、无残留、无公害鱼药已成为当务之急,尤其是中草药制剂的开发研制应成为工作的重点。

5.抗病、抗逆养殖品种的培育

解决人工圈养条件下动物的疾病,基本上遵循着两条技术路线,一是让养殖环境条件满足动物的生理生态要求;二是培育和选择适应于高密度集约式养殖条件的养殖品种。因此,必须选育和改良适应于各种养殖方式的的养殖品种,使养殖品种和养殖方式配套。

具有较强的抗病害及抵御不良环境能力的养殖品种,不但能减少病害发生机会,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效益,同时也可避免大量用药对水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培育开发抗病、抗逆的养殖品种对养殖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目前,水产养殖抗病、抗逆品种、品系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要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必须依靠现代生物技术与传统育种技术的结合。

6.健康养殖应用基础研究

健康养殖技术及养殖工艺,必须以科学理论和科学实验为依据,养殖条件和养殖环境,必须满足养殖品种的生态生理、营养生理、繁殖生理的要求。

应用基础研究是先进养殖技术研究的理论依据,它涉及到阐明养殖鱼类和水产动物对其栖息生活的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养殖品种有其本身的生态生理学要求,环境也是其天然饵料直接和间接的培育场。研究生态系统的高效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等基本功能,提出健康养殖的管理措施,获得较高的动物蛋白质和适宜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应用基础研究主要包含如下内容。

①主要养殖品种单养和多元养殖的群体生态学。要研究养殖系统中的能流、物流,提高养殖系统的能量效率及物质转化效率,建立最适的养殖结构。

②集约式养殖水域中的生态要素(池塘、工厂化水池和网箱等)对水产动物生长、生理变化及行为的影响。要研究养殖水质自家污染和外源(使用鱼药)污染及其变化对养殖生物健康的影响。

③海水主要养殖品种的生态生理、营养生理及繁殖生理的应用基础研究。要提出养殖品种的生态生理适宜状态的参数及营养要求。为了提出最适的养殖工艺,了解养殖操作及环境因子对养殖对象的影响,必须研究养殖品种健康标准参数及应激条件下的免疫功能的变化。应用生物技术及其它技术,提高养殖品种的健康、繁殖、发育、生长的整体水平。加强对养殖环境微生物的生态生理、遗传学及其生态功能的研究,以便有效利用微生物,控制养殖环境,提高养殖生物的健康水平。为保证贝类的营养要求,提高贝类的抗病能力,必须对滩涂、浅海养殖贝类的营养要求、生态系统的供饵动态,养殖容量等作深入研究。

(四)分阶段目标

1.2001~2005年

①使我国现行的养殖方式逐步走向健康养殖的运行机制。重点解决一般网箱养殖区的环境污染和疾病流行,制订出每种养殖品种的网箱养殖规范和养殖区的养殖规模。

②提高工厂化养殖水处理技术、水环境调控技术。在沿海大中城市的周边地区逐步发展工业化养殖,采用高效节能技术,实现控制温度和光线,全部使用配合饲料,鱼类养殖饵料系数降至1.5以下,养殖排水水质指标达到排放标准。

③建设一批海上抗风浪能力较强的网箱养鱼示范试验点,开发出适宜我国海区特点的网箱结构及养殖工艺。

④研究工厂化集约式养殖主要养殖品种及主要养殖滤食性贝类的营养要求、生态生理、繁殖生理、健康生理指标。解决养殖系统内部水净化技术和池塘养殖废水的处理技术。

⑤提高我国主要海水池塘养殖品种的集约式养殖技术,着重研究虾、蟹、鱼及其它适合于池塘集约式养殖品种的养殖技术,完善其养殖技术的配套性,如饵料及给饵技术、水环境保护技术、防疫体系、养殖品种的选择、养殖设备的可控性等,使我国海水池塘的养殖产量大幅度增长。

⑥目前,我国海水养殖的主体是浅海式养殖和滩涂贝类养殖,在5年内应完成主要养殖海区的两种养殖方式的结构性调整,控制养殖规模及布局,制订出相应的健康养殖技术、管理规范。

2.2006~2015年

研究适宜于大面积推广的健康设施及其配套水质净化和养殖废水再处理技术;研究适合于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的可持续养殖模式及其配套技术;培育出能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养殖品种的抗病、抗逆新品种;开发出适合大面积推广的池塘水质生态调控技术、微生物生态制剂和无公害鱼药;开发出适合于不同养殖条件下,不同养殖品种的系列优质饲料、饲料投喂设备及投饲技术。

研究适合不同类型开放水体(浅海、滩涂、湖泊等)的可持续养殖模式及其技术。

我国近海网箱养殖有一个较大的发展,深水网箱养殖有一定规模,工业化养殖可以形成一定规模。疾病防治体系逐步完善,使我国水产养殖不再发生区域性暴发性疫病流行。

要加速发展集约式养殖方式及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力争缩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总体达到世界先进或领先水平。在21世纪的前5年(2005),对我国集约式养殖的主养品种,其中包括名优品种的养殖生态学基础研究达到20世纪末的世界先进水平,养殖技术则保持世界先进水平;对生态环境的人工监测和调控技术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显著提高,基本实现健康养殖,集约式养殖平均单产和总产量居于世界首位。

到2015年我国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将全面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即对应用基础有深入研究,实现生态调控自动化、生产操作机械化。近20年,我国渔业发展速度一直高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坚信再过15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增长,随着科学综合化、技术智能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集约式养殖和健康养殖将出现一个全面发展的新局面。


采集:庞迪
编辑: 访问人次:3704 关键字:青石斑,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养殖综合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