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虾类 > 病害防治 > 正文

南美白对虾须防“死底症”

发布时间:2006/8/14 8:31:00  来源:  编辑:南方渔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危害较大的主要病害除了红体病和白斑综合症等传染性病毒病之外,又出现了一种“死底症”,该病主要发生在高密度养殖的虾塘,一般在池水富营养化且水质变坏时容易发生。
  一、“死底症”的成因与症状1.“死底症”表现的症状:“死底症”主要发生在白对虾生长的中后期且养殖密度较高的虾塘。通常在水温达28℃以上,发病对虾规格在80~120只/公斤。
  发病初期,一般每天在池底可发现1~2公斤死虾,到白对虾蜕壳时为死亡的高峰期,若不加以控制,死亡现象会持续下去。由于绝大部分虾死在池底,平时不易察觉,故有些虾农也称之为“偷死病”。死虾肉眼观察无明显的症状,部分死虾可见黄鳃或黑鳃,有时可见软壳红体症状,容易误诊为红体病。
  2.“死底症”发生的原因:主要原因是养殖过程中,不注重虾池的水质管理和调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大,水质状况恶化,对虾的排泄物、残饵、池内有机物等在异养性细菌的作用下,蛋白质及核酸会慢慢分解,产生大量的氨等含氮有害物质,形成亚硝酸盐,而亚硝酸盐又可以和胺类物质结合形成具有强烈致癌作用的亚硝胺,从而造成对虾抗病能力急剧下降,进而中毒死亡。通常淡水或咸淡水池塘,其亚硝酸氮高于0.5ppm时,即可发现“死底”现象;而盐度高的水体,其亚硝酸氮高于1.0ppm时会发现“死底”现象。
  二、“死底症”的控制措施1.加强水质管理,保持水质稳定:养殖期间应始终保持良好的水质。尤其到了高温夏天,对虾生长快,摄食量大,排泄物多,水质易恶化。因此,应坚持每天凌晨、中午开机增氧2~3小时。如遇到低压闷热天气,应延长增氧时间。同时,要根据水质变化勤换新水,换水坚持少量多次,每星期最好换掉池水的1/3,然后再提高池塘水位,保持在1.8~2.0米以上。当对虾生长到了中后期时,施用适量的沸石粉或白云石粉控制水色。并且每隔15~20天施用0.2~0.3ppm芽孢杆菌或1.0~1.5ppmEM菌等改善水质。
  2.适时泼洒硝化细菌:通常在南美白对虾放苗开始养殖40天后,每月泼洒一次纯化硝化细菌———“硝化宝”,其用量为每亩水体泼洒1公斤,能明显地降低池塘水质的亚硝酸氮,可有效地控制“死底症”的发生。
  3.紧急救治时,可向养殖水体及时泼洒固体双氧水(高能氧)。其用量为每亩水体0.5~1.0公斤,重点泼洒在污染区。通过其强氧化作用,可降低亚硝酸氮对于白对虾的危害,暂时减缓“死底”现象的规模发生。也可采用全池泼洒2ppm的活性碳方法,暂时控制“死底”现象的发展。但从使用效果来看,这仅仅是一种治标的手段,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亚硝酸氮过高的问题,且反复使用成本也较高。
  4.轮捕疏养,保持合理的载虾密度:一般南美白对虾经70~80天的养殖,规格达到60~90尾/公斤时即可捕大留小,分批收获,以保持池内合理的载虾密度。 




                                         编辑:龙斌
编辑:南方渔网 访问人次:4193 关键字:南美白对虾,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病害防治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