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周期性”水面在干旱或半干旱地区占有较大的比重,如何开发利用好这部分国土资源成为水产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 周期性水面利用的技术措施
1.1 不失时机的抓住丰水期
周期性水面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有1次丰水期,失之可惜。因此,一旦达到丰水期要抓住时机马上利用,只要在2年内不会出现枯水死鱼(水深2m以上)就要大胆利用。
1.2 及时投放鱼种
水面达到丰水期可以养鱼时应及时投放鱼种,鱼种规格当然是大些好,为了降低养殖成本,这类水面因无敌害,可以在7月底8月初,这段无风浪、水温高的季节投入4—5cm的小规格鱼种,由于水域内天然饵料十分充足,鱼种下水后,水域宽阔、溶氧充分,鱼种生长环境条件好于池塘,因而生长迅速。商都县水产站做过对比,7月15至21日向谭家营水面投放5cm(220尾/0.5kg)鱼种,当年10月底平均体重达到142g/尾,是本地池塘养殖鱼种的6倍,而养殖成本仅为池塘的26.88%,成活率也高于池塘,其效果很好。
1.3 注意鱼种品种比例及投放量
周期性水面养殖品种应以鲤、鲫鱼等杂食性鱼类为主,应占80%— 85%。因为这类水面底栖动物及螺类、水蚯蚓等较多,为鲤鲫鱼等提供了大量饵料。同时可搭配10%—15%鳙、鲢鱼,有水草的水面可投放一些草鱼、团头鲂等。一般每667m2投放量在200尾左右。利用时间长的水面第2年或以后各年可根据情况继续投放鱼种。
1.4 努力保持水位
要防止湖水外溢,可适当加高加固溢流堤坝,还可以引洪入湖增加水量。总之,要人为的、力所能及的使丰水期尽量延长,增加养殖效益。
2 周期性水面渔业利用效益
2.1 小型周期性水面利用效益
商都县谭家营海,面积200hm2,1986—1989年为1丰水周期,于1986年7月投放5cm规格鱼种86万尾,支出2.9万元,1987年10月开始捕捞,3年时间共捕捞鲜鱼7.1万kg,收入50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 :17,按4年平均年产出量为1.775万kg,每667m2 产5.9kg,平均年收入为12.5万元,平均每667m2 收入40余元。从无用的废水坑到创收入50余万元,这在边远的地区对改善农牧民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大型周期水面利用的效益
察右前旗黄旗海,面积6000hm2,1996年进入丰水期,当年7 月中旬投放鱼种56万尾,支出1.6万元(湖内有周围水库流进的部分鲫鱼)。1997年从湖中共捕出鲜鱼286t,纯收入57万余元。同时,安排30余名下岗人员,并为当地市场提供了优质鲫鱼。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均很突出。
3 周用性水面利用的优势及前景
3.1 优势
3.1.1 周期性水面鱼类生物饵料丰富 枯水期造成鱼类不能生存,成为渔业生产中的空闲期,由于该期内摄食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的鱼类等大型动物不复存在,使耐盐碱的生物得以大量繁殖生长,在空闲期内逐年积存,大型浮游动物以及底栖动物的螺类、水蚯蚓等大量繁殖。同时,这些水面周围均为草原或农田,大量有机质及营养成分随雨水冲入湖内;在空闲期由于湖底在阳光下暴晒,使湖底积存下的有机质得到充分分解,成为水中有效的营养成分。所以说,空闲期是水中营养成分的储存期,一旦水面水位上涨,达到养殖条件要求,就是一个鱼类天然饵料充分的水体、鱼类生长迅速。
3.1.2 周期性水面有利于清除野杂鱼和解决鱼类的小型化 因为枯水期野杂鱼也同样不能生存,这样自然被彻底清除;同样也解决了鱼类小型化的难题。因为在一个闭塞的水域内,随着生产年代的延长,鱼类生长速度将明显降低,加之鲤、鲫鱼的大量繁殖,天然饵料将发生严重不足,鱼类生长缓慢,造成鱼类小型化的趋势,若想彻底清除小型化是比较困难的,然而周期性水面的枯水期,造成不能生存,这一难题不复存在。
3.2 前景
周期性水面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宁夏等省区随处可见,据不完全统计总面积在30万hm2 以上。这些水面基本处于边远贫困地区,如果能利用起来,无疑是对当地经济的一大支持,而且缓解了边远地区吃鱼的困难。如每年能利用7万hm2,每667m2 产量2kg,即可产鱼近200万kg ,产值可达1200万元,这对贫困地区是一笔不小的收入,对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有着重要意义。
编辑:王宇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