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症状:
病牡蛎肌肉消瘦,生长停止,在环境条件较差时则引起死亡。病牡蛎全身组织都受感染,组织中有白细胞状细胞浸润,组织水肿。严重感染的牡蛎组织细胞萎缩,组织坏死,含有大量的孢子。肝小管中因充满大量的成熟孢子而呈微白色,色素细胞增加。少数病牡蛎坏死的组织和濒死的尼氏单孢子虫沉积在壳内壁上,促使壳基质形成被囊,成为褐色的、大小不一的疱状物。
病原:
尼氏单孢子虫(Haplosporidium nelsoni)尼氏明钦虫( Minchinia nelsorni),有的文献上用MSX这个名称。
该虫的孢子是呈卵形,长度为6~10微米,一端具盖,盖的边缘延伸到孢子壁之外。在病牡蛎的各种内部组织中,都有尼氏单孢子虫的多核质体。多核质体的大小很不一致,一般为4~25微米,最大的可达50微米,有数个至许多核。核内有1个偏心的核内体。
流行:
发生流行病的季节为5月中旬到9月份,发病时的盐度为15‰~35‰,但大多数为20‰~25‰。在非流行季节中,此病的潜伏期很长,一般为几个月,最长达9个月,6~7月份牡蛎的发病明显,一般从8月份开始死亡,9月份死亡达高峰。但有时在冬末(3月份),瘦弱的牡蛎的死亡也可达到高峰。感染率有的地方可达30%~60%。死亡率在低盐度区一般为50%~70%,在高盐度区则为90%~95%。
诊断:
显微镜检查染色的组织切片,可发现在所有的组织中有多核质体,在感染早期是局部的,多核质体发现在鳃上皮组织,有时在肝管和消化管的上皮组织中。全身强烈感染的可做血液涂片,用亚甲蓝染色后镜检,病原散布在所有组织的血窦中,即可确诊。
防治:
将已受感染的牡蛎移到低盐度(15‰以下)海区养殖,疾病可以得到控制。在疾病流行的海区中只养殖牡蛎种苗,从病后幸存的牡蛎中选育抗病力强的做为亲体,繁殖的后代一般具有抗病力。
采集: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