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3、海蜇的人工养殖
早在八十年代初,国内已进行海蜇的人工育苗及放流的报道,但由于当时的条件,意识所限,以及技术方面的欠缺等等原因,海蜇没有能够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近几年,辽宁锦州、营口等地,出现个别养殖户利用天然纳潮进来的海蜇苗种进行人工养殖,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亩盈利均在千元以上。2000年,盘锦光合水产有限公司在辽宁省水产研究所海蜇专家陈介康研究员的指导下,对海蜇的人工育苗及养殖进行的探索和研究,首次取得了大规模培育海蜇人工育苗的技术突破。2001年培育幼蜇150万片,供应养殖面积2.8万多亩,但是由于养殖技术上的原因,养殖成功率仅在10%左右,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成功的养殖户其利润都非常可观,亩盈利都在千元以上。在2000年的基础上,2002年,光合公司成功培育幼蜇1500万片,供应养殖面积50多万亩,并在养殖技术上也加大了科技投入,从而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使养殖成功率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1) 池塘的选择
所选池塘应该距离海边比较近,进排水方便(最好是小潮也能换水),面积在50亩以上,附近最好能有淡水资源以便能调整水的盐度;水深在1m以上,1.5-2m为最宜:岸边的坡度应该是越走越好,如坡度太缓应该在岸边水深0.5m处加围网或塑料布,以防海蜇抢滩死亡。
(2) 池塘的进排水
池塘的进水工作应该在放苗前1O天结束,进、排水口应该设40-60目的围网,进水口的围网防止杂鱼杂虾等敌害生物的进入,排水口的围网防止排水时跑苗,可随着苗个体的不断生长调节网目的大小,养殖过程中的进、排水应该是少量多次,以不伤苗不跑苗为原则。
(3)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放苗前要对水质进行检测,主要是水温、盐度、浮游生物量。海蜇养殖的水温适应范围是15℃-35℃,最适是22℃-28℃;盐度的适应范围是8-38‰,最适是18-25‰;进水后可以适当的进行肥水,增加水中浮游生物的量,以保证放苗初期的饵料生物。
(4) 放苗
放苗时间应该选择在天气较好的早晨或傍晚,最好是无风、无阳光直射。苗的运输应该充氧、遮光、加冰以防升温而影响运输成活率。放苗的密度应该严格控制在300只/亩以下,密度过大会造成生长缓慢现象,具体的放苗密度应该和池塘的大小、水深、水质情况及换水条件等相联系,条件好的可以密度大一些,条件差的一定不能多放,否则可能导致养殖失败:苗运到池边后不应该急着将苗放入池内,应该先将袋口解开,观察其活力情况,然后把苗倒进一个比较大的容器中,加一些池塘内的水,让苗适应一段时间(10-20min)再放入池中。放苗时应该用小船将苗运入池塘中间,均匀的泼洒入池内,操作不可急燥,要缓慢进行,以防伤苗。
(5) 养殖管理
养殖成败与否主要还在于养殖过程中的管理,海蛰的养殖与其他海珍品的养殖不同,由于它不需要进行人工投喂(海蛰的饵料系数比较大,人工投喂成本高),所以主要还是要保持水中饵料生物的量,主要是通过换水或人工肥水来完成。
① 放苗后如果天气正常、水质情况正常,1O天之内不需换水。
② 养殖前期(10-20天)换水条件好的池子可每天换水5-10%,进排水最好不要快排快灌,那样会对苗产生伤害(如苗粘在网上而导致死亡)尤其是在海蛰的伞径长到5cm之前;随着苗的不断长大其摄食量也会增大,这样就应该加大换水量,但一定要遵循少换勤换的原则,不可大排大灌。
③ 随时观察海蜇的活动情况及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动物的量。
④ 遇到坏天气如大风、大雨最好不要换水,以免环境变化太大而对海蜇的生长带来恶劣的影响。
⑤ 换水前应该对所要换的新水的温度及盐度进行测量,和池子内的差别不能太大,主要是盐度的差别,不能超过1O‰,超过这个数量则不能换水。
⑥ 池水的盐度最好能保持在20‰-30‰之间,对于那些附近有淡水资源的池塘,应该充分利用淡水调整池水的盐度,在适应的区间内保持相对比较低的盐度对海蜇的生长是很有利的,但淡水的加入要均匀,不能因为局部盐度过低而造成海蜇的死亡。
(6) 起捕
当海蛰的个体生长达到5kg以上时即可开始起捕,可以采用间捕的方式,即人工将够规格的个体捕出,剩下的小规格的个体由于密度变小而加快生长,到最后全部捕获。
4、海蜇养殖的成功范例
(1) 2001年,丹东东港养殖户徐远峰利用盐场养殖人工海蜇苗种20万只,养殖所在地为辽宁省东港市海洋红盐场,面积4000亩。水深在1.5-4.5m,自然纳潮而且较为方便,通常情况下小潮也可以进水。盐度较为稳定,通常在20-25‰左右,温度基本上与外海温度保持一致。
放养苗种及养殖情况:5月中旬放规格1-2cm海蜇苗种,放苗后10天没有排、纳水,当时水体盐度25‰,温度在18℃左右。1O天以后,海蜇苗中己生长到5-6cm,然后有计划的换水,基本上是每隔一周能纳潮1-2次。20天以后,圈内依据自然海区的情况,尽可能的增加换水量,40天以后,海蜇已生长到20-30cm,此时,依据自己的捕捞能力,进行有计划的起捕,基本原则是捕大留小。捕捞时间持续20天左右。共起捕成蜇2.6万多片,闪捕率15%左右,最大个体单重15kg,获利80余万元。
(2) 2002年,大连瓦房店养殖户曹泽军养殖人工海蜇苗种,取得了较大成功。养殖所在地为瓦房店福州湾盐场附近,养殖场是泥沙底石坝,换水条件较好,基本上每潮都可以纳水。水体盐度较高,通常情况下在35‰左右,水深在1.5-2.5m,养殖地共有2处,面积分别为270、200亩。6月中上旬开始放苗,规格为1-3cm,密度500片/亩,放苗时盐度在32‰左右,一周后,幼蜇生长达到7-8cm,苗量非常丰富,养殖50天以后,由于海蜇密度过大,导致海蜇生长缓慢,水质变差,致使部分海蜇出现死亡。从而影响最终的养殖产量。回捕率在5%0左右,单体重5-10kg。经济效益500元左右/亩。
(3) 2002年6月29日,盘锦大洼县蛤蜊岗滩涂养殖场利用200亩废旧虾圈(水深1.5米左右、盐度27‰),投放规格1-2cm的海蜇幼蜇苗种3.6万片,整个养殖过程中采取养殖前期不换水或者少换水,后期加大换水量,并适时以豆浆补充水体的营养的方法。经过2个多月的养殖,成活率达到29.1%,这一成绩在国内乃至国外都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5、海蜇养殖的前景
目前,海蜇全人工苗种育苗及养殖期间的盐度、氨氮、PH值等理化因子对海蜇的成活率的影响,水温以及天气突变对海蜇性早熟的影响,不同生物饵料对海蜇生长速度的影响以及长途运输大规格苗种等一系列难题都已基本解决。依据目前的技术水平进行大规模培育海蜇苗种在技术上已经取得成功;人工养殖方面,按每亩放养300片幼蜇,回捕率10%计算,每亩出成品30片,每片按5kg计算,亩产达150kg,产值为1200-1800元,盈利800-1000元。随着海蜇全人工苗种培育技术的不断成熟、养殖经验、技术的不断积累与稳定,海蜇的全人工养殖已日趋成为可能。
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导致海蜇资源量锐减,价格上涨。海蜇作为一年生动物,捕捞群体由单一时代组成,资源量的多少取决于当年的幼体发生量和环境条件,所以利用人工繁育海蜇幼体进行养殖或放流,是投资少、见效快,一本万利的好事。
海蜇作为一种食用水亩,其经济价值每年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其可以出口,为国家赚取大量的外汇。海蜇人工苗种的养殖成功不仅使广大渔民及养殖户致富,还可以充分利用一些鱼、虾、贝类等一些水产品所不能利用的较深的大水体,为广大养殖户带来一个崭新的品种,同时也为当前进行的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摘自渔业科技产业)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