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虾类 > 病害防治 > 正文

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病害及防治

发布时间:2003/9/20 15:42:00  来源:  编辑:南方渔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目前世界上各地虾类养殖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其中对虾类养殖业发展威胁最大的问题是虾病的流行,每年因虾病造成的损失非常大。20世纪80年代未,素有世界草虾王国之称的我国台湾地区在虾病严重的打击下虾类养殖业一蹶不振,无奈之下企望引进新品种来振兴养虾业,但好景不长,1998年兴起的南美白对虾养殖高潮,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又溃不成军。导致虾病的病原有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外共生微生物、寄生虫等。当前在对虾养殖中危害性最大的是病毒病,一旦发病治疗困难,目前还没有什么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对病毒的防治研究正在开展,我国也已研究开发出对病毒的快速诊断技术,如核酸探针技术、PCR验测技术等。对于病毒病主要立足于以防为主,应从健康无病毒虾苗的培育和优选入手,保持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虾体的营养,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控制和消灭病原体。

  第一节 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病毒病

  一、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 type viruses,简称BP)

  (一)病原

  杆状病原

  (二)症状

  病虾身体黑褐,被感染的虾体肝胰脏细胞核大,中肠腺至直肠均呈不透明白色浑浊状,轻度感染时,病毒遍及整个肝胰脏细胞,病虾反应差,浮游于水表层,有的头、尾弯向一边,有时发现虾头朝上,身体垂直在水面旋转。这种病毒可感染多种对虾,从幼虾至成虾均难幸免。污染的水质是该病毒的重要传染途径,带病的亲虾可使卵和幼体受到感染。另外,虾有相互残食的习性,病虾被食使该病蔓延。 

  (三)防治措施

  目前对病毒性虾病尚无特效药物可治,应加强预防措施:

  (1)加强养虾池消毒。放养前最好用1×10-6-1.5×10-6漂白粉清池。

  (2)新虾严格消毒。可用100×10-6福尔马林浸溶1分钟,然后入产卵池内产卵,防止病原感染。

  二、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

  (一)病原

  病原体是一种具有囊膜的无包液体(亚群杆状病毒)。成团或分散于受侵害的细胞核或细胞质中。其侵犯的组织广泛,包括皮肤上皮、消化系统上皮、淋巴器官、触角腺、造血组织、鳃、血淋巴细胞、肌肉纤维质细胞等,可称为全身性感染。受感染虾的死亡率极高。

  (二)症状

  病虾活动力下降,在池边漫游或伏卧,不摄食,空胃、游泳无力、反应迟钝,体色正常或变成红、微红或暗褐色。病虾的头胸甲易剥开,腹部容易揭开而不连真皮。病虾甲壳上有白色圆点,以头胸甲处最为显著,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在显微镜下观察呈重瓣的花朵状。大部分病虾第二触角折断。鳃发黄、肿胀、肝胰腺肿大、颜色变淡、糜烂,可在几天内大批死亡,若水质环境稳定营养全面则在1-2月内不断死亡。

  该病传播途径为带病毒的食物,水中的病毒粒子亦可经鳃腔膜的微孔进入虾体,引起鳃及全身的病变。死亡的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即大虾死亡比小虾快得多。

  环境条件是诱发白斑综合症病毒病发的主要因素。24-28℃的水温条件下白斑病易发。因此北方夏初、秋季:南方水温较低的第一、第三茬虾易发病。此外,天气闷热(南方是遇到寒潮、冷空气南下)、连续阴天、暴雨、池中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水色变清、池底池水变坏均可诱发本病。

  三、托拉症病毒(Taura Syudr ome,简称TSV)

  (一)病原

  该病是由直径31-32纳米的TSV病毒引起的,属小RNA病毒科,球状。主要宿主为南美白对虾,靶器官为甲壳下上皮(附肢、鳃、胃、食道、后肠)、结缔组织等。

  (二)症状

  病虾不摄食,消化道内无食物;游泳无力、反应迟钝,甲壳变软,虾体变红,尤其是尾扇变红,所以本病又称为红尾病。一般幼虾(0.5-5克)发病严重,死亡率高达80%。幸存者甲壳有黑斑,即虾壳角质有黑化病灶。

  该病传播途径:带毒的亲虾和虾苗、水和水中的甲壳动物、水鸟粪便、冰冻虾(病毒可在体内存活一年以上)都可能是传播途径。

  托拉症病毒有急性期和恢复期(慢性期)二种病程。其症状有些不同。

  急性感染常发生在幼虾期。虾苗放养至养殖池后(14-40天),会发生养殖虾群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90%。病虾不摄食、昏睡、体表色素扩散,即肢体及尾部发红。

  残存的虾会转为慢性感染,在下次蜕皮时会再次转为急性感染。成虾多为慢性感染,死亡率通常小于50%,其外壳有多处坏死区域。那些感染急性期残存并处于蜕皮阶段的个体表皮上会有多个随机分布形状不规则凹下的黑色素沉着损伤,这种症状是慢性期和恢复初期的特征。慢性期的虾大多行为正常,经过蜕皮,病虾会蜕掉带有黑色斑点的外表皮。这样的病虾表皮没有黑色斑点,不过有的虾外表皮有已褪色的损伤,这些损伤可能是原先坏死区域的痕迹。目前可用DNA探针来诊断该病。

  托拉症病毒及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病毒流行于美洲地区,最有力的预防措施就是防止这两种病毒进入我国境内。

  四、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症病毒(IHHNV)

  (一)病原

  尾细小病毒科,IHHNV感染外胚层组织,如鳃、表皮、前后肠上皮细胞、神经索和神经节,以及中胚层器官,如造血组织、触角腺、性腺、淋巴器官、结缔组织和横纹肌,在宿主细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二)病症

  此病是南美白对虾常见的一种慢性病。患此病的病虾身体变形,成虾的个体大小参差不齐,产生许多极小的虾,死亡率不高,但养不大,损失比虾死亡还大。因为病虾一直要吃饲料,同时浪费水电及人工等。如果及早发现,应当机立断及早处理掉。养殖业者可依据外观症状和行为、流行情况等特征作初步诊断或请专家加以鉴别。

  IHHNV在美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存在,该病对对虾养殖影响较大。

  五、感染南美白对虾的主要病毒种类及感染的病情程度

   病毒种类 感染所造成病情的严重程度。

   1.BP(对虾杆状病毒) + + +

   2.WSSV(白点症病毒) + + +

   3.YHV(黄头症病毒) + + +

   4.TSV(套拉症病毒) + + +

   5.IHHN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症病毒) + +

   6.HPV(肝胰腺小DNA病毒) + +

   7.其他:REO-Ⅲ;MBV;LOVV;RPS +

  第二节对虾病毒病诊断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物学家已经可以应用生物学技术在细胞或细胞超微结构的水平上研究对虾的病变和病毒结构。目前,在我国华南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都具备对虾病毒的检测技术,并培养不少掌握检测对虾病毒病技术的技术人员。中山大学生命科学院为华南地区培训了不少检测技术员。
 
  一、现场目视观察法

  现场目视观察法是通过了解养殖过程中对虾急性和慢性死亡的情况,结合濒死对虾是否有头胸甲出现白斑、甲壳变软易剥离、虾体发红等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的典型症状进行判断。这种方法可在现场情况紧急且没有其他诊断手段可以使用时应用,以便采取抢收措施,减少损失。

  二、电镜观察法

  电镜观察法是最为直观的检测病毒性病原的方法,但电镜观察法具有操作复杂、需要较严格的实验条件和较高超实验技术,以及样品处理时间长等缺点,不能用于生产实践中病毒病的快速诊断以及大量样品的检测,仅适用于生产实验室。 
  三、T-E染色法

  T-E染色法是一种可用于现场诊断对虾爆发性流行病害的方法。取对虾样品组织用T-E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变细胞。它具有快速、简单、方便的优点,一般十几分钟内即可得到结果,非常适合于现场诊断对虾爆发流行病,但这种方法需要操作者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核酸探针技术

  核酸探针是指被某种物质标记从而可以被探测到的核酸片断,它能特异性地与待检测核酸样品中的特定DNA发生反应。核酸探针技术实质上是利用核酸杂交的原理来检测对虾病毒,其中点杂交是常用的一种核酸探针杂交方法,也是用核酸探针诊断病毒病的首选方法。它具有快速、准确、灵敏、操作简单、不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易于大量制备等优点,其缺点是灵敏度较PCR方法低。

  因标记物的不同,核酸探针可分为放射性核酸探针和非放射性核酸探针。放射性核酸探针含有放射元素(一般是32P、3H、35S),其优点是廉价(与非放射性探针相比)、灵敏度高,缺点是容易造成放射性污染,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且标记后必须立即使用,不能长期存放。非放射性核酸探针则含有非同位素标记物,如地高辛、生物素等。非放射性核酸探针完全克服了放射核酸探针危险、有效期短等缺点,在灵敏度上也近于放射性核酸探针,因此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应用非放射性核酸探针-地高辛核酸探针检测对虾病毒的一般过程是:首先,将样品中的病毒DNA吸附在杂交膜上,然后与病毒的核酸探针进行杂交,杂交后加入偶联有碱性磷酸酶的地高辛(作为抗原)进行抗原-抗体反应,最后加入显色剂(BCIP和NBT,它们是碱性磷酸酶的底物),显色剂在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从而直接在杂交膜上显色,阳性信号(黄色)表明病毒核酸存在,检测出病毒核酸就充分说明样品已被病毒感染。

  目前国内外均已开发出了商品化WSSV的核酸探针检测试剂盒。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病害防治研究室研制的“对虾爆发性流行病病原核酸探针点杂交检测试剂盒”,便是采用地高辛标记的非放射性核酸探针技术来检测对虾病毒的。此试剂盒已销售到我国各沿海省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原位杂交技术

  原位杂交技术是在石蜡组织切片上进行的核酸探针反应。其过程是首先按一般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将对虾组织做成石蜡切片,然后在此组织片上加入病毒的核酸探针,进行核酸杂交。经过显色反应后,在光学显微镜下检查对虾细胞被病毒感染的程度。原位杂交技术可以观察到病毒在对虾组织内的感染情况,并能对其感染过程进行推断,但操作复杂、实验周期长,只能作为一种实验室研究和诊断方法。

  六、PCR技术

  PCR技术检测WSSV,首先是提取样品中的病害DNA,然后加入特异性的引物,用PCR仪大量扩增病毒DNA片断,最后通过凝胶电泳检查扩散增产物,以判断样品中是否有病毒存在。PCR方法具有高度灵敏的优点,但检测准确性略低,容易出现假阳性,操作繁琐,需要昂贵的PCR仪和凝胶电泳设备,且所用药品(如溴化工锭等)具有强烈的致癌性,有较强的危险性,因此一般仅适合于实验室使用。目前国内外均已开发出了商品化的WSSV的PCR检测试剂盒。

  核酸杂交和PCR技术都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对病毒病进行诊断,它们以其特异、快速、灵敏、适用于早期和大量样品的检测等优点,已成为当今病毒病诊断中最有应用价值的方法。

  为建立对虾健康养殖体系和加强对虾病毒病的防治工作,全国各地已陆续建立了对虾病害防治检测中心。在华南地区,广东省湛江粤海饲料有限公司已于1999年4月8日与湛江海洋大学共同建立了水产动物病害防治检测中心。粤海饲料有限公司于2000年4月17日和20日先后在广西钦州市和海南三亚市分别成立广西水产病害防治检测中心和海南水产病害防治检测中心,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对虾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服务体系。

  对虾病害防治检测中心的主要任务是调查掌握对虾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的信息,科学检测对虾病害的因子,为对虾健康养殖业者和虾农提供及时准确的疫情报告,有效防治对虾养殖病害。检测中心配备了先进的PCR检测仪、高倍显微镜、水质快速分析仪等精密仪器,能快速准确检测亲虾、虾苗健康状况,以及养殖水体的溶解氧、pH、氨态氮、硝酸态氮、亚硝酸态氮及硫化氢等主要水质理化因子。

  第三节 南美白对虾常见的病害

  一、红腿病(亦称红脚病,国外叫败血病)

  (一)症状

  本病是由一种弧菌侵入虾体血液引起的全身性疾病。病虾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变红。头胸甲鳃区呈黄色或浅红色,肝胰脏和心脏颜色变浅,轮廓不清,甚至溃烂或萎缩。病虾表现为离群独游,行动呆滞,不能控制行动方向,有时病虾在水面打转或在池边爬行,重者倒伏在池边,发病后2-4小时开始死亡,死亡率高达90%。

  (二)预防措施

  在放养前虾塘应彻底清池、清毒、放养密度不宜过大,养殖期间要保持稳定的良好水质。一旦发现病情,可用氯霉素治疗,每千克配合饲料加2克氯霉素,连喂一星期,或用呋喃唑酮1×10-6全池泼洒2-3天,也能收到良好效果。

  二、烂眼病

  (一)症状 

  本病由霍乱弧菌侵入虾体而引起。发病初期,病虾眼球肿胀并由黑色变为褐色,逐渐溃烂(像白膜一样),严重时眼球烂掉,剩下眼眶。随着病情恶化,全身肌肉发白,行动迟缓,常匍伏在水草上或虾塘边,有时在水面旋转翻滚,一般一周内陆续死亡。此病在低盐水域较为常见。

  (二)防治措施

  保持水质良好,迟量避免虾体受伤,一旦发现病情,可用漂白粉0.6×10-6-1×10-6连续全池泼洒2-3天。并配合土霉素每千克饲料加1克,连续服用3-4天。另外每亩施20千克沸石粉改良底质。

  三、烂鳃病

  (一)症状

  鳃丝呈灰色或黑色、肿胀、变脆,从边梢向基部坏死、溃烂。有的发生皱缩或脱落,镜检有大量细菌。 

  (二)病原

  为弧菌或其他细菌(如气单胞杆菌)

  (三)防治措施

  (1)提高水位、稳定水质、保护水色;保护底质,去除氨氮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

  (2)不要碰伤虾体。

  (3)全池消毒:可用二氧化氯或漂白粉1×10-6-2×10-6。

  (4)内服药饵:100千克饲料加50-200克氯霉素或200-300克四环素、蒜泥3-5千克,5-7天为一疗程。

  四、烂尾病

  (一)症状

  尾扇溃烂、缺损或边缘变黑,部分尾扇未端肿胀,内含液体,严重时整个尾扇被腐蚀,还表现断颈、断足,该病常有发现。

  (二)病原

  多种细菌感染或嗜几丁质细菌感染。

  (二)防治措施:

  (1)可用茶粕浸液15×10-6,全池泼洒。

  (2)用20千克/亩沸石粉全池泼洒。

  (3)内服虾健康或广州市嘉仁科技公司研制的抗病毒元,按说明治疗,效果好。

  五、白黑斑病(白斑病)

  (一)症状

  发病初期有些病虾的头胸甲的触角区、鳃及心区有白斑,也有人认为是假白斑病(类似白斑症),该病主要症状是在腹部每一节甲壳下缘两侧都具有一个白斑,以后可发展为黑斑,也有的白黑斑共存。此病感染率高,死亡率也较高。

  (二)症原

  为弧菌感染。不少学者认为是营养性疾病,是长期使用质量较差的饲料及缺乏维生素的饲料,引发生理失调所致。

  (三)防治措施

  养殖南美白对虾必须选择高效优质的饲料,注意改善虾池底质,在饲料中应添加0.3%-0.4%稳定好的维生素C(高稳西)。

  六、丝状细菌病

  (一)症状

  病虾鳃部多为黑色或棕褐色,头胸部附肢和游泳足色泽暗淡,似有棉絮状附着物。严重者鳃变黄色,褐色甚至绿色,附着丝状体。此病妨碍对虾呼吸,在水中氧气较低时,在此病会发生死亡,严重时直接影响对虾蜕壳。

  (二)病原

  为毛霉亮发菌或硫丝菌,丝状细菌中的发状白丝菌(Leucothrix mucor)是主要的病原。池水肥、有机质含量高是诱发丝状细菌大量繁殖的重要原因。

  (三)防治措施

  (1)养成中后期勿过量投饵,保持池水清新。

  (2)用浓度10×10-6的茶籽异或茶饼或茶皂素1×10-6-2×10-6浸泡后全池泼洒,以促进虾脱壳,在蜕壳后适量换水。

  (3)亦可用浓度2.5×10-6-5×10-6的高锰酸钾全池泼洒4小时后换水。然后再用链霉素按1-4毫克/升的浓度泼洒效果更好。

  七、固着类纤毛虫病

  (一)症状

  鳃变黑色,附肢、眼及体表全身各处呈灰黑色的绒毛状。取鳃丝镜检可见纤毛虫类附着,病虾浮游于水面,离群独游,反应迟钝,食欲不振,厌食,不能蜕皮,常因缺氧呼吸困难而死亡。

  (二)病原

  为固着类纤毛虫,常见的有:聚缩虫、草缩虫、累枝虫、钟虫等。
  尤其在对虾养成中、后期,由于虾池底层含有大量有机碎、腐植质,老化虾池换水困难或因虾体感染细菌、病毒等原发性病原生物,而促使纤毛虫病体大量繁殖并附着于虾体上。

  (三)防治措施

  (1)保持底质清洁,经常去除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每亩每月需加20-50千克沸石粉处理底质。

  (2)增加水体的氧气。 

  (3)用浓度10×10-6-15×10-6茶粕全池泼洒,促进对虾蜕皮,并大量换水。

  (4)用浓度2×10-6-3×10-6高锰酸钾全池泼洒,4小时后全池泼洒福尔马林,每立方米水体用25毫升。

  八、肌肉白蚀病和痉挛病(肌肉坏死病)

  (一)症状

  病虾腹部肌肉变白不透明,有的病虾全身肌肉变得白浊;有的虾体全身呈痉挛状,两眼并拢,腹部向腹面弯曲,严重者尾部弯到头胸部之下,不能自行伸展恢复,伴有肌肉白浊而死亡。

  (二)病原

  温差变化大、水温过高、盐度过高或过低、水环境突变、溶氧过低;虾受惊扰也可能诱发此病。

  (三)防治措施

  放养密度要合理,切勿过密,高温季节保持高水位,避免理化因子急剧变化,避免人为频繁惊拢虾池。

  九、褐斑病(甲壳溃疡病或称黑斑病)

  (一)症状

  病虾的体表甲壳和附肢上有黑褐色或黑色的斑点状溃疡。斑点的边缘,较浅,稍白;中心部凹下,色稍深。病情严重者,溃疡达到甲壳下的软组织中,有的病虾甚至额剑(虾的额角剑突)、附肢、尾扇也烂断、断面呈黑色。虾在溃疡处的四周沉淀黑色素以抑制溃疡的迅速扩大,形成黑斑。致病菌可从伤口侵入虾体内,使虾感染死亡。

  (二)病原

  属于弧菌属或气单胞菌属,台湾学者认为病原为产生脂酶、蛋白酶、几丁质酶的几种细菌。在此种菌单独或共同侵袭下,虾壳上造成溃蚀损害形成褐斑病。

 (三)防治措施

  (1)用25×10-6福尔马林泼洒全池,24小时后换水。

  (2)喂药饵、将土霉素或氯霉素按1:1000的比例混合于饲料中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

  (3)每周喂一次广州市嘉仁高新科技公司研制的抗病毒元,以增强对虾抗病力。

  十、软壳病

  (一)症状

  病虾身体甲壳薄而软,有的很瘦,壳与肌肉分开,活动缓慢,体色发暗,病虾迟钝体弱活动力差,虾个体较小,甚至难蜕壳,并有死亡发生。

  (二)病原

  长期饵料不足,对虾呈饥饿状态;使用质量低劣或变质的饲料。

  第四节 对虾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及病害的防治

  一、 对虾病毒病的传播途径

  病毒是一种严格在活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各种病毒都是以自我复制方式进行繁殖和遗传。对虾病毒病是由一种具包膜的杆状病毒所致,该病毒侵犯的主要靶器官是皮下循环系统,如鳃、胃、心脏、血球、造血器官、生死腺和生殖细胞。在具备病毒感染条件下,对虾感染病毒病。

  那么,对虾病毒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呢?详细过程如下:

  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等)从传染源到新的宿主(对虾)之间的传播需借助一定的媒介,即传播途径。虾病毒传播的途径有两条: 

  (1)垂直传播途径:亲虾(母虾)通过繁殖将病毒传播给虾苗(子代)。

  (2)水平传播途径:通过摄食病虾死虾传播、海水传播、虾塘污泥病原体传播;感染病后,病毒在细胞内进行繁殖,直接破坏对虾血液和肝胰细胞功能,导致对虾死亡,然后把病毒释放到水中寻找新的宿主。

  二、对虾病毒发生的主要原因

  病毒病发生的主要原因首先是病菌,然后才是病毒。养殖池中弧菌感染后,对虾成活率下降,弧菌的代谢作用使虾池内环境发生变化;弧菌是病毒病的诱发因子,当环境受弧菌感染时,虾体免疫力下降,此时病毒趁机大量繁殖,爆发病毒病。病毒可在短短几小时或十几个小时内增殖,少量弧菌对对虾无大影响,而大量感染弧菌时虾体内病毒会大量繁殖。病菌、病毒二重感染后,很快就会出现爆发性流行病害。病毒一般经鳃和口腔进入虾体内,破坏对虾的造血功能和消化腺功能而导致对虾死亡。 

  三、对虾池病毒的水平(横向)传播

  (1)病毒通过虾池的污泥(传播)→健康对虾。

  (2)海水中病毒粒子(传播)→健康对虾。

  (3)病毒的中间宿主媒介-虾池中的甲壳动物(传播)→健康对虾。甲壳动物包括虾类、蟹类与龙虾类。其他宿主有丰年虫、桡虫类等。 

  (4)虾池中病虾、死虾(传播)→健康对虾。

  (5)空中飞鸟或池边鼠类等摄食病毒对虾(传播)→健康对虾。

  对虾的病毒病是一种潜在的危险性很大的疾病,南美白对虾病毒感染的病源到目前主要有:对虾杆状病毒(BPV)、白斑症病毒(WS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症病毒(IHHNV)和托拉症病毒(TSV)。病毒只能寄生在对虾活的细胞内,它通过细胞破裂或从虾体细胞膜表面出芽的方式传播到其他细胞,也可通过一定的途径感染另外的对虾个体,从而使对虾的组织器官功能降低或丧失,造成对虾死亡。

  四、对虾养殖环境的突变

  当养殖环境因自然条件突然改变时,如高温、寒潮、暴风、台风过后,污染的池底易被连续大风雨搅起,会造成虾池水环境中理化因子发生骤然变化(或毒害因子含量过大),池内大量藻类死亡,池水突然变清,水质恶化,病原菌集中于池底,溶解氧降低。对虾对突然而来的压力难以承受,会发生突然的“应激反应”。环境压力超过了对虾适应能力,干扰对虾正常机能,使对虾产生“紧迫”感,对虾某些内分泌酶活性受到影响,导致能量耗竭、抵抗力下降,诱发病原从慢性转化为急性感染。病毒可在体内潜伏数日之久,大量复制增加,导致病毒发作,对虾大量死亡。 

 对虾病毒病的传播以直接传播-亲虾、虾苗感染病毒危害最大。另外病毒的水平传播途径以摄食为主。对虾通过摄食途径感染病毒的能力要大于通过水体感染病毒的能力。

  第五节 对虾病害防治的综合措施

  (1)必须彻底清池消毒除害,保持良好稳定的水环境。

  (2)坚持选购无特定病毒SPF南美白对虾的虾苗。

  (3)因地制宜,科学放苗,合理控制放苗密度;虾苗过于密集拥挤是诱发病毒的发病因子之一,一般高位池放养密度控制在3万-5万尾/亩左右。

  (4)投喂高效优质的配合饲料,强化营养,提高对虾抗病力和增强免疫力。

  (5)保持良好的水质,使用无污染和不带病毒的水源,充分发挥淡水作用,每次添加淡水盐度变化幅度不大于5%,盐度递减0.2%,南美白对虾生长快,另外低盐度溶解氧饱和能力强,低盐可促进虾蜕皮正常,生长速度加快。

  (6)经常进行水质监测,合理使用水质净化消毒剂和底质改良剂(高温25-30℃,细菌>106个/毫升时,易诱发病毒病)。

  (7)为预防和抑制病毒,虾苗入池后要投喂优质营养饲料,增强虾苗免疫力和抗病毒力。在养殖期要适时投喂对虾药饵等添加剂药物饲料,使对虾健康成长。

  (8)病毒病害流行期间,采取封闭式养殖,暂时不换水。半封闭式的养殖方式,建立水质测试系统,不符合养殖条件的水决不入池,少换水,水体经过严格消毒后方可使用。 

  (9)发现虾池内对虾携带病毒,但未发病(潜伏期),应采取如下对策:①增氧:保证水中溶解氧在任何时候不低于5毫克/升。②在饲料中添加0.3%-0.4%稳定型Vc(杭州高成厂生产的高稳西)和鱼油等,以增强对虾免疫力。

  (10)发病对虾患病,切不可盲目乱用药物,应请科研人员或专家指导,以免误了时机。

  (11)定期测量对虾生长速度,根据养殖情况确定生长标准,10天内对虾生长缓慢,就可预知对虾将发生病害,立即采取最佳的防治措施。

  (12)定期观测水质,保护虾池中对虾食物链,稳定对虾生态环境,尽量做到各池塘用品不混用,使用消毒液定期消毒,观察过的对虾不再投入池内。检查人员必须进行手消毒后再观察其他虾池。 

  总之,对虾健康养殖一定要做好对虾病毒害的综合防治工作,必须做到:

  (1)采用有限量水交换系统。一个养殖系统的水系统有三个单元:蓄水池、水处理池及养殖池。三个单元由渠及水泵实现水交换,养殖池注满清洁的基本上没有病原的养殖用水后,在养殖期内不进行大水量交换。养殖前期、中期基本不换水,但要保持高水位,有淡水的应逐渐添加续水,尤其是南美白对虾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强,可在盐度1-35的水域中生长,池水淡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操之过急。在盐度为17以上时每天可降0.5%左右,盐度为17以下时每天只能降0.2%-0.3%,越往后越慢。经15天后可降到1,南美白对虾淡水中生长发育明显受到影响,水中盐度低于1时开始出现病害,如食量明显下降、不裉壳等。此时应及时调整盐度,最好在5左右。在养殖后期,必须换水,使用蓄水池少量添加和排入水体,通常排换水时处理池、蓄水池相配使用,循环使用排出养殖池水,可促进对虾蜕壳生长。

  (2)养殖最好使用水面积养殖池塘。养殖池面积不宜过大,适宜面积为5-8亩,长宽比不应大于3:2,养殖水深为2-2.5米,保水性良好,不会出现渗漏、池底应可排干。

  (3)使用高健康虾苗。放苗前,应对苗源进行病毒等重要病原检测,使用检疫阴性虾苗,选购无特定病原SPF的南美白对虾苗,先用体长在1厘米的虾苗进行养殖。

  (4)使用增氧机、水质保护剂、有益细菌、定向培育单胞藻等生物保护技术,同时注意培养微型底栖生物,放苗前繁殖基础铒料生物。

  (5)改善和维护养殖池环境要素的稳定,保持良好的水质。

  (6)使用高效优质的饲料,满足南美白对虾的营养需求,整个养殖阶段,保证对虾营养需求是健康养殖的关键性技术。使用高效优质配合饲料以增强南美白对虾抗病能力,为保证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取得成功,可专门选购粤海饲料有限公司生产斑节对虾2号料。希望广大个体养殖户切勿轻信上当,购买所谓便宜的南美白对虾饲料,以免养殖期间出现虾病,影响收获。

  (7)使用Vc、Ve可增强对虾的抗“应激”能力,使用β-1-3葡萄糖、肽聚糖,在放苗后在饲料中添加广州市嘉仁高新科技公司研制的抗病毒元,或添加微生物及微生物产物,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成活率。

  (8)在各养殖环节中,必须恰当地使用消毒剂及天然药物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密度。

  (9)养殖用水应作净化处理。

  在健康养殖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养殖南美白对虾要切实做到如下几点:

  (1)改善养殖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经常进行水质监测。

  (2)抑制和切断虾池水中的病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的传播途径。

  (3)增强对虾的抗病力。

  对虾养殖病害综合防治是一套系统工程,进行科学的健康养殖,综合防治必须贯彻始发才能有效果。但要因池制宜,千万不可死搬硬套,技术人员要全面熟练地掌握操作方法,并根据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要注意观察发现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确定对虾养殖品种及对虾健康养殖病毒病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完善新的养殖模式,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六节 保持养虾池生态系防止病害发生

  在对虾养殖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天气、用药、换水、管理不科学等影响,会给对虾健康养殖带来许多不利因素。这种自然的人为的管理不善,给对虾养殖带来的应激反应,可能是毁灭性的,使养殖业者受到极大的损失。

  要真正做到减少自然灾害对养殖对虾的影响,必须加强重视科学管理,认真做到在整个养殖过程中保持虾池的生态环境平衡。在整个养虾池尽量造就稳定的养殖生态系。

  一、虾池的生态系结构

  (1)非生物的环境因素包括作为对虾生活所必需的海水,供给虾池生物直接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光能、二氧化碳以及溶解盐类等。
 
  (2)生物的要素:

  ①自养生物:主要是浮游植、海藻等藻类植物,还包括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菌。这些生物以光能为基础,吸收水体中营养元素,合成生物体及生物群,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从而形成生态系的物质基础。

  ②异养生物:包括动物和菌类。若从食物链或营养阶段来说,异养生物各具有几个食物群或食物阶段。所谓草食动物就是与自养动物直接连结构成食物链的草食动物。而肉食动物就是与草食动物直接连结构成食物链的肉食动物。而肉食动物与草食动物连接构成虾池内食物链的动物。由食物链组合形成的食物网络结构是复杂的。一是以自养生物消费的食物链,如捕食食物链。二是以悬浮、沉积有机物为食的动物连接在一起的食物链。三是细菌→原生动物→小型肉食动物→稍大型肉食动物的食物链,称之为腐植食物链。

  以上三种食物链构成的生态系生物结构,构成了生产结构。物质和能量通过生态系的生物结构,在环境和生物结构之间进行授受和转换。

  (3)在生态系中大部分细菌扮演分解者:细菌一方面分解生物体的有面物质,另一方面以生物体有机物为原料合成细菌本身所必须的物质。在生态系中,有机物在环境中悬浮或沉积并进而分解成溶解有机物和溶解无机物,这种细菌分解者的特异生态地位是很重要的。 

  (4)溶解和悬浮的有机物和腐植质:在养虾池中的生物生长到一定阶段要死亡,这些死亡的生物体被细菌分解,分解的中间产物-生物体的微粒悬浮在水中同浮游植物一起作为滤食动物的食物而被摄取。这些悬浮在水中的微粒状有机物的量,一般比活的浮游植物的现存量要多得多。

  浮游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一部分低分子的有机化合物被分泌到细胞外,并溶解在水中,它们相互附着凝集在水里的空气泡等界面上,由于不断分泌,进一步附着,在发展成微粒状态的悬浮有机物的表面上增长。这些微小生物作为对虾的营养来源,在某一时间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在虾苗时期。 

  (5)添加的无机、有机物质:这些外来物质来自沉积在虾池底部的有机物分解成的营养盐类,被运到有光的表层;或来自新加入的水体。这些物质往往会造成生态平衡被破坏的煞有危险。

  自然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和打破了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形成破坏性的波动和恶性循环;影响程度不同受害程度亦不同,轻时原有的生态系统可以恢复自我平衡,而严重时很难恢复平衡。

  养殖环境即虾池一旦受到损害,应及时进行恢复,新采用的一切恢复措施,必须符合生态学规律和对虾健康养殖模式。可采用化学、物理、生物工作等技术手段进行调控,如果人工调节起显著作用,则生态环境在短期内会恢复平衡,取得较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养殖生态环境的突然变化和恶化是导致对虾病害的外部诱发因素,切勿轻视。

  二、大力开展对虾病害的防治研究

  当前在对虾养殖生产中,对虾病害的危害非常严重,随着南美白对虾的引进,出现了不少新的病害,不能不引起各级政府和科研机构的注意。从虾病的分布区域来看,在我国可以说是全国性的,从台湾省到大陆许多的病害都是从国外潜入我国的。以白斑症病毒病为例,有的养虾场在一个晚上便全军覆灭,损失惨重。有些虾场不得不提早收虾,严重影响对虾的产量和质量,可见虾病的防治已经成为养殖的关键。

  通过对虾病的调查我们认为,造成虾病流行的原因,是有些地方不顾环境条件的承受力,虾池过于密集,造成水质污染;虾池沉积大量污泥,不清淤、不消毒、放任自流,致使病原体大量繁殖;有些虾池水位太浅、水温过高、PH值达4-5,供排水能力不足,不能保持良好水环境;不讲究科学养虾。

  总之,虾病已成为当前对虾养殖生产中的一大制约因素,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应下最大决心研究对策,为此我们的意见是: 

  (1)各高校科研单位必须加强合作,做好虾病的研究。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必须从营养生理、病理、病原体等方面进行研究,建立健康养殖的生态系。此外,还要加强对病毒性虾病的研究和防治虾病药物的研究。

  (2)严格对种虾的监测,进行无特定病原SPF种虾的培育,向虾农出售无带病原的SPF虾苗,以切断病毒的垂直传播途径,为健康养殖打下基础。

  (3)坚持以防为主,加强对虾病的综合预防措施。尤其是在负荷过大的海区应适当调整养殖面积,改造旧的老化的虾塘,条件差的虾塘,可以调整为粗放模式或改养其他品种;虾苗放养之前必须进行检测,放养无病毒的健康虾苗,并应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进行清池消毒,消毒用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切勿滥用药物。

  加强对虾饲料质量的检测,严禁使用腐烂变质的饲料。

  虾塘的水深要努力达到1.5米以上;保持一定的必定换水量;控制虾苗投放密度。

  在对虾养殖容易发病的季节,要针对常发病,提前适当研制药物饲料加以预防;要加强疾病检测,做到发病及早治疗。

  (4)积极培训养虾人员,掌握健康养殖和病害防治的知识和技术。有条件的公司或各级水产站等部门,最好层层举办技术骨干培训班,各地可成立养虾协会,广泛交流养虾的经验,提高虾病的诊断和防治能力。组织有关专家到现场讲课,普及防治对虾疾病的知识。
编辑:南方渔网 访问人次:10002 关键字:南美白对虾,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病害防治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