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鱼类 > 病害防治 > 正文

鳟鱼的常见病及其防治

发布时间:2005/8/2 8:29:00  来源:  编辑:南方渔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1传染性胰脏坏死病

   传染性胰脏死病(IPN)是虹鳟鱼苗、幼鱼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性鱼病。 

   [病原] 病原是IPN病毒。该病毒对外界环境有极强的抵抗力,其感染力在水中可保持230天以上,在完全干燥条件下也能保持4周。在60℃下经1小时才能灭活。

   IPN病毒在4℃-25℃内增殖,在15℃-20℃增殖较快。在4.5℃时病毒复制受到抑制。 

   [症状与诊断] 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虹鳟鱼苗往往在开食后2周左右开始发病,较大的鱼苗受到感染。初期症状表现为体色发黑,摄食差,鳍条充血,游动迟缓,多数鱼苗肛门拖着粪便(粘液便)。

   初期症状出现后,病程来势迅猛,很快出现大批死亡。鱼苗中大的个体开始死亡,泳姿异常,回旋游动,继而濒死鱼旋转狂奔,上下窜动,很快就死亡。一日死亡率可达10%,累计死亡率高达50%-100%。

   病死鱼腹部(特别是前胃部附近)膨大。解剖观察,肠道内无食物而充满透明或乳白色粘液,肠壁松弛无弹性,呈卡他性炎症。胃幽门部胰组织有出血斑。胰脏呈点状出血,病鱼组织切片观察,胰脏组织细胞严重坏死,此外肝、脾、肾组织也有坏死病坏,肝脾苍白。

   体重1克以上的幼鱼,多为慢性型病例,死亡速度较慢。外观症状可见腹部膨大,眼球突出,鳍条基部出血,病鱼体色发黑,游动缓慢,摄饵不良等。

   [流行与危害] 本病广泛流行于北美、欧洲和亚洲各国,是世界性鱼病。台湾每年皆有发生,造成不少损失。该病主要危害溪鳟、虹鳟、克氏鲑、红点鲑、银大马哈鱼、枇杷鳟、红大马哈鱼等1?4月龄的幼鱼。开食后2周-3周的鱼苗发病率最高,往往属于急性流行,死亡率可高达100%,而20周龄以上的幼鱼一般不发病。

   此病常在水温10℃-14℃时流行,10℃以下或15℃以上发病少,而且病情较轻,死亡率低。发病后残存未死的,可数年以上直到终身成为带毒者,并通过粪例、鱼卵、精液排出病毒,继续传播病毒。除鲑鳟鱼外,尚有多种鱼类可被感染或带毒,水鸟等亦可能为媒介。运输拥挤、低溶氧,营养不均衡等各种紧迫因素也会造成带毒鱼疾病的爆发

   [预防与治疗] 

   治 疗: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减少紧迫、提供维生素可降低急性IPN的发生和死亡。

   预 防:空池以漂白粉或碘剂等消毒,引入无IPN病毒感染的鱼卵,禁止带毒鱼移动以免感染扩大。

   2传染性造血器坏死症

   传染性造血器坏死症(IHN)是虹鳟和大马哈鱼的鱼苗和幼鱼的一种急性病毒病,它以脾脏和肾脏造血组织的坏死为主要特征。 

   [病原] IHN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型。该病毒在pH3下经30分钟后,其感染率可降到0.01%,在60℃时经1分钟可失去活力,在阳光下照射40分钟可被灭活,在淡水中能存活15周以上,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6周。IHN病毒能在许多鱼类细胞系中增殖,增殖温度为4℃-20℃,最适增殖温度为13℃-18℃。 

   [症状与诊断] 病毒感染后7天-14天开始发病。初期呈昏睡状,病鱼体色发黑,腹部彭大,肛门拖着粪便,流动迟缓,随水流飘浮。病最初在造血组织增殖,其后侵袭到肾、脾、胰、肝、消化道、鳃等。解剖观察,鳃丝褪色,显著贫血,肝、脾、肾也褪色,贫血。体侧肌肉组织有出血斑块,这是比较典型的症状。

   本病可根据典型症状进行初步诊断,但是确切的诊断,还需要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或血清学检查。

   [流行与危害] 本病主要危害虹鳟、红大马哈鱼,也感染枇杷鳟、樱鳟、马苏大马哈鱼、溪鳟、大鳞大马哈鱼。发病水温4℃-13℃,而以水温8℃-10℃时发病率最高。水温15℃以上停止发病。就鱼的大小而言,开始投饵后2个月左右的幼鱼发病最多,病程急危害也大,死亡率可高达50%-100%。近年发现70-100克的虹鳟也有发病的。

   IHN病毒可通过排泄物、水、污染的饵料传播,大多数成年鱼并不发病,但是起着带病毒和扩散病毒的作用。

   [预防与治疗] 对发病鱼池采取提高水温的方法,可有效的控制IHN的发生。此外,从预防的角度出发,就注意鱼卵、设施、工具消毒,防止水源污染,对病鱼实行隔离饲养,限制病毒扩散等。

   病毒在卵子表面,不深入卵中。鱼卵消毒可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olyvinylpyrrolidone)碘剂(含1%的有效碘),国产复方皮维碘溶液(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50毫升/10升水/5万粒卵洗浴15分钟。2%食盐水洗浴5?10分钟,连续2?3次。其他消毒药亦可采用漂白粉、来苏尔之类。

   3 溃疡性皮肤坏死病(UDN)

   [病原] 病原尚未查明,较多学者认为是由病毒引起。

   [病症与诊断] 损伤局限于皮肤。无鳞区表皮溃疡及坏死,多在头部出现小灰色区接着表层的表皮脱落,继而失去全部表皮成分。最后霉菌侵入感染。病鱼多在静水或缓流中,有些表现狂游,后期常并发严重水霉病。

   [流行与危害] 本病主要危害银大麻哈、大西洋大麻哈、虹鳟。以危害各龄鱼种为主。

   [预防与治疗] 水温低于10 ℃时易爆发此病,潜伏期5-25天。加强综合措施,增喂复合维生素及维生素C。口服投药:羟四环素50-75mg/kg体重/天,使用10天。氯霉素50mg/kg体重/天,使用10-15天。遍撒孔雀石绿,防止并发水霉病,抑制病情恶化。

   4细菌性鳃病

   虹鳟细菌性鳃病是以在鳃组织表面大量长杆菌增殖,刺激鳃上皮细胞异常增生,鳃小片粘着愈合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疾病。

   [病原] 嗜鳃黄杆菌。为革兰氏阴性,好气性长杆菌。 

   [症状与诊断] 

   症状:(1)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

  (2)鱼不活泼,浮头于进水口或水流缓慢的角落缓游。

  (3)鳃肿胀,鳃盖闭合不正常,可见红色的鳃组织露出于鳃盖外,头部后方较肥厚。

  (4)死亡逐渐增多,死亡鱼呈开口状。

  (5)幼鱼发育不良,成长慢形成大头鱼,有持续性少量死亡。

   诊断:(1)观察除浮头、呼吸困难外尚有持续性的死亡,幼鱼常伴有鱼鳍破损。

  (2)检查鳃时可见组织肿胀、粘液增多、颜色暗红或有坏死变白的病变。

  (3)显微镜观察,鳃组织被大量杆状细菌覆盖,鳃小片黏着,鳃棒状化。

   [流行与危害] 该病主要危害虹鳟、溪鳟、马苏大马哈鱼、枇杷鳟等。是鳟鱼养殖中最常见的细菌病,在美国、加拿大、瑞士、葡萄牙、意大利、英国、日本等国都有流行。流行的水温通常是13℃。引起大量死亡的病例主要见于从上浮幼鱼到10克(体长5厘米)左右的鱼种。更大的鱼很少发生这种病。

   病原菌是鱼池和天然水体中常见菌。在饲养密度过高、水中氨含量增加、溶解氧下降、水质混浊等条件下,容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预防与治疗] 

   预防:

   1. 降低饲养密度,减少环境的紧迫,尤其曾患过鳃病的鱼,容易因环境的各种紧迫,再次诱发鳃病,造成损失。

   2. 增加水流量与溶氧。

   3. 依水温水质条件调整喂饲量,以免过饱增加鱼的需氧量,诱发鳃病。

   4. 维持水池与水质的洁净,减少氨等有害物质的刺激。

   5. 小心管理操作,减少不必要的刺激与紧迫。

   6. 於暴雨或移池後,鳃组织可能发生伤害时,以适宜药物消毒,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

   治疗:

   鳃病的治疗并不能完全依赖药物,必需配合环境条件的改善与耐心的照顾,因为病程有时候会延缓2~3周以上。

   1. 禁食3~4天并减少喂饲量,需依鱼只的大小体力及发病的状况,决定禁食的时间与投饵量,以减少氧气的需求,增加鱼只的活存率。

   2. 增加水流量或加以打气增加水中溶氧。

   3. 降低密度,但病情严重者不能移动,以免因捕捞移池的紧迫,反而使病情加重,死亡增加。
    4. 食盐的使用: 於水中添加1~2%的盐,可降低氨等含氮废物的毒性,并减缓鳃组织的伤害刺激,提高活存率。

   5. 药物的使用:药物治疗时,无法一次即获得理想效果,需延续2~3次以上,使用时除注意药物刺激的不良影响外,尚要注意水质变化与氧气的供给,以免病情加重。

   (1) 苯扎溴铵消毒剂(50%BKC)

   2-4ppm药浴1小时,每1-2天一次,持续数次,幼小鱼只或低硬度的水质,需降低用量或缩短药浴时间。

   (2) 呋喃唑酮(Furazolidone 分子式 C8 H7 N3 O5 )

   2ppm长期药浴,或10~20ppm药浴1小时。

   (3) 蓝天使(螯合铜AV-70)

   1-2ppm流水洗浴,每1-2天一次,持续数次。

  (4)高锰酸钾(分子式 KMnO4 )

   2ppm流水洗浴1小时。

   5柱形病(细菌性烂鳍病)

   柱形病是世界各国水产养殖业中广泛流行的一种细菌病,无论是冷水性鱼、温水性鱼,还是淡水鱼或咸淡水鱼都有发生。该病在鳍条、体表皮肤、鳃等与水体接触的部位,均可形成病灶,其症状因鱼的种类和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区别,因而有烂鳃病、烂嘴病、白头白嘴病、烂尾等不同的病名。

   [病原] 柱形屈绕杆菌(F.columnaris),为细长的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温度范围5℃-40℃,最适25℃,在含0.5%的食盐中生长不良,0.7%的食盐能抑制其生长;适宜pH值为6.5-7.5。 

   [病因]

   1. 不良的环境因素:

   (1)密度过高,生存空间不足,鱼只相互咬啄造成伤口。

   (2)高水温,水中细菌易繁殖感染。

   (3)捕捞移池时造成创伤。

   (4)大小参差,大鱼攻击小鱼。

   (5)日照过强。

   2. 病原的感染:

   (1)二次性细菌的感染,柱状菌或粘液细菌的感染伤口。

   (2)疖疮病、细菌性败血病、结核病等传染性病菌,除会造成全身性感染外,亦会有皮肤溃疡病变。

   (3)白点 、口丝 、三代 等外寄生 的感染也会造成体表的伤口与病变。

    3. 营养问题:

   (1)投饵量不足,饥饿鱼只会相互攻击造成伤口。

   (2)营养不均衡,尤其维生素的缺乏,使皮肤脆弱易受伤感染。

   [症状与诊断]

   1症状:

   (1). 幼鱼、小鱼常可见背鳍受伤变白,逐渐朝鳍基部及其周围组织漫延溃烂,呈白色病变区,尾鳍亦可能溃烂,甚至使尾柄腐蚀;高密度放养时,发病率约10~30%,食欲与精神等尚正常,体弱的鱼只可能零星死亡。

   (2). 较大的鱼只,背鳍往往不会有病变,而於背鳍附近的皮肤,先出现鳞片脱落,肿胀充出血的圆形病变区,渐而扩大表皮剥离,呈现难看的溃蚀病变,食欲、精神等则影响不大。

   2诊断:

   (1). 观察症状,分析发病的年龄、死亡情形与管理情形。

   (2). 解剖病鱼,检查寄生 与组织病变。

   (3). 细菌分离与鉴定。

   (4). 皮肤病变的比较:(如下表)

   [治疗与预防]

   治疗:

   1改善环境

   降低饲养密度。

   (2)增加水流分散鱼群。

   (3)筛选分池,减少大鱼、恶鱼的攻击。

   (4)增加投饵量,防止饥饿。

   (5)遮阴,防止日照太强。

   2药物治疗:

   (1)二次性细菌感染:

   1)苯扎溴铵消毒剂(50%BKC)

   2~4ppm药浴1小时,每1~2天一次,持续数次,幼小鱼只或低硬度水质,需降低用量或缩短药浴时间

   2)呋喃唑酮(Furazolidone)

   2ppm长期药浴,或10~20ppm药浴1小时。

   3)蓝天使(螯合铜AV-70)

   1~2ppm流浴,每1~2天一次,持续数次。

   (2)全身性细菌感染:

   1)医溃灵(ET-120,含12%Oxolinic acid)

   100~200mg/kg/天,使用6~10天。

   2)土霉素

   50~75mg/kg/天,使用10天。

   (3)外寄生 感染:

   福尔马林(Formalin)

   100~200ppm,流浴,时间不要超过1小时。

   预防:

   1. 改善饲养管理,避免拥挤与不必要的系迫。

   2. 筛选移池後,以适宜药物消毒,减少细菌感染机会。

   3. 注意饲料品质,平常必需投喂复合维生素,增加抵抗力防止维生素缺乏。

   6弧菌病

   [病原] 为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它是革兰氏阴性短杆菌。生长温度5℃-43℃,适宜温度13℃-37℃,生长pH值5.8-10.5,在含0-5%氯化钠的培养基中能生长,但是在无氯化钠的培养基中生长不良,在6.0%的氯化钠中不生长。 

   [症状与诊断] 患弧菌病的虹鳟,摄饵不良,体色发黑,各鳍基部充血,肛门发红,鳃丝贫血略发白,有的眼球突出,解剖观察,可见肝脏、肠道发炎,有时呈点状出血,肠内含有淡黄色粘液。

   较大的鱼或成鱼患本病时,体表往往有溃疡症状或局部膨胀病灶,膨隆处肌肉溃烂,剪破皮肤有血脓状组织坏死物流出。

    [流行与危害] 虹鳟弧菌病属世界性流行的鱼病。从孵化后数月到1龄左右的虹鳟易感染,但是多为慢性。

   [预防与治疗] 弧菌可经皮肤或口两种途径侵入鱼体,引起感染。通过发池水、病鱼和带菌鱼以及工具等将病原传起感染。因此,对发病鱼池应采取隔离措施,不得将其池水排到其他池塘,发病池用过的工具要进行消毒处理,禁止病鱼转运,杜绝病原的传播。

   国际上对弧菌疫苗研究较多,也比较成熟,许多研究表明,采用注射、口服、浸泡和喷雾等方法进行免疫,均有预防弧菌病的效果。国外已有商品化鳗弧菌疫苗应市。治疗方法如下:

   强力拌饵 20?50mg/kg/天 使用6天。

   土霉素拌饵 50mg/kg/天 使用7天。

   磺胺甲氧嘧啶(SMM) 200mg/kg/天 使用7天。

   7鲑鳟类疖疮病

   [病原] 为灭鲑气单胞菌。该菌生长湿度是6-34℃,适宜生长温度20℃-25℃,生长pH值6-9,适宜生长pH值7,生长盐浓度0-3%。 

   [症状与诊断] 鲑鳟鱼疖疮病可分四个型:急性型,不待外部症状表现出来,病鱼已开始死亡;亚急性型,表现出疖疮症状后开始死亡;慢性I型,能分离到病原菌,但是无明显症状,也不引起死亡,有时有鳃上有轻度症状。

   疖疮的形成:病菌经皮肤侵入后,在躯干内形成小的感染病灶。由于细菌增殖,肌肉组织溶解坏死、出血、浆液渗出,游走细胞浸润,患部皮肤软化,向外隆起,形成疖疮。皮肤创伤是经感染的主要门户。感染途径除经皮肤外,还有经鳃和经口感染,经鳃感染首先是在鳃小片和毛细血管形成细菌集落,引起血行障碍和组织崩坏,继而细菌经血流侵入心脏及其他内脏,形成转移病灶,经口感染表现为肠道发红,肠道内含混有血液的粘液物质,逐渐形成严重的卡他性炎症。

   从患部取材,检查有无非运动性杆菌存在,确切的诊断需要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

   [流行与危害] 几乎所有的鲑鳟鱼都对灭鲑气单胞菌具有感染性,其中以美洲红点鲑、褐鳟、枇杷鳟、红大马哈鱼、马苏大马哈鱼等感染性较高,而虹鳟的感染性较低。例如枇杷鳟,只要肌肉内接种4个-5个病原菌,就可使50%以上的鱼发病。感染性高的鱼,感染后1周左右就可发病。

   虹鳟感染性较低,多表现为慢性型或亚急性型。

   [预防与治疗] 防止病原带入养鳟场,鱼卵和鱼苗应考虑从无发病史的地方输入。池塘和输入的鱼卵、鱼苗都应进行消毒处理。

   外伤和环境胁迫因子是疖疮病的病因,所以应尽量避免鱼体受伤,放养密度不宜过高。经常注意换水,保持良好的水质。

   注射和口服灭鲑气单胞菌疫苗,可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治疗方法如下:

   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拌饵 50mg/kg/天 使用7天。

   磺胺类药(如磺胺甲氧嘧啶,磺胺异恶唑)100mg/kg/天 使用7天。

   呋喃唑酮 0.5-1ppm全池泼洒,对鱼体外部和池水有消毒作用。 

   8细菌性肾脏病

   [病原] 病原菌为renibacterum  salmininarum
  
   [症状与诊断] 病鱼腹壁膨大,体色发黑,眼球周围出血,眼球突出;鳍基部出血,腹腔内贮留腹水。各个阶段的病鱼均可见肾脏病变。轻度病鱼的肾脏有直径2毫米-3毫米的白点散布,随病情发展,则出现3毫米-5毫米的白色斑块状病灶,肾脏肿大呈暗红色。在肝脏、脾脏也可见白点症状。在白点或白斑病灶部位,组织坏死,细胞崩坏,有许多革兰氏阳性双植菌和以巨噬细胞为主的游走细胞。

   诊断主要是取肾脏病变组织,涂片染色,检查有无革兰氏阳性双杆菌。

   [流行与危害] 本病流行于北美、欧洲和日本。目前仅发现于鲑鳟鱼类,主要危害美洲红点鲑、褐鳟、马苏大马哈鱼、细鳞大马哈鱼、银大马哈鱼、虹鳟、红大马哈鱼、枇杷鳟等。

   本病病程慢,持续时间长。日本报道一病例,当年马苏大马哈鱼患细菌性肾脏病,从2月开始死亡,持续约1年,累计死亡率达40%。

   发病水温7-18℃。4-20℃均能发病,在18℃以上死亡率降低。水温在12.2℃时,从感染到死亡约1个月;在6.7℃时约需2个月。

   [预防与治疗] 目前除预防外,无治疗方法 

   水霉病(Saprolegniasis)常感染体表受伤组织及死卵,形成灰白色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又称覆棉病或水棉病。

   [病原] 病原为危害鲑鳟鱼类的水霉,约有20种。 

   [病因] 水霉菌广存於世界各地的淡水或半咸水水域及潮湿土壤中,於死亡的有机物上腐生,为一种常在的霉菌,主要有水霉目(Saprolegnial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及水节霉目(Leptomitales)等,又以水霉菌(Saprolegnia)最为常见,於10~15℃时最适合生长,25℃以上时水中的游孢子(zoospore)繁殖力减弱,较不易感染,於鳟鱼几乎全年皆可发生。

   水霉病的发生主要因为紧迫造成的二次性感染,鱼因拥挤、移动或其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体表组织受伤,水中的水霉病游孢子即伺机附着,於坏死组织上开始发芽形成菌丝,菌丝除寄生於坏死组织外,尚可蔓延侵入附近的正常组织,分泌消化酶分解周围组织,进而贯穿真皮深入肌肉,使皮肤与肌肉坏死崩解。

   表层的菌丝则向外延伸,形成如棉絮状的覆盖物,并於末端形成孢子囊,放出游孢子到水中,经由水而传播各处。

   [症状与诊断]

   症状:

   1感染部位形成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

   2病变部位初期呈圆形,後期则呈不规则的斑块,严重时皮肤破损肌肉裸露。

   3鳃组织亦会被侵犯感染,造成死亡。

   诊断:

   1观察体表棉絮状的覆盖物。

   2病变部压片,以显微镜检查时,可观察到水霉病的菌丝及孢子囊等。

   3霉菌种类的判别需经培养及鉴定。

   [治疗与预防]

   治疗:

   1福尔马林

   100~250ppm,流浴1小时。

   2食盐

   1~1.5%,20~30分钟。

   食盐4/万 小苏打4/万 合剂洗浴1小时。

   3孔雀绿

   人工繁殖后的亲鱼立即用1/15000浸10?30秒。产后亲鱼(每5天)和鱼种1ppm 1小时、4ppm 30分钟。孵化中的鱼卵每3天用5ppm流水洗浴1小时。使用于禁用。

   4发生细菌性混合感染时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预防:

   1鱼卵可用孔雀绿或碘剂消毒。

   2鱼苗避免过度拥挤,造成紧迫及体表受伤。

   3筛选移池时小心操作,减少受伤,必要时於移池後以富来顿(Furazolidone)等消毒,防止伤口发炎。

   10小瓜虫病(白点病)

   [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 

   [症状与诊断] 多子小瓜虫寄生于虹鳟体表、鳍条、口腔、眼球和鳃。寄生部位呈现1毫米以下的小白点症状。寄生于眼球,可使眼球混浊、发白。在鳃上寄生,引起鳃上皮细胞增生,粘液分泌增多,鳃丝粘着、糜烂,小瓜虫以上皮细胞和血液为营养。也可吞噬鳃小片,炎症影响鳃的呼吸作用。病鱼常侧身磨体,表现不安,食欲减退,出现死亡。

   [流行与危害] 主要危害虹鳟稚鱼,该病流行广,是常见病,感染率高,危害性大。发病水温在10℃以上。

   [预防与治疗] 2ppm孔雀石绿和1/40000福尔马林洗浴40分钟,2ppm孔雀石绿洗浴1小时,500ppm福尔马林洗浴15分钟。1%食盐洗浴1小时。

   11三代虫病

   [病原] 鲑三代虫,虫体0.5毫米大小,无眼点,体前端有一对头器,后端为固着盘。固着盘中有大锚钩一对,周围有边缘小钩8对。

   [症状与诊断] 常寄生于尾鳍、臀鳍和背鳍上。寄生鱼体躯干时,常侧身磨体,呈不安状。寄生鳃部时,鳃肿大,鳃盖外张,鳃丝呈暗黑色,鱼体发黑,消瘦。严重时不摄食,离群独游。鱼种和成鱼寄生后体表分泌粘液呈灰绒毛色。

   [流行与危害] 主要危害鳟鱼稚鱼,其次危害当年鱼。饥饿和营养不良易患此病。全国各鳟鱼场均有流行,几乎每年稚鱼都患此病。许多渔场的鱼苗成活率取决于鱼卵的种质质量、开口饲料质量以及三代虫病防治的有效性。

   [预防与治疗] 250ppm福尔马林洗浴1小时,500ppm福尔马林洗浴15分钟,30ppm晶体敌百虫洗浴1小时,20ppm晶体敌百虫和12ppm面碱合剂(晶体敌百虫:面碱为1:0.6)洗浴40分钟。

   12复口吸虫病(双穴吸虫病、白内障病)

   [病原] 属复殖吸虫的湖北双穴吸虫,倪氏双穴吸虫、匙形双穴吸虫的尾蚴。

   [病原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欧鸟肠中,成虫卵随粪便落入水中,经3周孵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泳钻入第一中间寄主椎实螺体内发育成胞蚴,胞蚴产生尾蚴逸至水中。尾蚴浮于水上层,鱼类经过时即叮上鱼体,钻入体内,进而钻进血管移至心脏,进入眼球,在水晶体内经1个月发育成后囊蚴。鸟吃病鱼后后囊蚴在鸟肠中发育成成虫。

   [症状与诊断]病鱼运动失调,头部充血,表现为脑室及眼眶周围呈鲜红色。眼球水晶体混浊,出现白瘴。严重者水晶体脱落。病鱼体黑而瘦。

   [流行与危害]在山东、山西、黑龙江某些鳟渔场流行。

   [预防与治疗]此病药物难起作用。只能从切断生活史的某一个环节入手,如驱赶欧鸟,鱼池罩网,消灭中间寄主椎实螺等。亦可用0.7ppm硫酸铜或0.5ppm硫酸铜和0.2ppm硫酸亚铁泼洒连续2次可杀灭椎实螺和池中尾蚴。

   13营养性疾病

   我国养殖鳟鱼常见的疾病除了因为水质环境不良或病原感染所引起外,营养性疾病也是另一个常发生的疾病,营养性疾病除了造成生理代谢的异常外,也会影响到鱼只的抵抗力,易受细菌或原 等病原的侵犯,造成损失。

   [病因]

   1饲料营养成份不均衡,投喂脂肪氧化饲料、劣质鱼粉、霉变结快饲料。

   2饲料贮存环境高温高湿或贮存太久。会造成维生素的破坏或脂肪的酸败等。

   3过量投喂含碳水化合物的饲料或喂饲过量鱼过度肥胖,脂肪积累。 

   4饲料中维生素缺乏或15种维生素饲喂不全。

   [症状]

   1. 病鱼极度衰弱,独游水面或缓流处或于池底不动。

   2. 胆囊肿大,黄色,半透明。

   3. 鳃肿胀,鳃色变淡,极度贫血。

   4. 肠管末端溃疡、充血,多含有黄色粘液。

   5. 体色发黑,眼球出血、白内障或凸出。

   6. 鳃、肌肉、内脏等易出血。

   7. 骨肌变形,脊椎侧变或前弯。

   8. 肝肿胀,颜色变黄,或有土黄色斑驳状。

   9. 肾肿胀。

   [流行与危害] 

   为欧美百年以前即知的病症,也是五十年代末配合饲料尚未问世以前的各国常见病。我国近几年已基本杜绝,但仍有个别鱼场还时有发生,表现为消耗性病程,逐渐患病逐渐死亡,严重时爆发大规模死亡。重病鱼通常无法恢复,持续不断地死亡。轻病鱼则需二、三个月才能完全恢复,这期间肝脏中沉积的脂肪逐渐减少,肝组织再生,最后肝脏恢复正常。

   病鱼捕捞时易死亡。患此病亲鱼,采卵后死亡剧增,且采出的卵全为劣质卵,孵化成绩极差。

   预防与治疗

   治疗:

   立即停止投喂,一般在停喂一个星期后死亡率会明显下降。查找发病饲料,改变饲料配方,改善饲料品质。增喂复合维生素。加强日常管理,配合改善池水环境。

   预防:

   注意饲料品质。

   投喂优质鱼粉。

   饲料中必须按虹鳟的营养要求量添加15种维生素,预防维生素不足的发生。

   注意饲料贮存场所,避免高温高湿。
   使用新鲜的饲料原料,避免贮存过久。
   加强饲养管理,掌握适宜的投饵量。 
编辑:南方渔网 访问人次:2970 关键字:鳟鱼,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病害防治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