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澜沧江里身长近2米的金色鱼芒鱼,在青藏高原湖泊里蹦跳的无名小鱼……这些全国罕见的鱼类,都可以在武汉看到标本。昨日,中科院水生生物博物馆在武汉的东湖之滨建成开馆,该馆收藏的淡水鱼类标本多达1600余种,规模居亚洲第一。
据中科院水生所负责人介绍,博物馆标本是我国几代研究人员在7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采集的。在馆内鱼类收藏室,共保存有我国淡水鱼类标本1000余种40多万号(其中260种是可以给物种定名的模式标本),以及600余种国外鱼类标本,其收藏规模和数量均在亚洲居首位。此外,该馆还收藏有数量丰富的藻类、水生无脊椎动物、鲸类等生物标本。
在博物馆科普展区,水生所专家表示,展出的很多标本都堪称“无价之宝”:白鲟、白鳍豚本身就非常稀有;鱼芒鱼只在我国云南澜沧江一带有少量分布,现场这条近2米长的个体标本更是罕见;而有“活化石”之称的非洲矛尾鱼现在已濒临绝迹,展品是上世纪70年代非洲岛国科摩罗作为外交礼品送给我国的,全国也仅有几条。
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馆不售门票,主要对学校等团体观众公益性地开放。
南方渔网编辑:裴冰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