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水母网资讯:烟台市长岛县连续八年坚持不懈地营造“海底森林”,现在已经发展到一百多万亩,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经渔业调查监测,在人工造礁后,单位水体内藻类生物量是未投礁前的3.2倍,海洋底栖生物恢复和生长速度明显加快,鹰爪虾、乌贼、螃蟹等的收获量已成倍增长,鱼类也由投礁前的5种增加到28种,每百平方米存鱼量由投礁前的0.48公斤增加到52公斤,虾蟹贝类大量增殖。
针对海洋渔业资源呈现出逐渐枯竭态势,早在2000年,长岛县就开始实行人工育礁,先后人工投石8万立方米,并人工移植繁育了大量大中型藻类,最终营造出一百万亩“海底森林”。
“海底森林”是投放人工鱼礁后的海底环境一个形象称呼。这一做法是通过在水域中设置构造物,为鱼类等生物营造索饵、繁殖、生长等场所,从而达到保护、增殖资源的目的。通过这种海底生态修复措施,可以减缓渔业资源衰退和水生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势头。经过连续多年坚持不懈地营造“海底森林”,长岛潮间带由过去的断断续续的2—3米,发展到现在连续不断的7—15米,去年全县采捕鲍鱼产量为14吨、收入701万元,虾夷扇贝收获8217吨、收入11375万元,海胆产量507吨、收入1214万元,海参产量597吨、收入9476万元。“海底森林”的经济、社会效益可见一斑。长岛在各岛屿周围潮间带、潮下带营造“海底森林”同时,还依托优良的水下生态环境,规划建设了海带、虾夷扇贝、网箱养鱼等7个品种的60万亩生态养殖基地、8万亩的休闲渔业基地,并进行了36万亩渔业立体化综合开发。
南方渔网编辑:石明凯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