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江苏经济报资讯:品种繁多的水产品中,各式海鲜可谓是唯一不需要吆喝就能应销尽销且行情不断看涨的另类。作为全国五大渔港之一的启东市吕四渔港,年产20多万吨鲜活海鲜长年销售不衰。然而,千船压港、商贾云集的背后,却少有出海渔民的笑脸。6月初,笔者就吕四渔港众多出海船只依附于水产老板的营销模式作采访后,发现本该在水产品产销链中占主导地位的出海渔民在失去了市场话语权之后,仅在这根利益链上获得些“剩羹残汁”。
欲说销售好困惑
每逢大汛,吕四港区车水马龙,周边餐饮、娱乐场所空前繁忙。但细一观察,走出渔船上岸回家的出海渔民除了船老大又有几个意气风发!“老大上岸,胜若神仙。”熟悉内情的人说,“船老大是水产老板们的摇钱树,有些船老大回到岸上就被包销海产的水产老板邀去包吃、包喝、包住、包玩。”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个陌生商贩,即使开出的收购价格再高,也休想从进港的被水产老板“包”下的渔船上直接买走一箱鱼虾。
“吕四出海渔船中的大多数被水产老板‘包’了船头。”据吕四港镇渔业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包的好处很明了,出海渔船可以一心一意打渔,生产过程中特别是资金困难时还能得到水产老板的大力支持。但一“包”之中也有弊端,渔民将销售权放弃了,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最大的利润空间。笔者由此了解到这样一组令人揪心的数据:吕四九成出海船只所捕海鲜直接“打包”销售给了岸上的冷库,价格基本掌握在冷库业主手中;吕四千艘捕捞渔船中的半数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靠国家高额柴油补贴维持生产;渔港出海船只的老旧程度不断加剧,本地出海渔民的平均年龄超过50岁且呈老龄化趋势。
自主产销有多难
“包”船头当然不是出海渔民的初衷。“不包给水产老板能行吗?鱼货多的时候,根本来不及卖,资金紧的时候,根本借不到钱。包给老板了,钱少赚点,但总算能维系下去了。”一个姓袁的船老大接受采访时道出心声,也映出了出海渔船的产销软肋。有关资料表明,吕四渔港1000多艘本地出海渔船1996年前后全部由集体经营改为股份制,许多渔民当年负债持股,尚未盈利就遇上海洋水产资源的大幅缩减,浑身是债举步维艰之际,一些实力不俗的水产经营大户抛出了“产销联合、你产我销”的绣球,于是,缺生产资金、少销售门路的渔民迫不得已,纷纷加入了这种由水产老板主导的产销联合体。
“水产老板给予联合体内渔船大力支持的前提,就是包销渔船捕获,从每艘船上可获得年均五六万甚至更多利润。”业内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商贩透露,表面上是愿打愿挨关系,其实还有一个深层次的利益链,水产老板大多给船老大包“红包”,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渔船是股份的,老大却是说了算的,在利润诱惑下,船老大们都被水产老板“潜规则”了,由此,更是少了自主产销的兴趣。
建立平等话语权
让处于生产最前沿又冒最大风险的渔民在产销利益中得最少利益,是水产品产业链的一种畸型,并严重威胁着本就脆弱的海洋捕捞业。有关人士表示,要解开这一疙瘩,真正让渔民在水产品市场担当起主角,在当前条件下还相当困难。对此,海渔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来生的话一语中的:“一是以中老年为主体的股份渔民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户均占股渔船的产销权事实上集中在船老大手中。”杨来生说,村里2002年曾有意召集全村147艘渔船主,商讨重新组织起来抱团闯市场,尽管应者甚多,却终因有人强烈反对而作罢。“重新组织起来谈何容易,市场信息、销售渠道、冷藏设备、运输工具、利益分配等等,牵一发而动千钧啊。”启东市海渔局一位官员也表达了如是担心。
“产销联合,你产我销”的股份制模式本是被全国很多渔港推广的成功经验,如今却成了启东水产老板和船老大们私自牟取暴利的工具,如何改变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政府应该起到关键作用,加强监管力度,成立专门机构,建立起一个信息公开、身份对等、市场外延、多方参与,能让渔民、商贩、企业平起平坐的交易平台。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