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作为“东北新三宝”之一,长白山林蛙继人参、鹿茸之后,正以其较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并因此赢得了“软黄金”的美誉。
只有几克重的小小林蛙,到底蕴藏黄金几何?地处长白山腹地的我省东部山区又该如何掘金?近日,记者来到素有“中国林蛙之都”之称的桦甸市,一探究竟。
作为林蛙的重要产地,从大面积封沟养蛙开始,桦甸市的林蛙产业经历了一个逐年上升的过程。
尽管林蛙养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桦甸市农业局长、白山绿色特产业办公室副主任张庆军并不讳言:和市场上林蛙产品价格逐年上升的趋势相反,全市林蛙产业正面临着产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两低”窘境。省农委园艺特产站站长孙振天告诉记者,这“两低”也恰恰是制约我省林蛙产业做大做强的瓶颈所在。
提高产量:林蛙产业不得不跨过的一道坎
长山林场职工张兴是桦甸市第一批养蛙户之一,承包了2000多公顷林地封沟养蛙,最好的年景年收入曾达到20万元以上,但最近4年,老张的养蛙效益并不乐观:“养蛙太旱了不行,太涝了也不行,这几年气候条件不好,林蛙成活的少,产量低,效益差。”老张承认,虽然养了十几年的林蛙,但没啥技术可言,主要还是靠天吃饭。
林蛙“靠天生存”,养蛙户“听天由命”,这正是我省林蛙养殖所处原始状态的真实写照。目前全省大约有林蛙养殖户1.5万户,年产林蛙3至3.5亿只,年创产值近10亿元,但全省从事林蛙养殖的科研机构几乎为零,技术推广人员也是寥若晨星。由于缺乏关键而必要的技术指导,许多养蛙户在面对气象灾害时都表现得束手无策。据初步测算,全省林蛙养殖的回捕率只有3%到5%,去年在桦甸甚至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收购商跑了十几个蛙场,结果只收到了不足2斤的母蛙。
当然,养蛙人中也有不靠天吃饭的,他就是吉林市长白山中国林蛙研究所所长张朝亮。张朝亮既研究林蛙,也养林蛙,经过十几年的试验摸索,他独创了一套大池深水二步养蛙法,主要是通过半人工养殖,增加蝌蚪的成活率、变态率和林蛙的越冬率、回捕率,每公顷有效放养面积可产3年生成蛙5公斤,比现在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0倍左右。在他看来,林蛙产业要想做大做强,首先在生产环节要制定并执行相应的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重点推广普及生产技术。
造成我省林蛙产量止步不前,甚至是下滑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蛙农人心不稳。目前全省各地蛙场承包期长短不一,多数为5年,而从蝌蚪到商品蛙的生长周期就要3年,缺少“定心丸”,导致蛙农往往不敢大胆投入。另外,受政策限制,很多蛙场连最起码的基础设施——蝌蚪孵化池、变态池和林蛙越冬池都没有,在资金上也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支持。
精深加工:林蛙产业不得不进的一扇门
据桦甸市北药林蛙产业科技示范园区研发中心首席专家李清智介绍,全省林蛙开发主要包括三大类、二十几种产品。第一类,直接食用,占到总产量的1/3左右;第二类,原生态制品,主要是经过简单物理加工的蛙油,也包括少量的冲剂、颗粒、胶囊和饮品等;第三类,利用蛙皮、蛙卵等加工成化妆品、药品、保健品、防腐剂等。目前全省林蛙加工仍以出售原生态蛙油为主。
经营了20多年的林蛙油,桦甸市汤达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汤永清可谓是见证了蛙油市场的直线上升:27年前,林蛙油每斤才45元钱,现在收购价就涨到了每斤2300元!正因为利润还算“喜人”,不少加工企业干脆就卖原生态林蛙油,原因是“原油都供不应求,犯不上再费劲搞什么深加工”。但在桦甸市小山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炜眼里,林蛙开发不应仅仅定位在林蛙油上,因为蛙皮、蛙卵的价值可能要远远超过林蛙油。他们公司正在研究从蛙皮上提取一种物质用于化妆品,这种物质每克的市场价就达上万元。如果蛙油、蛙卵、蛙皮都得到有效开发,一只林蛙的价值就不能用几百元来计算了。
然而在调查采访中记者也发现,因为长白山林蛙油的市场持续走高,很多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其中,造成加工过的林蛙油反倒不如原生态林蛙油好卖的怪现象。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全省应打造一个叫得响的林蛙产品的知名品牌,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规范生产,监管市场。
在日前举办的吉林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省委书记孙政才明确提出:“我省东中西区位特征明显,生态、资源优势突出,但开发利用明显不足。要千方百计做好资源精深加工这篇大文章。”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儒林也指出:“在特色资源产业发展方面,要做强林蛙产业。完善发展规划,建设科研、良种繁育基地,大力开发多种林蛙产品,提高附加值,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搞好精深加工,打响长白山林蛙油品牌。”
专家预测,如果改变我省目前“人养蝌蚪天养蛙”的原始粗放型发展状态,通过加强林蛙场人工管护和采用科学的放养技术,林地载蛙量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倍不是梦想,再加上林蛙产品的系列精深加工,我省林蛙产值可以达到100亿元!
潜力无限,关键还在于开发推进。政府各相关部门已经迅速行动起来。省农委针对当前我省林蛙产业发展现状,同有关部门正在制定发展林蛙产业的指导意见,拟从扩大林蛙总量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两方面入手,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促进林蛙产业的发展,迅速提升我省林蛙产业的地位和作用。
迈过产量这道坎,跨过精深加工这扇门,“长白山林蛙”必将迎来一个成功的起跳。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