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启运新模式、采用新工艺、打响新品牌。”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五新”工程促进渔民增收。
在引进新品种上,我市在平海繁育美国桔红鲍和国内黑鲍杂交苗种100万粒,建立优质鲍苗繁育基地5个。而方斑东风螺、黄姑鱼和硬壳哈等3个新品种已进入试养阶段;海洋养殖离不开推广新技术,我市重点推广海藻混合调理食品研制、牡蛎保鲜深加工等3项高新技术和“浮筏式消波浪堤”养殖新方法;我市还启动了养殖新模式,即在东海推广半堤式围网蟹虾混养模式2000亩,在后海垦区推广港湾生态式大型围网养殖模式500亩,在南日推广筏架吊笼挂养鲍鱼新模式100亩,同时,在东埔等地试行鲍鱼、海参等陆上工厂化养殖模式。
虽然我市渔业在省内较为发达,但在水产品加工上相对滞后,附加值难增加。秀屿区是我市重点渔业生产基地,现全区单鲍鱼养殖规模就达2.2亿粒,位居全国首位,鲍鱼养殖成为该区渔业生产的新增长点。为此,近年来我市采用新工艺,引导汇丰食品、谊来鲍鱼制品等公司的水产加工龙头企业采用新工艺进行深加工。近三年,共投资1.8亿元养殖皱纹盘鲍7000多箱3000多万粒,被誉为“鲍鱼第一村”的秀屿区埭头镇石城村,去年,该村从澳大利亚引进先进的深加工工艺,第一条生产线今年5月已投产,5条生产线全部投产后,年可加工鲍鱼罐头5000吨,产值近20亿元。
打响新品牌是我市渔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工作。今年建设秀屿5000万粒鲍鱼标准化示范区,还加强鲍鱼无公害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有“鲍鱼岛”之誉的南日岛,现在全镇17个村都有养殖鲍鱼,养殖人员多达一万来人,占全镇总人口的1/5,鲍鱼养殖数量已达到1万多箱8000万粒,养殖面积超过80万平方米,全镇鱼鲍数量占秀屿区鲍鱼养殖规模的近一半,产量达360吨,年产值超过3.7亿元。目前,莆田市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打响“南日鲍”名牌。
通过实施“五新”工程,今年以来我市渔业生产出现较好的势头,上半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达37.86万吨,增长9%,其中,海水产量35.87万吨,增长9.2%。
南方渔网编辑:黄倩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