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诺卡氏菌病目前在全国加州鲈、乌鳢、大黄鱼等养殖品种发病。在广东省内,南海、高明等地的加州鲈鱼多发。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使用药物不当,导致诺卡氏菌病病害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一.诺卡氏菌病病原
诺卡氏菌属于放线菌目,诺卡氏菌科,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尤其在腐烂的冰鲜中多。
诺卡氏菌在海水中的含量不高。该病菌是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当养殖动物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区域水质恶化等环境胁迫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乌鳢、加州鲈经过多代人工繁育造成种质退化;加上流行季节水温适宜病原菌繁殖,致使诺卡氏菌可通过水体或者饵料侵入机体引起致病。该菌感染方式是从鱼体损伤部位、消化道或通过鳃进鱼体感染。
二.了解诺卡氏菌病的重要性
1.该病引起的肉食性鱼类价值高、病害发生初期死亡量不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发病时间长,累积死亡量大;
2.很多鱼病防治人员不知道诺卡氏菌病,不认识该病,导致用药不当;
3.该病原是G+细菌,很多内服药对其效果一般,养殖户感觉无法治疗;
4.部分鱼病防治人员把该病当作加州鲈烂身病、内脏孢子虫,耽误病情;
5.该病在国内多地、多养殖品种发生,国内已经公开报道大黄鱼、乌鳢大量发生该病。
三.诺卡氏菌病的流行特点
1.多见于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尤其是投喂海水冰鲜的养殖品种,如加州鲈、海鲈、小黄鱼、乌鳢(生鱼)等品种;
2.流行区域:全国已发生,四川养殖的加州鲈大量发生,广东南海、高明地区养殖的加州鲈高发;
3.诺卡氏菌生长较慢,造成病情不剧烈,在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没有合理用药,导致发病鱼大量死亡;
4.潜伏期长:从鱼类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d,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
5.发病水温:水温在15℃~32℃时都可流行,以水温在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也较高;
6.发病季节:从4月至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广东以北的地区在6~9月;广东以南的地区5~11月;
7.病程: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潜伏时间长,发生死亡时,已感染多时;
8.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9.投喂量很大、生长速度很快的养殖池,更容易出现该病。越是投喂饲料多的加州鲈池塘越容易发病,发病后投喂饲料多的鱼越容易死亡;
10.环境变化后,开始大量死亡。环境变化尤其在雨后,鱼开始发生暴发式死亡,类似于鱼类急性中毒似的死亡;
11.网箱养殖多发。
12.野外捕捞的鱼种的发病率也比人工繁殖获得的鱼种的发病率要高。
四.如何判断诺卡氏菌病
加州鲈发病后,根据病鱼的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可以简单判断病因。
1.病鱼在池塘表面慢游,患病个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食欲下降。
2.部分鱼鳃上有白色结节。诺卡氏菌感染的患鱼在体表有鳃结节型和躯干结节型两类表现型。①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褪色。②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溃疡,外观上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鱼体表出现的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通常在0.5-2.0 cm。
3.病鱼烂身。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病灶在背鳍起始位置后侧的区域多见,烂身时从表皮向肌肉腐烂,呈现漏斗状腐烂,病灶常呈红色。尾鳍有时也有溃烂出血。
4.肝常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0.1-0.3cm,肝脏受损、出血,胆变色、萎缩。部分鱼脾、肾也可到结节。因体内有结节,容易被误认为是“内脏孢子虫”病。肝胰脏切片中观察到小的“肉芽肿”,结节。
5.该病主要对造血系统(肝、脾、肾等)进行破坏。从发病器官来看,发病最严重的器官都是与血液循环关系密切的器官,说明该菌很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而到达各靶器官,然后在组织中固着,逐渐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结节。
6.腹腔有结节。在发病后期,在腹腔肌肉或粘膜上可见结节。
7.部分发病鱼眼球突出。
8.部分鱼随着病情加重,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条有充血现象,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常观察到的现象是:1和4,有些加州鲈发病死亡的时候体表完好,体表无出血,但只有1和4的症状,已经大量死亡。2、3、6、7、8有些鱼可以观察到此症状,特别注意的2、3、6、7、8不是所有鱼可以观察到。
五.诺卡氏菌病的治疗
因该病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常用的水产内服药对该病治疗效果不佳。
处方:①.内服药:1包“诺卡氏套餐”(615克/袋,内含5袋)用于40公斤饲料(或1200公斤鱼。如果因发病饲料投喂减少,按鱼体重计算本套餐用量),连用5日以上。
②.外用消毒:本套餐使用的第3天、第5天进行消毒,①池塘消毒杀菌:建议使用“菌消”(1包6亩)、“聚维酮碘”(1瓶1-2亩)、“菌毒杀星”(1瓶2亩)、“醛杀2008”(1瓶2亩)、“百毒清”(1瓶2亩)或“优碘”(1瓶1亩)中的一种消毒。
该处方使用效果特别好,90%的鱼可以治疗断根。特别说明的是:此处方只适用于精博的产品,其它公司产品我们不清楚原料和生产工艺,请勿套用相同通用名的产品。在此处方中用了多个公司的商品名,我们只能表明我们采用真正的原料生产,我们有保证,效果非常好。对其他公司的使用原料、生产工艺不清楚,没有底,不易判断。有养殖户根据我们的处方去另外买相同通用名的药,效果非常差,死鱼越来越多,还是回头来购买。
六.诺卡氏菌病的预防
1. 发病高峰期,6-9月(广东以北省份)、5-11月(广东以南省份)注意投喂内服药处方预防。
预防:1包套餐用于80公斤饲料,连用2日以上。建议:发病高峰期或临近池塘、网箱发生鱼死亡,5天预防一次
发病高峰,7天左右用“烂鳃肠炎灵”、“百毒清”或“菌毒杀星”等消毒一次。
2.发病高峰减少冰鲜的投喂量,能喂饲料的多喂饲料。
3.发病高峰控制投喂量。投喂多的池塘容易发病,发病池塘吃料多、体肥的鱼先死。
4.选择好的冰鲜。选择新鲜、洁净的冰鲜鱼进行饲喂,腐烂的鱼不能用。
5.选择冰鲜。尽量投喂淡水冰鲜,最好不要投喂海水冰鲜,在投喂海水冰鲜前要用清水解冻并冲洗干净。
6.治疗期间及刚治好病后不要大量换水、大量施肥及捕鱼,以免引起应激反应,造成死亡。
七.投喂的注意事项
1.药量要投喂够。建议按照1200公斤鱼喂1套餐计算用量,保证投喂效果;同时内服“肝胆康”、“健肝宝”或“肝胃乐”效果更佳;
2.疗程时间要足够。按要求投喂,坚持连续投喂4天以上;
3.一定要把套餐中的产品全部一起投喂,缺一不可;
4.喂料时建议开增氧机或在料台附近泼洒增氧剂;
5.氨氮、亚硝酸、酸碱度高的池塘需要同时降氨氮、亚硝酸盐、酸碱度;治病期间控制动物粪便进入池塘的量;水质老化的池塘需要调节水质;蓝藻多的池塘需要处理蓝藻;
6.鱼治疗过程中,死亡减少后,肝脏修复还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不要大幅增加饲料投喂量。
文章中病害症状的观察来源于实践,根据2009-2011年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希望可以服务大家。上述处方在实践中使用效果非常好,不仅达到优异的治疗效果,而且预防效果特别好,这个处方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处方。
诺卡氏菌病目前在全国加州鲈、乌鳢、大黄鱼等养殖品种发病。在广东省内,南海、高明等地的加州鲈鱼多发。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使用药物不当,导致诺卡氏菌病病害的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
一.诺卡氏菌病病原
诺卡氏菌属于放线菌目,诺卡氏菌科,是一类革兰氏阳性丝状杆菌,广泛分布在土壤、活性污泥、水、动植物和人的组织中,以腐生为主,尤其在腐烂的冰鲜中多。
诺卡氏菌在海水中的含量不高。该病菌是人和动物的条件致病菌,当养殖动物在自然情况下由于养殖密度过高、养殖区域水质恶化等环境胁迫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以及乌鳢、加州鲈经过多代人工繁育造成种质退化;加上流行季节水温适宜病原菌繁殖,致使诺卡氏菌可通过水体或者饵料侵入机体引起致病。该菌感染方式是从鱼体损伤部位、消化道或通过鳃进鱼体感染。
二.了解诺卡氏菌病的重要性
1.该病引起的肉食性鱼类价值高、病害发生初期死亡量不大,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发病时间长,累积死亡量大;
2.很多鱼病防治人员不知道诺卡氏菌病,不认识该病,导致用药不当;
3.该病原是G+细菌,很多内服药对其效果一般,养殖户感觉无法治疗;
4.部分鱼病防治人员把该病当作加州鲈烂身病、内脏孢子虫,耽误病情;
5.该病在国内多地、多养殖品种发生,国内已经公开报道大黄鱼、乌鳢大量发生该病。
三.诺卡氏菌病的流行特点
1.多见于投喂冰鲜的养殖品种,尤其是投喂海水冰鲜的养殖品种,如加州鲈、海鲈、小黄鱼、乌鳢(生鱼)等品种;
2.流行区域:全国已发生,四川养殖的加州鲈大量发生,广东南海、高明地区养殖的加州鲈高发;
3.诺卡氏菌生长较慢,造成病情不剧烈,在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危害往往是灾难性的,因鱼病防治人员不认识该病,没有合理用药,导致发病鱼大量死亡;
4.潜伏期长:从鱼类感染到发病死亡需要15~20d,要求在发病季节定期进行预防;
5.发病水温:水温在15℃~32℃时都可流行,以水温在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也较高;
6.发病季节:从4月至11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广东以北的地区在6~9月;广东以南的地区5~11月;
7.病程:发病前期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潜伏时间长,发生死亡时,已感染多时;
8.病情持续时间长,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
9.投喂量很大、生长速度很快的养殖池,更容易出现该病。越是投喂饲料多的加州鲈池塘越容易发病,发病后投喂饲料多的鱼越容易死亡;
10.环境变化后,开始大量死亡。环境变化尤其在雨后,鱼开始发生暴发式死亡,类似于鱼类急性中毒似的死亡;
11.网箱养殖多发。
12.野外捕捞的鱼种的发病率也比人工繁殖获得的鱼种的发病率要高。
四.如何判断诺卡氏菌病
加州鲈发病后,根据病鱼的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可以简单判断病因。
1.病鱼在池塘表面慢游,患病个体反应迟钝,离群独游,食欲下降。
2.部分鱼鳃上有白色结节。诺卡氏菌感染的患鱼在体表有鳃结节型和躯干结节型两类表现型。①鳃结节型:在鳃丝基部形成乳白色的大型结节,鳃明显褪色。②躯干结节型:在躯干部的皮下脂肪组织和肌肉发生溃疡,外观上呈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结节。鱼体表出现的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通常在0.5-2.0 cm。
3.病鱼烂身。体表有损伤并溃烂出血,病灶在背鳍起始位置后侧的区域多见,烂身时从表皮向肌肉腐烂,呈现漏斗状腐烂,病灶常呈红色。尾鳍有时也有溃烂出血。
4.肝常有白色或淡黄色结节,直径0.1-0.3cm,肝脏受损、出血,胆变色、萎缩。部分鱼脾、肾也可到结节。因体内有结节,容易被误认为是“内脏孢子虫”病。肝胰脏切片中观察到小的“肉芽肿”,结节。
5.该病主要对造血系统(肝、脾、肾等)进行破坏。从发病器官来看,发病最严重的器官都是与血液循环关系密切的器官,说明该菌很可能通过血液循环而到达各靶器官,然后在组织中固着,逐渐形成白色或淡黄色结节。
6.腹腔有结节。在发病后期,在腹腔肌肉或粘膜上可见结节。
7.部分发病鱼眼球突出。
8.部分鱼随着病情加重,体表出现创伤,溃烂出血,鳍条有充血现象,伴有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膨大的腹腔内有少量透明或淡黄色液体。
常观察到的现象是:1和4,有些加州鲈发病死亡的时候体表完好,体表无出血,但只有1和4的症状,已经大量死亡。2、3、6、7、8有些鱼可以观察到此症状,特别注意的2、3、6、7、8不是所有鱼可以观察到。
五.诺卡氏菌病的治疗
因该病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常用的水产内服药对该病治疗效果不佳。
处方:①.内服药:1包“诺卡氏套餐”(615克/袋,内含5袋)用于40公斤饲料(或1200公斤鱼。如果因发病饲料投喂减少,按鱼体重计算本套餐用量),连用5日以上。
②.外用消毒:本套餐使用的第3天、第5天进行消毒,①池塘消毒杀菌:建议使用“菌消”(1包6亩)、“聚维酮碘”(1瓶1-2亩)、“菌毒杀星”(1瓶2亩)、“醛杀2008”(1瓶2亩)、“百毒清”(1瓶2亩)或“优碘”(1瓶1亩)中的一种消毒。
该处方使用效果特别好,90%的鱼可以治疗断根。特别说明的是:此处方只适用于精博的产品,其它公司产品我们不清楚原料和生产工艺,请勿套用相同通用名的产品。在此处方中用了多个公司的商品名,我们只能表明我们采用真正的原料生产,我们有保证,效果非常好。对其他公司的使用原料、生产工艺不清楚,没有底,不易判断。有养殖户根据我们的处方去另外买相同通用名的药,效果非常差,死鱼越来越多,还是回头来购买。
六.诺卡氏菌病的预防
1. 发病高峰期,6-9月(广东以北省份)、5-11月(广东以南省份)注意投喂内服药处方预防。
预防:1包套餐用于80公斤饲料,连用2日以上。建议:发病高峰期或临近池塘、网箱发生鱼死亡,5天预防一次
发病高峰,7天左右用“烂鳃肠炎灵”、“百毒清”或“菌毒杀星”等消毒一次。
2.发病高峰减少冰鲜的投喂量,能喂饲料的多喂饲料。
3.发病高峰控制投喂量。投喂多的池塘容易发病,发病池塘吃料多、体肥的鱼先死。
4.选择好的冰鲜。选择新鲜、洁净的冰鲜鱼进行饲喂,腐烂的鱼不能用。
5.选择冰鲜。尽量投喂淡水冰鲜,最好不要投喂海水冰鲜,在投喂海水冰鲜前要用清水解冻并冲洗干净。
6.治疗期间及刚治好病后不要大量换水、大量施肥及捕鱼,以免引起应激反应,造成死亡。
七.投喂的注意事项
1.药量要投喂够。建议按照1200公斤鱼喂1套餐计算用量,保证投喂效果;同时内服“肝胆康”、“健肝宝”或“肝胃乐”效果更佳;
2.疗程时间要足够。按要求投喂,坚持连续投喂4天以上;
3.一定要把套餐中的产品全部一起投喂,缺一不可;
4.喂料时建议开增氧机或在料台附近泼洒增氧剂;
5.氨氮、亚硝酸、酸碱度高的池塘需要同时降氨氮、亚硝酸盐、酸碱度;治病期间控制动物粪便进入池塘的量;水质老化的池塘需要调节水质;蓝藻多的池塘需要处理蓝藻;
6.鱼治疗过程中,死亡减少后,肝脏修复还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不要大幅增加饲料投喂量。
文章中病害症状的观察来源于实践,根据2009-2011年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希望可以服务大家。上述处方在实践中使用效果非常好,不仅达到优异的治疗效果,而且预防效果特别好,这个处方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处方。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