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这几天,在上海金山区漕泾镇北部的申联水产养殖合作联社虾塘旁,负责人刘企平正指挥着虾农将数百万尾南美白对虾苗投放进塘内。放眼望去,经过整理一新的格子成方的虾塘,清澈的塘水泛着细碎的碧波,近看,幼嫩的小虾苗正摇摇晃晃在游动。由此,沪郊淡水养虾规模数一数二的漕泾镇虾农,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而镇上另一个逸佳水产养殖合作社里,也是一番喜人景象:在太阳光照射下,一个个大棚虾塘的水温升至25℃,一个半月前投放的虾苗已长成4-5厘米长……合作社负责人李永权指着池塘里正觅食的南美白对虾,告诉笔者:“今年2月底投放的70亩头茬虾,预计5月10日前后可捕捞上市,市民可抢先尝鲜,而我们农民也可以通过早上市卖个好价钱。 ”
据了解,漕泾镇是沪郊闻名的淡水养虾的集聚地和高产乡镇。镇农技站高级农艺师曾雪林告诉笔者,养虾是漕泾农民的致富绝活,近几年来走集约化和科学养虾的路子,当地大力推广鱼虾混养和大棚放养等新技术,硬是闯过一道道难关,养虾产量和产值年年刷新,去年全镇5935亩水面产白对虾等水产品达2730吨,平均亩产值达到1.425万元。目前,全镇养虾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25%,数百户农民通过养虾脱贫致富。
“养虾是公认的技术活,水质、水温、气候以及饲料等某个环节稍一疏忽,就会招致绝产无收。”漕泾水产技术研究学会会长吴引忠说,近几年虾农每年有十多万元甚至更多的收入,是专业合作社集聚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取得的。他介绍说,前些年,上百位养虾散户单枪匹马,广养薄收,结果荒芜的废虾塘到处可见;近几年,当地政府引导散户向大户靠陇,由大户“当家”组建成合作社,这样一来被组合的散户每年最少也有7万-8万元收入,全镇从原来歉收面积约占35%左右,降至这两年的10%以内,仅这一块就增收1200多万元。
如今的漕泾,养殖业蓬勃发展。申联水产养殖合作联社讲求规模,由5家水产合作社组成,注册资金600万元,养殖面积达到2008亩,主攻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养殖,实行饲料配送、技术服务、成虾销售、仓储等一条龙服务,去年仅养南美白对虾亩收入超过1.4万元,总收入达2800多万元,养虾户家家户户抱了个“金娃娃”。
逸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则主攻单位面积产量。合作社从前年起试行大棚温室养虾,春节刚过就向申漕育苗公司购进第一拨虾苗,一年养3茬虾,去年70亩大棚茬茬获得成功,3茬叠加起来亩产成虾1吨多,产值接近2.7万元,而其他900多亩虾塘也获得每亩1.5万元的高收入。“只要不遭受重大自然灾害,今年还会是个丰收年。 ”李永权在塘岸上一边喂着虾饲料,一边蛮有把握地说。
据了解,漕泾镇农科站还常年开办养虾生产技术系列讲座,使“课堂”成为“虾塘”有力的技术支撑。最近,正值全镇583只虾塘约5000亩水面大面积投放虾苗的时节,由镇农技站联合申联水产养殖合作联社、逸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漕泾水产技术研究学会举办的技术讲座会,吸引了近百名水产养殖户前来听课,及时为养殖户安全投苗放养“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