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枝角类通称蚤,又名“红虫”或“鱼虫”,属小型甲壳动物,在我国常见的枝角类有90多种,其体长平均1毫米,最小的仅0.2毫米,最大的可达2.1毫米通常肉眼可以见到。它们喜生活在PH值6.5~8.5、水温18~25℃、水质肥沃的环境中。因此,到了春季,在水温适宜、水质肥、饵料充足的条件下,就能够大量繁殖。
枝角类的繁殖方式有两种。一是孤雌生殖,二是有性生殖,其大量繁殖是靠孤雌生殖方式完成的。这种生殖方式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繁殖速度很快,能够在短时间形成较大的生物种群,多数种群经过5天左右的时间,其数量就可增加到5~10倍。因此,在某些水体中,每立方米水体多者可达36~40万只,少者也有1万多只。
枝角类繁殖快,数量多,游动缓慢,适口性好,易于被鲤鱼、草鱼等鱼种捕食。枝角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据报道,一般蛋白质饵料仅能增加鱼类代谢强度20~30%,而枝角类由于体内蛋白质含量高达其本身干重的40%以上(如大型蚤含蛋白质达44.6%,蚤状蚤蛋白质含量达46.5%),并含有鱼类所必需的氨基酸,当用枝角类喂鲤鱼时,其代谢强度可提高到100%。
枝角类因其具有繁殖速度快、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游动缓慢,易被鱼种捕食等特点,因此,是鱼类天然饵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为的改善鱼池环境条件,增殖枝角类,对降低饲料成本,培育大规格鱼种,提高鱼种成活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在鱼塘中为鲤鱼、草鱼种培养出数量充足而又适口的枝角类,为培育出符合要求的大规格鱼种,主要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适时清塘
在鲤鱼、草鱼种分塘之前,按常规将鱼塘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通过清塘,对轮虫、枝角类的休眠卵给予一个良性刺激,促其萌发有效地增加鱼池中轮虫的生物量,促进枝角类的生长繁殖。
二、施足基肥
枝角类主要摄食细菌、单细胞藻类及有机碎屑等,为了给枝角类提供丰富的食物,在清塘后要一次性施足基肥。施用的基肥以人粪尿、畜禽粪为好,一般每亩施鸡粪250~300千克,施肥后2~3天,池水便由瘦转肥,水色呈茶褐色,枝角类便开始大量繁殖。
三、浅水增温
春季水温还是比较低的,为了提高鱼池的水温,池水不要过深,水深以0.8米左右为宜。这样有利于提高鱼池的水温,促进枝角类的生长繁殖,以后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和水质的不断变化,分次往鱼池加水,每次加水量5~10厘米。
四、引种繁殖枝角类
在鱼池施肥后要及时把枝角类接种到鱼池,引种量以每升水中不少于1~5个为宜。
通过以上措施,接种枝角类的池塘3~4天后就能大量繁殖,当每升水中含200~300个枝角类时,就能满足鱼种的摄食需要,这时即可将鲤鱼或草鱼种及时下塘,下塘前应采用3%的食盐水对鱼体进行消毒,放养量应视饲养技术水平的高低,水环境情况和饲料供应情况而定,一般每亩放养鲤鱼种1.2~1.5万尾,或草鱼种0.7~1万尾。半个月后,枝角类的数量便开始下降,此时便可投喂颗粒饲料,并加强水质管理,即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充分利用鱼池中的浮游生物,提高鱼种产量,当主体放养鱼类(鲤鱼或草鱼)体长达到7~8厘米,可适当搭配体长25厘米左右的鲢、鳙鱼种,一般每亩搭配0.4~0.5万尾。
编辑:庞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