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池塘主养
池塘主养黄颡鱼,每亩水面可投放2.5~3厘米鱼苗5000~10000尾,另外可套养100~250克维鱼种250尾/亩及鳙鱼种100尾/亩用于净化水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具体养殖方法如下:
1. 清塘消毒
方法一:鱼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50~75公斤,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方法二:鱼种放养前10天,每亩用10公斤漂白粉全池均匀泼洒。晴天时约2~3天后药性即可消失;方法三:使用各鱼药厂生产的清塘剂进行清塘、消毒,方法与剂量参照说明书。清塘2天后施基肥,基肥可采用发酵后的有机粪肥(畜禽粪与生石灰、磷肥混合堆沤发酵而成),用以培肥水质,用量为每亩150公斤,老池塘可适当减量。清塘消毒3天后待药物毒性消失或降至安全浓度后,每亩可投放5~7.5公斤光合细菌溶液(也可用EM生物制剂,用量参见产品说明书),用有益菌控制有害菌的繁殖,同时调节水质,以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可有效地防止鱼病发生。清塘消毒后的池塘,应经过试水确认安全才可放苗。试水方法如下:在准备放苗的鱼塘内挂一小网箱(也可用水桶,内放鱼塘水),箱(桶)内放5~10尾健康鱼苗,24小时后试水鱼苗正常,即为安全。
2. 鱼种放养
放养前将鱼种用3%~50.6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进行鱼体消毒。鱼苗的装运与下塘,水温温差不能过大。若温差超过3℃,则要经过严格的适温缓苗处理,即通过缓慢加水或将装有鱼苗的容器浮于装运(或下塘)的水体中,待二者的水温接近(温差不超过2℃)后方可进行操作。放养黄颡鱼10~15天后,每亩可搭配大规格花白鲢鱼种,禁放鲤鲫等抢食能力强的鱼类。
3.饲养管理
池塘主养黄颡鱼,饵料系数大致为:干料1.5~1.6;鲜料3~4。要求饲料蛋白质含量为35%~38%,日投喂量占鱼体总重的1%~6%。
(1)饲料。黄颡鱼既可利用当地饲料资源,也可利用人工配合颗粒料。当地常见原料如野杂鱼、福寿螺、田螺、河蚌、猪血、畜禽加工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可用绞肉机绞碎或切碎后加米糠混匀投喂;鸡粪、禽粪及人粪等经消毒后投喂;也可投喂豆饼、花生饼、麸皮、豆渣等植物性饲料。人工饲料可选用黄颡鱼、斑点叉尾鱼、罗非鱼等鱼类的人工配合颗粒沉性饲料直接投喂,也可参照以下配方自己配制加工:
配方1:鱼粉10%、豆饼25%、菜籽饼30%、麸皮20%、大麦10%、玉米5%,另加骨粉1%、食盐0.5%;
配方2:鱼粉15%、豆饼35%、麸皮30%、玉米5%、槐树叶5%、大麦8.5%、生长素1%、食盐0.5%;
配方3:鱼粉15%、花生麸35%、豆饼25%、面粉22%、α淀粉2%、生长素1%。
(2)投喂方法。每个池塘设置若干食台,食台距塘边2米,鱼苗投放后开始驯食时,将鱼肉浆和粉状人工配合饲料加水揉成小团状,均匀投放于距岸边1 .5一2米的塘边,两三天后,以食台为中心缩小投饵范围,一周后饵料全部投于各食台中。投喂人工颗粒饲料时,饲料开始以鱼肉浆为主,人工配合饲料为辅,一周后可转为全人工配合饲料。饲料中定期添加土霉素、大蒜素等抗菌类药物防治鱼病。日投饵2次,每日上午8点喂日总量的1/3,余量于下午4~6时投喂。为了解鱼种食量,并根据吃食情况判断鱼种健康状况,应定期检查食台剩饵情况,在投饵3~5小时后,如鱼种仍聚集在食台周围不愿散去,则需加大投饵量,如剩饵过多则投饵量酌减,以略有剩饵为宜。如果按正常量投喂而剩饵过多,则要考虑鱼种是否患病,需镜检诊断。刚放苗后每天检查一次,10天后3天一次,两个月后5天一次,如有异常情况则增加检查次数。食台应定期清除残饵,清洗消毒。
(3)日常管理。注意调节好水质,一般4~6月每15~25天,7~9月每7~10天注水1次,每次力国负水10~15厘米,保持水质肥、活、嫩、爽,透明度25~35厘米。每1~3亩水面配备一台0.75~1.5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7~8月份每天凌晨3~7时开机增氧3~5小时。在主要生长季节每20天施用生石灰10~15克/立方米,使pH值保持7.0~7.6。坚持每天记录生产日志,内容包括:饲料品种、质量、数量;进食情况、气温、水温、晴雨、溶氧、pH值、透明度、放养情况、用药清况、死亡情况及收获情况等。
2.5~3厘米的苗种经养殖达到上市规格后即可起捕上市。成鱼起捕用15~30目渔网拉网捕捞(网眼过大易卡伤硬棘),第一网可捕到60%~80%,泥底塘第二网很难捕到;一周后再拉网,又可捕到余者的50%~70%,其余需干塘捕捉或用地笼、迷魂阵等捕捉。
编辑:庞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