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隶属鮠科,黄颡鱼属,是江河湖泊中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因其肉质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但江河捕捞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已经开展了黄颡鱼的人工养殖。为商品鱼养殖提供优质苗种成为推动黄颡鱼养殖的重要措施。本文研究了黄颡鱼早期发育阶段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特征、食物组成及其选食性,旨在为黄颡鱼的苗种培育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我国鱼类早期生活史研究积累基础资料。结果如下:
1.黄颡鱼口器的大小、消化道的形状和肠道的长度均随鱼体的发育而变化。鱼口宽和口高对所摄取的食饵对象的个体大小有明显的限制性。 2.3d龄时,颌弓、除基舌软骨外的舌弓各骨片、1~5对鳃弓和膜质鳃盖出现,奠定了开口摄食的形态学基础。13d龄咽颅部分骨片开始骨化,36d龄,所有骨片均已骨化。
3.随鱼体发育,消化道各部位粘膜层厚度与肌层厚度不断增加。而食道皱褶数比较稳定,皱褶高低不一。胃皱褶数和皱褶高变化无明显规律,肠皱褶数和皱褶高呈上升趋势。胃上皮细胞顶端无微绒毛。肠上皮细胞顶端微绒毛的厚度缓慢增加。杯状细胞数增加较快,尤以胃和肠显著。
4.黄颡鱼混合营养期的长短与温度有关。平均水温24℃~26℃时,约4d(3d-6d龄);平均水温27℃~28℃时,仅2d(3d-4d龄)。仔鱼3d龄开口,主要以轮虫为开口饵料,在食物中枝角类占绝对优势时,以小型枝角类为其开口饵料。所摄食的饵料生物随着发育的进展而变化:摄食初期主要为轮虫,仔鱼后期主要为枝角类、桡足类,稚鱼期开始摄食水蚯蚓,幼鱼期则主要以水蚯蚓为食。这种变化主要由鱼类摄食和消化器官的发育完善,对饵料生物的喜好及饵料生物的易得性决定。
5.黄颡鱼仔稚鱼摄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胃平均饱满指数在仔鱼前期、仔鱼后期和稚鱼期分别于21:00、3:00、6:00达最高峰,均于15:00达最低值。不同发育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仔鱼前期69.96%,仔鱼后期28.84%,稚鱼期10.00%。
6.饥饿影响黄颡鱼的形态、行为、体色及消化道组织结构的变化,尤以对前肠组织的影响最明显。在饥饿状态下及个体差异太大的情况下,会出现同类相残现象。
编辑:庞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