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第五节 野生黄鳝苗种采集及驯养技术
一、黄鳝苗种采集技术
(一) 黄鳝苗种来源
目前,国内黄鳝养殖品种有两类,一类是泰国、越南的热带黄鳝,这类黄鳝繁殖力强、杂食性、生长速度快,从养殖角度来说是一种极佳的品种。但市场销售业绩不佳,其原因在于其肉质粗糙、品味不佳,因而市价很低,仅只有同期同规格本地黄鳝售价的一半不到,而且销售渠道狭窄,批量销售不畅。同时热带黄鳝引入国内养殖最致命的因素是不能自然越冬。另一类即是中国本土温带黄鳝,该品系主要分布于珠江流域以北,黄河流域以南,其中长江流域分布最多,自然栖息环境主要在田间、水沟和池塘等浅水带。进行人工养殖的苗种,一方面可以直接从自然环境收集小规格野生鳝苗,另一方面也可以从黄鳝繁殖场购进该品系的繁殖鳝苗。从养殖效果看,人工繁殖苗种成活率及增重倍数高,并且可以直接摄食黄鳝专用全价饲料,缺点是价格较高。野生鳝苗优点是价格便宜,但成活率及增重倍数受随机因素影响较大,加之有些地区野生苗种已逐渐匮乏。因此,养殖户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目前,绝大部分地区的黄鳝养殖户都选择野生鳝苗作为养殖的苗种来源,但野生黄鳝的捕捞操作是以直接进入市场销售作为要求的,整个过程对鳝苗的影响是较为严重的,但一般养殖户对此问题都认识不足。因此,规范野生苗种的使用程序是极为必要的,但另一方面,即使是规范的操作程序,其中的某些环节在很多时候是无法控制的。所以,使用野生鳝苗必须慎重。
(二) 传统野生黄鳝苗种采集的误区
如何衡量野生黄鳝苗种的优良,也即如何提高野生黄鳝苗放养的成活率,是限制目前黄鳝养殖的关键因素之一。普遍的鳝鱼选择标准是:鳝苗体表色泽正常、无损伤、活动力正常,更有甚者认为只要是活动正常的即可。这一非理性的经验标准是从其它普遍水产养殖标准中得来的,但却使黄鳝养殖户们吃尽了苦头。因为这一标准极不适合鳝苗这一具有特殊习性的水生动物,加之人们对黄鳝生命力强的盲目认识,派生出的采集办法也是不恰当的。野生鳝苗是否优良,直观是无能为力的,重要的是对采集过程的把握。苗种采集过程处理恰当与否,直接维系苗种入池的成活率,同时也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之一。很多黄鳝养殖户及场家由于对野生黄鳝在捕捞、贮存、运输、药物处理及下池等一系列复杂过程认识肤浅,直观片面地认为黄鳝生命力强,制定出错误的采集办法,从而造成养殖一开始就失败了,这种情况的存在是极为普遍的。本技术针对黄鳝特殊的生命活动和生理现象,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地野生苗种采集技术措施。严格按照本技术要求进行操作,可确保苗种入池成活率达90%以上。
(三) 黄鳝苗种采集前的准备工作
1、运输工具
车辆:微型车、三轮车或手扶、四轮拖拉机均可
容器:采用可容水200斤的铁箱或内衬塑料膜的篾筐
2、容器内容物:
两指以上聚氯乙烯网片
井水、清洁的河道水(井水应提前10小时置入容器)
3、药物
“双益”系列药品若干
4、称量工具、密眼网袋、编织带制篓筐。
(四) 黄鳝苗种采集办法
1、捕捞方式:笼捕最佳、电捕可适量选用。
2、订户收购,要求捕捞户每天捕捉的黄鳝按1份黄鳝4份水的比例贮存,起笼到贮存时间尽量控制在1小时内。
3、养殖户必须在每天上午将当天捕捉的黄鳝收购回来,途中时间不得超过4小时。
4、收购时,容器盛水至三分之二处,内置0.5公斤聚氯乙烯网片,同时加入“双益”2号和“双益”3号药物。
5、鳝苗运回,立即彻底换水,所换水的比例达1:4以上,同时加入“双益”1号药物浸洗漂养1小时。
6、浸洗过程,剔除受伤和体质衰弱的鳝苗。
7、1小时后,对黄鳝进行分选,规格分25g以下和25g—50g两类,然后放入鳝池。
8、整个操作过程,水的更换应避免温差过大(±2℃以下)。
二、野生黄鳝苗种驯养技术
(一) 驯养的意义
依据黄鳝天然食性,国内养殖户大多普遍采用投喂鲜活饵料进行人工养殖,这些鲜活饵料包括蚯蚓、小杂鱼、河蚌、螺类或灯火诱虫。其优点是黄鳝能很快形成摄食习惯。但缺点也是明显的,表现为增重倍数低、饵料难以保存、数量无法长期稳定供应,尤其是大规模养殖时,这一局限性更加难以克服。
能否使用人工配合饵料饲养黄鳝是实施黄鳝规模养殖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有一些养殖户自己配制一些人工饵料进行饲喂,但由于对黄鳝的食性转变过程、人工饵料配制的营养全面性及制作方法等认识不足,黄鳝摄食率和增重情况均不理想。
公安县金猫口黄鳝养殖新技术示范基地在对黄鳝消化机能反复研究的基础上,成功地解决了黄鳝人工饵料的营养全面性和可食性问题。经大规模试验表明,该种专用饵料,黄鳝摄食率高、增重快、饵料系数低。
(二) 驯养前的准备工作
河蚌若干:收购鲜活河蚌,置于池塘暂养贮存。
黄鳝专用人工饲料
冷柜:河蚌肉使用前,先进行冷冻处理。
绞肉机(大号),配二个模孔(3—4mm、6—7mm)
1. 5千瓦单相电机一台
机架:安装绞肉机和电机
(三) 驯养方法:
本技术是以建立黄鳝饥饿感和制作合适的饲料形状来达到提高黄鳝驯养的成功率。驯养饵料选用新鲜蚌肉,经冷冻处理后,用6—7mm模孔绞肉机加工成肉糜,蚌肉不能被黄鳝有效消化,但却是黄鳝喜食的饵料之一。每天下午5—7点投喂,每天一次,投喂量控制在鳝苗总重1%的范围之内。这一数量远在黄鳝饱食量5—6%以下,因而黄鳝始终处于饥饿状态,为建立群体集中摄食条件反射创造了良好机会。投喂时先将河蚌肉糜加清水混合,然后均匀泼洒。三天后,观察到黄鳝摄食旺盛,即改为定点投喂,一般每池设4—6个点,断续投喂二天,投喂量仍为1%,此时黄鳝基本能在3分钟内吃完。第六天即改为人工配合饵料。
这种人工配合饵料的迅速转换绝不是针对投入任何人工饵料都行之有效,这种专用人工配合饵料必须具有特殊的饲料加工形状和成份组成。首先选用我基地精心配制的黄鳝饲料50kg加入8%新鲜河蚌肉浆(3—4mm绞肉机加工而成)和适量“双益”5号,以上述比例混合,用手工或用拌和机充分搅拌,然后用3—4mm模孔绞肉机压制成直径3—4mm左右、长度为3-4cm的软条形饲料,略为风干,即可投喂。投喂时直接撒入定点投喂区域内。投喂量为2%左右,每天下午5—7点投喂一次,特别注意投喂量应以15分钟吃完为度,以提高饲料效率和降低载体的负荷。此种组合的人工配合饵料,投喂效果极为理想,黄鳝生长速度快。
第六节 工厂化黄鳝人工养殖日常管理技术
一、养殖环境的变化因素
日常管理的目标是维持和稳定优良的养殖生态环境,确保黄鳝的正常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在人工高密度养殖情况下,养殖环境主要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代谢物与食物残渣对载体的污染
1、氨:在载体中氨以NH3·H2O和NH4+两种形式存在,二者合称为总氨。NH4+一般不表现毒性,但总氨一旦超过10ppm浓度,则会迅速产生毒害。主要表现为损伤黄鳝表皮粘液层、呼吸器官以及降低血液载氧力。黄鳝分泌的粘液,是载体氨蓄积的主要来源,粘液本身就含有一定量的氨,而主要成分的尿素、尿酸分解则直接形成氨。黄鳝的排泄物是氨的另一来源。同时排泄物中的粪便和食物残渣分解也将产生大量的氨。在封闭水体内,一旦强度投喂,则氨的蓄积并达到危险浓度的速度是极快的,如果不及时针对处理,则会在数天内将全池黄鳝毙命。
2、二氧化碳:高密度养殖情况下,黄鳝的呼吸作用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代谢物的分解作用也加剧了二氧化碳累积,由于载体水量极少,加之植物的覆盖作用,水体中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甚微。二氧化碳迅速累积导致载体PH值大幅度下降,诱发黄鳝体液渗透压及PH值失衡,进而降低了血液PH值形成酸中毒,造成血液载氧能力下降,引发“缺氧症”,同时,由于CO2的麻醉作用,当载体的CO2排出受阻,酸中毒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由于载体PH值的下降,将发生硫化氢的毒性反应。
3、硫化氢:自然水体中含有大量硫酸盐,高密度养殖情况下,载体极易缺氧,一旦缺氧,硫酸盐还原菌就将硫酸盐还原为硫化氢,加之载体酸性转化,更加剧了硫化氢的生成和毒性作用,毒性试验得知,载体硫化氢浓度达到1ppm,黄鳝即会中毒。
4、排泄物、食物残渣中的氨基酸腐败产生酸类、吲哚、胺类等有害物质。
以上四类物质在高密度养殖情况下,极易在载体蓄积,并进而改变水体的理化特性,对养殖对象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日常管理的措施必须能有效缓解和抑制这一情况的发生。
(二)载体的温度变化
黄鳝的生存温度在0℃—35℃以内,适宜温度在25—28℃以内。由于养殖池水溶存量少,高温和严寒极易造成载体温度的剧烈变化,甚至超过黄鳝的生存温度,因此在日常管理中必须注意夏季遮阴降温和冬季保温。
(三)意外情况的发生
黄鳝人工养殖周期较长,偶然因素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常见的偶然因素有:鼠、蛇的侵害;由于排水系统堵塞,在进水时或在暴雨季节溢池。日常管理过程中要经常针对这些情况加以检查。
二、日常管理的项目
日常管理的项目包括:
1、水质管理:当载体自身净化能力不能有效抑制养殖水体的恶化时,通过人为措施稳定养殖水体的正常状态。
2、排污:采取人为措施切断和消除载体的污染源。
3、巡池:定期巡视和检查,杜绝偶然情况的发生。
4、高温管理:采取有效的降温措施,使载体温度稳定在适宜的范围内,保障黄鳝的正常摄食和快速生长。
5、越冬管理:采取有效的保温措施,使黄鳝安全越冬。
三、日常管理的操作
(一)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主要通过微流水和彻底换水两种方式结合来实现。
微流水的流量应控制在每小时0.01—0.1m3,早春及晚秋保持下限,高温季节取上限。当水源方便或建有蓄水池时,可24小时持续进行。在水源不便或无蓄水池时,可在投喂前后4小时集中进行,流量可适当增加到每小时0.4m3。
彻底换水的操作对黄鳝养殖是极为重要的环节。一般每3—5天彻底换水一次,高温季节取下限,其它季节取上限。如果没有微流水配套,应2—3天彻底换水一次。彻底换水的时间宜在上午进行。
(二)排污
排污作为水质管理的必要环节,可以彻底减少水质恶化的污染源,同时也降低了载体的有机负荷。
在彻底换水的操作中,当水彻底排干后,用扫帚将集中于中间空置区的排泄物、食物残渣等扫至水口排掉,同时将繁殖过密的水葫芦清除一部分,清除水葫芦时注意根系中常带有黄鳝潜伏。由于水葫芦下的污物难以排除,加之水葫芦覆盖,常导致这一区域的水质败坏,因此,在每次排水结束后,应施入一定量的“双益”2号药物。
(三)巡池
巡池的内容有:
1、防止老鼠及蛇类侵入。
2、及时清理死亡和体质衰竭的鳝苗。
3、保持进排水系统的畅通。
4、雨季尤其是暴雨季节严防溢池事故发生。
(四)高温管理
1、加强水质管理及排污的力度。
2、提高水葫芦的覆盖密度,以降低载体的温度。确保载体水温不超过32℃—33℃,必要时加强进水以降低水温。
(五)越冬管理
1、逐渐降低水质管理及排污的频率,停食后,可停止排污。
2、在冬季来临之前,维持水葫芦的覆盖密度,必要时增加一些草类覆盖,以达到保温的目的。
第七节 工厂化黄鳝养殖病害防治技术
一、鳝病产生的机理
黄鳝在野生环境自然栖息时,发病率极低,但在人工养殖情况下,却经常发生各种疾病。虽然直接致病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已逐渐被探明,但这些生物或非生物因素不仅出现于养殖环境中,同时也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且在自然环境中这些因素导致黄鳝发病的几率很低,而在人工养殖环境中,却出现了非常高的致病频率。很明显,无论是生物因素还是非生物因素能够使黄鳝致病有其深层条件,这种深层条件与黄鳝机体生理平衡直接相关,当黄鳝生理失衡、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时,上述因素即变成致病因素。而影响黄鳝生理平衡的深层条件则是环境的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从捕捉、贮存、运输到高密度养殖整个过程,黄鳝生存环境的变化是相当大的,这其中经常出现载体缺氧;二氧化碳、氨、硫化氢浓度上升;有机物及排泄物有毒分解产生积聚;载体温度过高和挤压等恶劣因素。当过程措施不能有效缓解或避免上述物理或化学因子出现,则必然会损害黄鳝机体及内在环境,削弱黄鳝的体质,从而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转变成致病因素创造了条件。
二、损伤性疾病
由于环境非生物因素造成黄鳝生理及机体的破坏而引起的疾病。
该种疾病又可分为以下几种:①痉挛症②发烧症③缺氧症④窒息⑤机械损伤⑦萎瘪病。
1、痉挛病
症状:该病是黄鳝人工养殖威胁最大,也是造成损失最大的病害。主要表现为头部极度痉挛,身体弯曲成卷曲状,易受惊,且受惊后窜跳严重,常有不自觉的撕咬。身体表面及内脏器官无炎症。此病主要出现于鳝苗入池一周至10天后,常有批量发病,12—13天后开始死亡,直到发病黄鳝死尽为止,一个月后死亡结束。此病在养殖过程中也常有出现。
原因:由于苗种在采集、运输、贮存以及养殖过程中的方法不当,造成环境载体内积累高浓度化学因子,并侵害黄鳝神经系统所致。
防治方法: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①使用野生鳝苗应严格按照苗种采集技术采集苗种。②严格实施日常管理措施。
2、发烧病
症状:腹部泛红,抓握挣扎力度极大,漂养或入池后,黄鳝不入穴,且头部伸出水面。数天后陆续死亡。
原因:主要发生于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同时在养殖中也时有发生。由于黄鳝聚积密度过大,造成黄鳝粘液大量分泌,而水载体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水体变稠变粘,伴随着缺氧的发生,粘液迅速发酵,水体温度上升至40℃以上,黄鳝体温也随之升高并破坏黄鳝体内生理平衡所致。
防治办法:该病主要以预防为主。①严格履行苗种贮存、运输措施。②养殖过程要按时换水。
3、缺氧症
症状:漂养或入池后,黄鳝不入穴,并长时间抬头于水面,轻微惊动无反应,体质衰竭,数天后死亡。
原因:贮存、运输或养殖过程中,由于水体没有及时更换,水体中NH3、H2S积聚过多,伴随水体缺氧,NH3、H2S逐渐渗入黄鳝体内,进入血液循环,使血液载氧力下降所致。
防治办法:立即改善载体环境,部分轻微可获救。在贮存、运输或养殖过程中完全按照技术要求处理,可杜绝此病的发生。
4、窒息
症状:呼吸严重衰竭,体质衰弱,瘫软。漂养时头部伸出水面,侧卧或仰卧,一天后死亡。
原因:主要发生于捕捉过程中,由于捕捞工具——鳝笼完全淹没水中,造成黄鳝无法呼吸空气所致。
防治办法:该病是无法治疗的,处理办法是在苗种采集和放养时予以剔除。
5、机械损伤
症状:吻部和表皮破损,尾部断裂。
原因:由于硬件穿刺或相互撕咬所致。
处理方法:①严重的予以剔除。②轻微的且体质较好,使用“双益”3号药物浸洗,并在入池后继续使用“双益”3号。
6、萎瘪病
病状:黄鳝机体严重消瘦,头大尾小,体质虚弱。原因:①寄生虫严重感染。②饲料严重缺乏,放养密度过大。③大小混养严重。
防治办法:①因寄生虫感染,可参照寄生性和侵袭性疾病中处理。②由于饲料严重缺乏,可强化投喂。③放养前应分级饲养。
三、寄生性疾病
症状:解剖黄鳝,肠道内有白色虫体,长度在1cm左右,肠系膜及腹腔有肉质包囊,内有线状虫体,严重感染,体质消瘦,摄食不良。
原因:黄鳝的寄生虫感染主要有棘头虫和毛细线虫,其中毛细线虫在黄鳝体内形成孢囊,对黄鳝危害不大。棘头虫寄生于黄鳝肠道,数量极多,常引起肠梗塞,肠穿孔,并严重影响黄鳝的消化机能和生长发育。野生黄鳝的棘头虫感染率在95%以上,但感染强度较轻。人工养殖中,常发生严重感染。
治疗办法:在苗种入池前,使用20ppm“双益”1号药液浸洗一小时可一次性杀灭。
四、侵袭性疾病
症状:黄鳝体表寄生蚂蟥状虫体,体长2cm左右,少量寄生呈灰绿色,大量寄生时呈深红色并成团成簇。主要感染体形较大黄鳝。严重感染时,体质消瘦,停止摄食。
原因:主要是蛭病,病原为中华颈蛭。常寄生于黄鳝体表,自然状态下感染率不高,在人工养殖中如有病原带入,则重复感染率很高,严重的造成黄鳝体表大面积寄生,对黄鳝的生长和摄食具有较大影响。
治疗方法:
1、在鳝苗入池前,如发现体表有中华颈蛭感染,可采用1ppmCUSO4和FeSO4合剂(5∶3)溶液,按1份黄鳝、5份药液浸洗1-2小时,能有效杀灭虫体。
2、在苗种驯养阶段,采用河蚌肉驯养,河蚌肉寄生有较多的中华颈蛭,常引起严重的黄鳝蛭病。应在使用前,对河蚌肉进行冷冻处理。
五、细菌及病毒性疾病
症状:黄鳝体表呈弥漫状或点状充血;表皮圆印状破损溃烂;背部或腹部肿大充血、发炎;尾柄角质化变白或炎症;头部破损、充血、发炎、口腔出血等。
原因:苗种在采集、运输、贮养及养殖过程中管理方法不当,导致黄鳝体质下降和生理失衡,降低了黄鳝对病菌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从而引起病毒及细菌性疾病的发生。
治疗方法:
1、保持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是杜绝这类疾病发生的根本途径,同时,当疾病发生后,充分改善恶化的养殖环境,具有极佳的治疗效果。
2、每10天施用一次“双益”3号和“双益”2号药物,皖龙3号每次连续3天,即可达到积极预防效果。
采集:庞迪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