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 近日,由州水产技术推广站组织,景洪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景洪市嘎洒镇农技推广中心协作,共同承担的《西双版纳州珍稀经济鱼类叉尾鲇驯养繁殖及推广》项目通过州级专家组验收。
叉尾鲇,学名:Wallago attu ( bloch et schneider ),傣家人俗称“鲅豪”,在我国仅分布在澜沧江下游,其个体较大,肉质香甜,经济价值高,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零售价在40—50元/公斤左右。长期以来,由于只能依靠江河捕捞,不能满足市场需求。2000年开始,我州水产技术部门先后从澜沧江捕捞、向渔民收购了原种后备亲鱼500尾,经过多年的人工驯养繁殖试验、摸索,于2003年5月26日繁殖出第一批叉尾鲇鱼苗,现已成功地完成了叉尾鲇的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具备了年产100万尾的生产能力。
去年7月至今年6月,承担项目技术单位在景洪市实施108亩池塘混养示范,共放叉尾鲇苗2160尾。经过10个月的养殖,叉尾鲇个体平均体长从15.4厘米长至57厘米,平均体重从55.1克增重至2420克;总产量为3920.4公斤。每亩池塘混养叉尾鲇20尾,产商品叉尾鲇36.3公斤,亩均增收848.89元。
通过该项目实施,108亩池塘混养试验获得成功,不但为保护澜沧江鱼类资源,实施人工放流提供苗种,同时还为这一经济价值较高鱼类开发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通过10个月养殖,108亩混养试验池塘与未投放叉尾鲇养殖同类池塘相比较,每亩增收848.89元,新增利润9.17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1.61,将成为我州渔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