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银鱼的移植与捕捞技术 一、概 述 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内外市场对名特优水产品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因此, 大力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增养殖,已成为我国水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银鱼是栖居于大中水面畅水区的野生小型经济鱼类, 以肉嫩味美、营养价值高而著称,是我国名特优水产品之一, 多年来一直享誉国内外市场。我国内陆水域面积广大,其中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体面积约1.4亿亩,且大多水质优良,饵料资源十分丰富。但我国渔业大部分仍处于低产低效益状态,水体生产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渔业增产增效潜力很大。利用其优越水质条件和天然饵料资源的优势,增殖银鱼资源,发展银鱼渔业,已越来越受到水产界的重视。 多年的实践证明,银鱼移植驯化是一项投入少、见效快、 效益高、方便易行的资源增殖技术。经一次性移植投入,收到渔业效果后,只要有计划地合理利用资源,不需每年鱼种、饵料、设施等的投入,就可持续受益。银鱼产品因味鲜、营养价值高,多年来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国际市场由原来的日本、香港等地区逐步扩大至亚洲其他各地以及欧洲、美洲和澳大利亚;国内,银鱼不仅是各大宾馆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名菜,更已作为高营养、低脂肪的佳肴被摆上了普通百姓节假日的餐桌,市场在迅速扩大。目前,产品供不应求,价格逐年提高。 实践和试验证明,银鱼具有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我国广大内陆水域从南到北,由平原到山区、高原,凡适宜的水体,银鱼都可生长、繁衍并形成种群生产力,因此,银鱼移植增殖在我国有广阔的前景。充分利用内陆水域的优越条件,有组织、有计划、有指导地合理推广移植增殖银鱼,经几年不懈努力,不仅会扩大银鱼的分布区,增加银鱼产品产量,大大提高内陆水域生产能力,还能使其渔业进一步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跨上一个新的台阶,必然会对湖(库)区群众的脱贫致富和城乡人民的菜篮子工程起到积极作用。正如受益后的渔民所说:“引进一条鱼,救活一潭水,致富一方百姓。”笔者10余年来对太湖银鱼的生物学、生态学、种群数量变动及其资源增殖保护技术等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其移植驯化技术和理论进行了试验和探讨。现将我们取得的结果、技术和经验,结合有关资料加以介绍,希望能对我国银鱼资源的增殖和银鱼渔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银鱼的分类及其形态特征 (一)银鱼的分类 银鱼属硬骨鱼纲鲑形目胡瓜鱼亚目银鱼科。本科共有2个亚科(新银鱼亚科和银鱼亚科)8属20种。据调查我国有6属15种,即大银鱼、太湖新银鱼、短吻新银鱼、寡齿新银鱼、陈氏新银鱼、安氏新银鱼、乔氏新银鱼、银色新银鱼、近太湖新银鱼、小齿日本银鱼、前额间银鱼、短吻间银鱼、白肌银鱼、有明银鱼、居氏银鱼,其中新银鱼属鱼种较多,共8种,详见表1。目前畅销于国内外市场的主要是太湖新银鱼、大银鱼和寡齿新银鱼3种。 表1 银鱼属种的检索表 ───────────────────────────────────────── 1(10)尾鳍中部具有2个黑点 2(3)腹鳍长等于头长,背鳍具有黑色彩素(广东珠江,韩江沿海,天津沿海及朝鲜……银色新银鱼 N.argentia(Lin) 3(2)腹鳍长明显短于头长,背鳍无黑色素 4(5)背鳍16—18;椎骨62—64;体侧具有较多黑色素点;卵具有致密卵膜丝……安氏新银鱼 N.anderssoni(Rendahl) 5(4)背鳍1l—14;椎骨48—59;体铡无黑色素点;卵膜丝稀疏可数 6(9)雄鱼胸鳍第1,2鳍条末端不延长;脂鳍基大于游离部分长;椎骨48—53;卵膜丝11-14根 7(8)繁殖群体体长53—61毫米;尾鳍上、下叶黑色;卵膜丝微弯……………乔氏新银鱼N.jordani Wakiya Takahasi 8(7)繁殖群体体长33-49毫米;尾鳍上、下叶无色;卵膜丝强烈弯曲……………寡齿新银鱼 N.oligodontis Chen 9(6)雄鱼胸鳍第1、2鳍条末端延长;脂鳍基小于游离部分长;椎骨57-59;卵膜丝23—30根 …………………………………………………陈氏新银鱼angkaheii(Wu) 10(l)尾鳍中部无二黑点 11(12)腹鳍具黑色素,长度等于头长,尾鳍无色(中国广西沿海,越南北部沿海) …………短吻银鱼N.brevirostris(Pellegrin) 12(11)腹鳍无黑色素,长度明显短于头长;尾鳍上、下叶黑色 13(14)鳃盖骨后缘光滑;鳃膜条窄,基部间距大于最宽鳃膜条;卵膜丝呈不等长辐射状短线………………………………………………………………太湖新银鱼N.taihuensis Chen 14(13)鳃盖骨后缘缺刻明显;鳃膜条宽,基部间距小于最宽鳃膜条;卵膜丝分 枝状………………………………………………………近太湖新银鱼N.pseudotaihuensis ───────────────────────────────────────── 注:该表是检索、鉴定新银鱼属中鱼种的,是鱼类分类常规的检索方法。使用方法为:按1的要求观察银鱼,若与1要求特征吻合,可依序查到2,3…直到落实某鱼种为止;若银鱼特征与1要求特征不吻合,要依据1后面( )中的提示进行查索,一直落实到鱼种为止。 例:按1要求观察银鱼,若尾鳍中部不具2黑点,则索查10,按10要求特征继续索查11,若与11特征吻合,就是短吻新银鱼;若不吻合,继续索查14,与14吻合则是近太湖新银鱼。 (二)银鱼科的特征 银鱼科鱼类,体小、细长,身体前部呈圆筒状,全身无鳞或具排列稀疏的薄鳞,有脂鳍,尾鳍呈叉状,具额齿或舌齿,活体除眼球黑色、身体具有少数黑色小斑点外,通体透明;栖息于淡水、半咸水或海水中,有洄游、陆封两种类型。 (三)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的特征 大银鱼 Protosalanx hualocranins(Abbott) 大银鱼属新银鱼亚科大银鱼属,本属仅此一种。大银鱼头部扁平,呈三角形,吻端尖细,下颌比上颌长;上颌骨有一列细齿,舌面及下颌骨各有两列细齿。脂鳍位于臀鳍终点的上方;臀鳍位于背鳍末端的下方,鳍条29—32根;背鳍条15一17根;胸鳍条23—26根。活的大银鱼通体透明,身体腹部两侧各有一行黑色小斑点;死后身体变白。鳔长形,只有一室,有鳔管与食道相通。成体雌雄有明显的区别,雄鱼体长为体高的5.8—6.8倍,为头长的4.1—4.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1—2.4倍;雌鱼体长为体高的6.1—6.8倍,为头长的3.8—4。2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9—2.2倍。雄鱼有副性征,胸鳍前部鳍条较长,并向后延伸,呈尖角状;臀鳍较大,且前部鳍条较粗,后部略呈波状,繁殖期臀鳍基部上方,每侧各有臀鳞:20一29枚;心脏区呈红色。雌鱼无上述性状。太湖产大银鱼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厘米左右。 太湖新银鱼 Neosalanx taihuensis Chen 太湖新银鱼属于新银鱼亚科新银鱼属。身体细长,腹鳍以前呈圆筒形,以后呈侧扁。头部扁平,吻部较短钝,且上颌较下颌短,上下颌骨各有一列细齿,舌面无齿。背鳍条12—14根,臀鳍条20—24根,胸鳍条25—26根,腹鳍条7根。活体通体透明,死后变白色。腹部两侧各有一行黑色小斑点,腹鳍无黑色素,尾鳍上下叶黑色。脂鳍较小,与臀鳍基后部相对,脂鳍基长大于游离部分。成体的臀鳍,雌雄鱼有明显的区别,雄性较大,呈扇形,前部鳍条较粗,繁殖期有臀鳞14—22枚,雌性较小呈长形。太湖产太湖新银鱼最大个体全长8厘米左右,具有单室鳔,并有鳔管通于食道,鳔管相对较长,为鳔长的0.72倍。 三、银鱼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一)银鱼的繁殖 繁殖是鱼类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繁殖能够繁衍后代并扩大其种群数量。银鱼生命周期为1年,孵出的仔鱼经近1年的生长、发育,性腺成熟后进行生殖活动,产生新的后代,繁殖后的亲鱼不久就死亡。 1.大银鱼 (l)生殖器官:生殖器官比较简单,但特殊。雌鱼具有两个卵巢,卵巢不像四大家鱼成对地并列在体腔内,而是前后排列,左卵巢位于消化管的左前侧,右卵巢位于消化管的右后侧,两卵巢之间有鳔相隔。成熟的卵粒由卵巢排入体腔,然后由生殖孔产出。雄鱼只有一个很小的精巢,位于消化管后部的右侧。 (2)生殖群体:个体差异较大,雌鱼全长9—27厘米,体重3.5—40克;雄鱼全长9—21厘米,体重4—38克。 (3)性腺发育:性腺发育速度随所栖息的环境不同而有差异。太湖大银鱼性腺发育至10月份仍处于Ⅰ期,11月份为Ⅱ— Ⅲ期,12月份发育至 Ⅳ期。 12月中旬有少数个体开始产卵。成熟的卵粒呈圆形,卵径为0.90—1.07毫米,外有卵膜丝包绕。 (4)繁殖期:繁殖期为12月中旬至翌年3月中旬水温为1—10℃,繁殖盛期是1月上中旬,水温为2—7℃。 (5)生殖能力:大银鱼生殖能力较强,绝对怀卵量最少3190粒,最多43580粒;相对怀卵量最少524粒/克体重,最多1540粒/克体重。 (6)受精与孵化:繁殖期间亲鱼性比变化较大,前期雌雄比为 1:2—4,盛期雌雄比约为1:1,后期雌雄比为2—3:1。 大银鱼属于分批产卵类型,在同一批渔获物中可有发育不同期的个体。同一个体的卵巢中有处于不同时相的卵细胞。 表2 大银鱼胚肪发育过程 水温(℃)历时发育期 5.1 受精 4.41O时54分吸水膨胀;胚盘隆起4.516时11分第一次分裂;2细胞期4.816时35分第二次分裂;4细胞期4.918时13分第三次分裂;8细胞期4.553时24分高囊胚 5.975时47分低囊胚 5.884时02分原肠早期 8.7122时07分原肠晚期 9.1146时l1分胚体形成 9.0164时24分视泡出现期 8.9353时17分胚体抽动;心跳开始 8.2626时13分胚体剧烈抽动;头尾脱离卵黄囊;心跳63次/分8.1636时27分仔鱼破膜孵出 大银鱼胚胎发育中的适盐能力较强。在盐度为0.5‰—12%o的水中,胚胎发育速度、最终孵化率及仔鱼成活状况,都与在淡水中基本一致。 2.太湖新银鱼 由于繁殖季节不同,太湖新银鱼通常分为春宗和秋宗两个生态群。生殖器官与大银鱼大同小异,雌鱼左卵巢位于消化管的前左侧,右卵巢位于消化管的右后侧;雄鱼精巢位于消化管的右后侧。生殖群体个体全长为53一100毫米,体重为0.5—5克,雌雄差别不大。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种群或同一种群的不同世代,或同一世代的春、秋宗不同生态群的个体大小常有较明显的差异。成熟卵呈圆形,卵径0.43—0.73毫米。绝对怀卵量500—2570粒,一般为1500—2000粒,与体长成正比。相对怀卵量为1476—1673粒/克体重(四大家鱼仅100--200粒/克体重)。产卵多在水体沿岸1—2米深的湖(库)湾和水库上游浅水区进行,为分批产卵类型。受精卵为沉性。自然条件下,孵化期随水温的不断提高而缩短,在水温10—23.5℃的情况下,孵化期为3—8天。初孵仔鱼体长2.5—3.5毫米。 太湖的春宗群繁殖期从3月上旬至5月中旬,繁殖盛期为4月上中旬,个别亲体也有提早和延后的现象,此时水温为6—25℃,盛产期水温为11.8一15.4℃。其胚胎发育见表3。秋宗群繁殖期从9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少数亲鱼有提早和延迟现象,此时水温12—26.4℃。集中产卵的盛期不甚明显,一般是10月上中旬,水温20.2—18℃。 表3、太湖新银鱼胚胎发育过程水温(℃)历时发育期 21 受精 210时15分胚盘形成 19.21时10分第一次分裂,2细胞期19.21时55分第二次分裂,4细胞期19.22时20分第三次分裂,8细胞期19.52时44分第四次分裂,16细胞期19.53时16分第五次分裂,32细胞期19.73时40分第六次分裂,64细胞期,为单层小细胞,覆盖于卵表面的 l/6一1/520.0 4时12分小细胞桑椹期 20.15时11分囊胚期 18.824时51分原肠期 19.226时40分神经胚 20.130时46分视泡出现,肌节4对2O.136时51分嗅囊出现,肌节18对20.239时36分肌节22对,胚体下包6/719.5 45时56分心脏原基形成,肌节28对,克氏囊出现18.052时11分 19.160时21分头部脱离卵黄囊,心跳27次/分18.572时44分脑明显,胚体抽动,心跳65次/分17.892时26分心跳88次/分,胚体绕卵黄囊19.0105时36分心跳121次/分,尾部先孵出,接着整体孵出(二)银鱼的生长规律 所谓生长是指体长和体重的增加。鱼类生长和其他任何生物一样,取决于其种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每个种都形成了各自的生长特点,并代代遗传下来。外界生活条件是无法在一朝一夕加以改变的,但在其遗传生长特性范围内,生长的好坏取决于栖息水域的生态因素。影响鱼类生长的生态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饵料、水温和水体溶氧等。生长涉及到增殖对象的选择、水体中种群数量的调整以及确定合理的捕捞规格等重要问题,所以在渔业经营管理中受到特别重视。 银鱼象其他鱼类一样,其生长受种本身属性的制约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千差万别,各具特点,但其生长类型和生长规律,则是基本一致的,属均匀生长类型。幼鱼阶段生长极为迅速,尤其是前4个月龄,各项生长指标参数均较高,先是体长迅速增长,体长增长变缓后,体重快速增长,直到拐点月龄(即银鱼由迅速生长到缓慢生长的月龄交界点)以后,体长、体重增长速度都趋缓慢,此时性腺开始快速发育。 因银鱼寿命只有1年,所以其生长用月龄进行研究、分析。月龄是这样确定的,以盛产期的仔鱼为代表,其孵出之日为0月龄,1个月为1月龄,2个月为2月龄,依次类推。 以太湖产大银鱼和太湖新银鱼的生长为例;介绍如下: 1.大银鱼 各月龄的体长和体重及其增长情况见表4。 表4、大银鱼各月龄体长与体重及其增长量与增长率 ───────────────────────────────────── 日期(月.日)月龄体长范围平均体长(毫米)平均体重(毫米)克)体长增长量(毫米)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量(克)体重增长率(%)4.101 16-27 21 0.04 5.102 25-51 48 0.34 27 125.80 0.30 833.00 6.10 3 63-105 72 1.19 25 51.93 0.85 254.00 7.10 4 75-116 92 2.35 20 27.05 1.16 97.39 8.10 5 87-137 110 4.15 18 19.19 1.80 76.80 9.10 6 96-154 125 5.57 15 13.80 1.42 34.10 10.10 7 103-183 138 7.56 13 10.51 1.99 35.79 11.10 8 109-97 149 8.94 11 7.75 1.38 18.22 由表4可见,大银鱼的体重增长率,1月龄时为最高,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渐降低。体长增长量也是1月龄最高,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渐降低。体重1月龄时增长量很低,随着月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7月龄后又明显下降。 大银鱼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 关系式为:W=aLb 式中:W为体重;L为体长;经计算a=3.981×10-6;b=2.9359(接近3)。故是均匀生长类型。 应用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其方程为: Lt=L∞[l-e-k(t—t0)] Wt=W∞[l-e-k(t—t0)] 3 式中:L∞为体长极限值;W∞为体重极限值;K为Brod生长系数,是决定体长增长量的减少率的常数, K值越大,生长量的减少越馒,从某一固定点开始的生长率越大;t和 to表示月龄,Lt表示 t月龄时的体长, Wt表示 t月龄时的体重。 大银鱼体重生长曲线为一不对称拉长 S型,拐点月龄为7.8月龄,此时的体重为8.81克,此后大银鱼体重生长开始趋慢。大银鱼体长生长曲线则不具拐点,起始曲线迅速上升,随着月龄的增加,曲线的上升逐渐变慢,趋向渐近值(L∞),表明大银鱼体长生长在仔幼鱼阶段极为迅速,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渐变慢的过程。 用生长速度和生长加速度的变化,可进一步说明大银鱼的生长特点。 大银鱼在2.2—7.8月龄时,体重生长速度曲线上升,而体重生长加速度曲线下降,但加速度为正值,说明在2.2—7.8月龄间体重生长速度为递增阶段,递增的速度(即加速度)逐渐下降;7、8月龄后,体重生长速度曲线和加速度曲线均趋下降,且加速度为负值,说明7、8月龄后,体重生长速度为递减阶段,在负值区随月龄增加,曲线有回升的趋势,可认为长到极限时,自然加速度为零。大银鱼体长生长速度随月龄的增加而下降,而体长生长加速度始终为负值,并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表明体长生长加速度始终处于递减阶段,递减的速度(即加速度)逐渐趋快,亦即体长生长速度随着月龄的增加而渐趋缓慢。 2、太湖新银鱼 太湖新银鱼的春群银鱼和秋群银鱼的体长、体重及相应的月龄见表5,表6。 表5 春群银鱼体长、体重及相应的月龄 (1983世代) 日期(月、日)5.56.5 7.5 8.5 9.5 10.5 11.5 12.5 月龄12 3 4 5 6 7 8 体长(毫米)19.535.5 48.3 56.6 63.5 68.9 72.8 75.5 体重(克)0.030.17 0.39 0.66 0.95 1.21 1.40 1.58 表6 秋群银鱼体长、体重及相应的月龄 (1982世代) 日期(月日) 12.51.5 2.5 3.5 4.5 5.5 6.5 7.5 8.5 9.5 月龄12 3 4 5 6 7 8 9 10 体长(毫米)23.431.9 32.9 35.6 41.8 49.8 59.2 65.7 70.3 73.5 体重(克)0.050.12 0.14 0.15 0.22 0.42 0.80 1.28 1.41 1.57 将春、秋群银鱼体长、体重的关系点图分析,可见两群银鱼的体长与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关系式分别为: W春=3.715×10-6L2.998 R=0.998 W秋=2.989×10-6L3.061 R=0.996 式中:W春为春群银鱼体重(克) ;W秋为秋群银鱼体重(克);L为鱼体长(毫米);R为体长和体重的相关系数,R值的大小表示体长与体重的相关程度,R=1则表示完全密切相关,R=0则表示无关,R=0.5则表示中等相关,R=0.998和0.996,表示体长与体重非常密切相关。 两群银鱼的增长量和增长率见表7,表8。表中可见,春宗群的体长增长率和体长增长量在1月龄时最高,以后随着月龄的增加而逐渐下降,而体重的增长量在 l一2月龄时较小,以后逐渐增大,到3—6月龄间明显较大,之后随月龄的增加而逐渐变小,表明春宗群银鱼的生长、发育开始就极为迅速,先是体长迅速增长,继而是体重迅速增长,5月龄后体长、体重生长均趋缓慢。 表7 春群银鱼的体长、体重增长量和增长率 月龄体长范围(毫米)平均体长(毫米)平均体(克)重体长增长量(毫米)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量(克)体重增长率(%)111-25 19.5 0.03 223-47 35.5 0.16 16.0 81.70 0.14 469.00 3 34-58 48.5 0.39 12.8 35.90 0.23 136.00 4 37-67 56.5 0.66 8.3 17.25 0.26 66.84 5 46-75 63.5 0.95 6.8 12.09 0.29 44.55 6 50-79 68.9 1.21 5.5 8.61 0.27 28.33 7 56-82 72.8 1.40 3.9 5.67 0.18 15.16 8 58-84 75.5 1.58 2.7 3.27 0.18 12.95 由表8可见,秋宗群的体长、体重增长量和增长率在 l一2月龄间均较高,2—3月龄时显著降低,随后逐渐升高,体长的增长率和增长量5—7月龄最高,体重的增长率和增长量6—8月龄最高,然后逐渐降低。这是因为1—2月龄时正值11—12月份,太湖水温仍然较高,饵料生物也 比较丰富,所以仔鱼、幼鱼生长较快; 表8 秋群银鱼的体长、体重增长量和增长率 月龄体长范围(毫米)平均体长(毫米)平均体(克)重体长增长量(毫米)体长增长率(%)体重增长量(克)体重增长率(%)1 13~26 23.4 0.05 223~35 31.9 0.12 8.5 36.4 0.08 165.30 3 25~40 32.9 0.14 1.0 3.20 0.01 10.67 4 27~46 35.6 0.15 2.7 8.20 0.01 10.40 5 30~52 41.8 0.22 6.2 17.20 0.08 50.00 6 38~61 49.8 0.42 8.0 19.30 0.20 92.60 7 46~68 59.2 0.80 9.4 18.80 0.39 92.79 8 52~73 65.7 1.286.511.10 0.48 59.96 9 56~80 70.3 1.41 4.6 7.00 0.14 10.37 10 62~81 73.5 1.57 3.2 4.50 0.16 11.09 2—3月龄时恰值1—2月份,水温较低,饵料生物较少,条件较恶劣,所以鱼体生长缓慢;4月龄后随着水温的回升,饵料生物等生活条件渐变优越,体长、体重生长也逐渐变快,7—8月龄最快,之后渐趋缓慢。 下面用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描绘春宗群的生长曲线并分析其生长速度。生长方程为: Lt=83.96[1-e-0.281(t-0.10)] Wt=2.30[1-e-0.281(t-0.10)] 3 银鱼体重生长曲线为一不对称的拉长S形,拐点月龄为3.9月龄,此后曲线上升趋缓慢,也就是体重生长逐渐变缓慢。体长生长曲线则不具拐点,开始生长迅速,随着月龄的增加,逐渐变缓慢。 (三)银鱼的食性 银鱼摄食动物性饵料。大银鱼仔鱼阶段主要吞食轮虫、无节幼体及少量的绿藻、隐藻等。幼鱼则以枝角类、挠足类为主要食物。消化道内出现率较高的食物是象鼻蚤、剑水蚤、无节幼体和虾子的蚤状幼体等;体长达70—80毫米时开始转食小鱼、小虾;体长100毫米以后则以小鱼虾为主要食物,也摄食部分浮游动物。此时的食物组成,随其栖息的生物学环境而有所变化。在太湖以湖鲚、白虾、等为主要食物。食性分析中发现,在其栖息的环境中轮虫密度较大,但成体大银鱼肠道内轮虫的出现率却很低,甚至为零,这表明大银鱼对其饵料是有一定选择性的,轮虫不是成体大银鱼喜食的饵料。 太湖新银鱼的食性,终身以浮游动物为食。不同发育阶段食性组成差异较大,仔幼鱼阶段以轮虫和无节幼体为主;成鱼阶段以挠足类和枝角类为主。肠道内出现率较高的是镖水蚤、剑水蚤、象鼻蚤和虾的蚤状幼体等。由于受饵料生物可得性的影响,其食性组成常随着季节或栖居水体的不同而变化,具有较强的饵料可塑性,并且摄食量也相对较大,如体长44—52毫米的个体,平均摄食浮游动物33个/尾;1尾体长6毫米、体重1.1克的个体,摄食镖水蚤等浮游动物4O2个。太湖新银鱼终生不停食, 即使繁殖期内也仍然照常摄食。 (四)银鱼的分布 银鱼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越南、朝鲜、原苏联等国家的近海和内陆水域。我国的渤海、黄海、东海沿岸及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等地区的水体,都是银鱼的自然分布区,其中太湖、洪泽湖、巢湖等,是我国久负盛名的银鱼产地。 随着我国水产增、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人工移植驯化逐渐扩大了我国银鱼的分布区。70年代末,科技人员将太湖新银鱼从原产地太湖移植至云南高原湖泊滇池投放,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农业部多次立项开始银鱼移植增殖理论及其技术的研究和试验示范,使移植、增殖技术日趋成熟,并普及推广,在移植增殖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银鱼的分布区域也随之不断扩大。截至1994年,全国人工移植银鱼的湖泊、水库达70多个,移植面积约为400万亩,年产银鱼6000吨左右。大银鱼的分布区域已扩大至华北、华东、中南的一些大中型水体,如内蒙古的莫力庙水库、北京的密云水库、山东的许家崖水库、湖北的徐家河水库、河南的白龟山水库和陆浑水库等,都是经人工移植后成为大银鱼产地的。太湖新银鱼的分布区域已扩大至西南、华南、中南、华东及华北地区,如云南的滇池、星云湖、洱海等70%的湖(库),福建的池潭水库,河南的白龟山水库,浙江的新安江水库,吉林的净月潭水库等,也都是经人工移植驯化使太湖新银鱼分布于其中的。 目前,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正在组织全国规模的推广移植增殖工作。随着推广工作的深入开展,银鱼分布区域必将进一步扩大。 银鱼是野生敞水性鱼类,栖居于敞水区的中上层,呈随机分布状态,常随饵料生物的昼夜变化和水温高低、透明度大小而作水平或垂直分布变化。如夜间分布于相对较浅的水层,白天分布于较深的水层。春秋季节栖居的水层较浅,夏冬两季栖居于较深的水层;又如,小型野杂鱼、虾类密度较大的湖(库)区,通常是大银鱼成鱼集中分布区。繁殖期内亲鱼一般是成群分布,通常集中在沿岸浅水区活动。 太湖新银鱼和大银鱼的幼鱼因体小、游泳能力较差,故其分布受风流影响较大。在有大风的情况下,一般在湖(库)的下风头区,分布密度相对较大。银鱼,特别是幼鱼阶段具有较强的趋光性,在夜间有光照的湖(库)区,银鱼往往会成群聚集在有光照的水域。 (五)银鱼种群及其特点 鱼类种群是其种内的一个生物学单位,是鱼种存在的具体形式,是具有基本相同的形态学、生理学、生态学特点和共同栖息与繁殖的鱼类个体的自然集合体。银鱼因生命周期只有1年,生殖群体完成繁殖使命后亲鱼即行死去,所以,种群结构简单,仅有1个世代,上一世代的补充群体,就是下一世代的生殖群体,就是说,种群中100%是补充群体,无剩余群体。由于种群非常简单,没有剩余群体,所以,如果某一世代发生量丰厚,种群数量则显著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就会显著减少,容易在短时期内发生大起大落现象,表现在渔业上是产量的大幅度升降。如滇池1984年的产量为3500吨,而1985年下降为360吨,仅为上年的10.2%。发生产量丰欠的情况除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外,还主要受人类捕捞活动制约。常因过度捕捞,致使留湖(库)银鱼数量大大减少,亦即下一世代的亲鱼数量大为减少,该世代种群数量也必然减少,渔业产量大减;反之,若能增加留湖(库)数量,则下一世代亲鱼数量增多,种群数量必然会很快增加,渔业产量也会很快提高。如滇池1985年在减产的情况下注意留足亲鱼数量,1986年产量又增加到2200吨,较1985年产量净增5倍多。银鱼是银鱼渔业的物质基础,为使渔业产量和效益稳中有升,就必须使种群数量稳中有升。因此,必须科学管理资源,有计划地合理地利用银鱼种群资源。 银鱼种群也在自行不断发展变化,常随种群数量的扩大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进行适应性的分化。例如,太湖产太湖新银鱼1985年以前,明显分为3—5月份繁殖的春宗群和9一11月份繁殖的秋宗群,但近年调查发现,12月一翌年2月和6月一8月也有少部分个体进行繁殖。又如,河南省白龟山水库1987年移植投放的太湖产春宗群太湖新银鱼,在1991年首次进行渔业性捕捞时,渔获物几乎全部是春宗群个体,个体大小较整齐均一,秋宗群个体极少而在后来的几年渔获物中,秋宗群个体日趋增加,渔获物个体大小差异逐渐增大,明显地分化出秋宗群。再如,云南省的抚仙湖产太湖新银鱼,一年四季随时都有成熟亲鱼产卵,随时都有仔鱼发生,不存在明显的产卵高峰期,在各月渔获物中,各种体长组的个体都存在。上述种群分化的多样性,是因环境因素变化,而种群适应环境的结果。种群通过分化,可以利用小范围内不同的生活条件,扩大食谱,改善饵料来源;也可使亲鱼分批地利用产卵场增殖后代;仔、幼鱼分批利用索饵场的不同浮游动物,有利于种群的延续和发展。 四、银鱼渔业 银鱼资源是银鱼渔业的物质基础。我国有比较丰富的银鱼资源,因此,银鱼渔业也相对比较发达,每年生产银鱼产品6000—7000吨,因产品深受国内外市场欢迎,所以售价逐年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上。如1984一1992年的9年间,太湖银鱼平均年产量为171.9万千克,产量只占太湖捕捞渔业年总产量的11.47%,而产值却占捕捞渔业年总产值的60—70%,详见表9;又如,云南省目前银鱼年产量30万一50万千克,占全省渔业年总产量的10%左右,年产值却高达0.3亿多元,占全省渔业年总产值的64%;再如河南省7.8万亩的白龟山水库,移入银鱼前,虽经多次投入、开发,但每次都以“高投入、中产出、低效益”而告终,渔业连年亏损。当银鱼移人形成种群后,使其渔业从长期低产亏损状态,一举变为高产高效,库区渔民也因此受益匪浅。 表9 太湖历年渔业捕捞总产量及银鱼产量 年份捕捞总产量(万千克)银鱼产量(万千克)银鱼占总产量百分比(%) 19841419.71 97.47 6.87 1985 1534.01 212.97 13.88 1986 1440.87 215.80 l4.98 1987 1425.30 153.56 10.77 1988 1597.98 182.20 11.40 1989 1524.25 166.65 10.93 1990 1574.36 147.93 9.40 1991 1588.51 200.86 12.64 1992 380.41 169.69 12.29 平均1498.38171.90 11.47 (一)银鱼捕捞时期 实践证明,银鱼渔业是优质高效渔业。但如何保证银鱼渔业持续高产高效呢?笔者认为,安排合理的捕捞期,科学利用其群资源是极其重要的途径。因为银鱼种群是由一个世代组成的简单群体,所以,合理利用其种群资源,必须做到: 1.种群达最大生物量时捕捞 种群生物量是种群尾数和个体体重的乘积。种群生物量受种群补充量和减少量对比关系变化的影响。补充量大于减少量,生物量就增加;补充量小于减少量,生物量就减少;补充量相当于减少量,生物量就呈稳定状态。补充量是由发生量和生长量决定的;减少量是自然死亡和捕捞的结果。所以,种群生物量的变化是发生、生长、死亡3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这3个过程又都与种群本身生物学特性、外界环境和人类活动紧密相关。因此,在环境条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非捕捞死亡的自然死亡率通常变化不大,故发生量和生长量则成为决定种群生物量大小的主要因素。足够的亲鱼量是丰厚世代发生量的物质保障。所说的足够的亲鱼量,是指能产生在环境容量许可范围内,正常生长、发育的下一世代最大发生量的亲鱼数量。这个足够的亲鱼量值,须根据各水体及其渔业的具体情况在生产实践中进行科学测试而定。生长量是指体重增长量。银鱼属于性成熟早、世代交替迅速的鱼类,如前所述,银鱼幼鱼阶段生长极为迅速,先是体长快速增长,然后是体重的快速增长,至生长拐点后,体长、体重的增长速度都趋缓慢,性腺开始发育,此时的种群生物量最大,是进行渔业捕捞比较合理的时机。此后,因生长速度逐渐变慢,增长量逐渐变小,种群生物量会由于自然死亡而越来越小,造成资源浪费。例如,太湖大银鱼应在7月龄(10月份)捕捞为宜,春宗群则在5.5月龄(9月份)捕捞为好。 2.合理安排渔获季节,充分利用饵料资源 浮游动物是银鱼的主要饵料资源,其中挠足类、枝角类是幼、成鱼的主要食物。银鱼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将饵料转化为自身的组成部分,形成优质的鱼产品,为渔业所利用。因此,充分利用环境中的饵料资源,是提高水体生产力和渔业产量的重要因素。大量的调查证明,湖泊、水库等大、中型水体中的枝角类、挠足类等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是随着季节而变化的,其高峰期通常出现在夏季,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少。所以捕捞生产最好避开夏、秋季节,以便充分利用饵料资源,实现最大限度的饵料转化。一般来说,秋末冬初进行渔业捕捞较为合理。 3.捕捞要避开繁殖期 繁殖是银鱼种群发生补充量的过程,如果繁殖期内进行捕捞生产,势必影响其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和仔鱼的成活率,从而导致补充群体数量减少和渔业产量降低,因此,不宜在繁殖期内进行捕捞生产。 综合考虑银鱼繁殖、生长和饵料资源充分利用等因素,把银鱼的捕捞时间安排在9一11月份比较合适,北方可适当提早些,在冰封前捕捞,南方地区可适当延后些,在10一 l1月份捕捞均可。 (二)渔具渔法 银鱼渔业的渔具,主要是网渔具类,目前使用较多的是银鱼拖网、银鱼围网和小丝网。 1.银鱼拖网 (l)双船对拖网:此网为双翼双囊,用聚乙烯网布按生产需要的大小规格,裁剪后缝制而成。全网分为两部分,各有一翼一囊,分别由两只船装备。作业时连接成一体,两船同时拖拉。双船对拖网拖速较慢,捕捞银鱼效果较好,渔获物中银鱼约占90%,其他小型鱼虾类占10%左右,太湖80年代 l对60吨级的渔船最高日产量为250千克左右,一般日产量为150—200千克。太湖、巢湖等长江中下游大型湖泊,大多使用此网捕捞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银鱼。 网具:现以60吨级渔船用网为例说明各部分规格和结构: 网衣:由竖杆头、上下片、槽底、囊网4部分组成。竖杆头在囊网的内侧,具有确定网高的作用,网衣中央长度为27.77米 ,两边长为26.2米,宽为3.3米,呈箭头形状。网衣下另是以槽底为界,缝合在槽底和竖杆头上方的为上片,缝在下缘的为下片。各片均呈三角形,其长边长度为58.8米,短边长为26.2米,另一边长为48.7米。槽底网是翼网和囊网的纵长网衣,一端呈尖形,长边长度为60米,两短边为58.8米,宽为2.4米。囊网由3幅网布缝合而成,各片网布均呈切角三角形,长边长度为4.17米,另两边分别为2.49米和1.2米。 纲索:由上下纲、上下缘纲、吊纲、上下帮纲、叉纲、曳纲和绷纲组成。上下纲为三股左捻聚乙烯绳,其直径2厘米,长度为49.5米,上纲无沉子;上下缘纲为三股右捻聚乙烯绳,其直径0.4厘米,长50米,缝合在网衣上;吊纲直径0.25厘米,是用三股左捻聚乙烯绳两条合并而成,长10厘米,一端系在上下纲上,另一端系在缘纲上,上下吊纲各用500条;上下帮纲是用聚乙烯多股散绳将破旧网衣缠绕而成,直径0.25厘米,长35米,分别绑在外侧网的上下缘30米,余下5米作为叉纲;叉纲为青竹蔑条搓绞制成,直径7厘,长90米,一条。绷纲为青竹蔑条搓绞制成直径4厘米,长55米,一端系于曳纲上,另一端系于船尾舷柱上,在作业中起船与网的联系作用。 浮子和属具:分别有浮子、浮标筒、浮桶、中央撑杆、纲索连接插销。浮子是用毛竹制成,直径4厘米,长40厘米,两端各有一小孔,用细绳拴在吊纲上,每口网4个。浮标简以毛竹做成,直径5厘米,长40厘米,一端有2个小孔,用长7—8米的细绳将其系在囊网上,作为观察网位和起袋取鱼的标志。浮桶由杉木制成,呈椭圆盆状,长80厘米、宽60厘米、高25厘米,作业时联在网上,用以增强网的浮力。 中央撑杆为毛竹制成,直径4.5厘米,起连接两船网具和支撑网上高度的双重作用,长度2.5—3.5米,每船一只。 纲索连接插销,用硬木制成,圆柱形,长20厘米,大头直径6厘米,小头直径5厘米,在叉纲和曳纲连接处作插销用,每船一只。 渔法:现以60吨级渔船为例。首先,选好放网地点,定好拖捕方向。然后,两船一边航行,一边做好放网准备。先将曳纲和叉纲用连接插销连接好,然后将曳纲的另一端绕过主桅根部,系在左右舷使风梁上,用木棒插入,将其暂时固定,另一端系在曳纲的1/2处,待各纲索连好后,将网具依序堆放在放网舷侧的甲板上,同时连接好浮标筒、撑杆等属具。最后将中央撑杆纵向堆放在最上面,等待下网。船达放网地点后,主船发出信号,副船即行靠拢,靠拢后副船速将中央撑杆递给主船,随即依序放出网衣;主船速将两根中央撑杆合并,套入上下帮纲的眼环中,并据当时水深调整上帮纲在撑杆上结缚高度即投入水中,依序放出网衣,把船向右使左舷受风而驶离,网具放完后,两船放出曳纲和绷纲,最后将曳纲和帮纲固定在船尾舷柱上,开始施捕。拖捕时,两船呈“八”字形,间距约60米,顺风横行,即:东北风时向西施,东南风时向北拖,南风时也向北拖。速度保持在每小时2.5公里左右。速度过快网身会起浮,过慢网则吃泥,捕捞效果不好。拖捕1—2小时即可取鱼,主船放出舢舨或快艇,驶至囊网上方浮标筒处,捞起浮标,拉上囊网,解开网底绳,倒出渔获物,然后扎好囊袋口,继续拖捕。取鱼时,不停船,不减速,照常拖捕。调换捕捞地点或结束捕捞生产时,需要起网。起网时,主船发出信号,两船减速慢行,分别放出舢舨或快艇,先将囊袋中的渔获物取净,再解开两中央撑杆的系绳,分别将网收入舢舨内,大船随即抛锚定位,拉进曳纲和绷纲,舢舨也回到大船旁,先将叉纲拉上,再一边清洗网具一边将网拉上大船,最后把撑杆拉上,起网结束,两船起锚开航。 双船双拖是银鱼渔业的专用渔具渔法,已有200—300年历史,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它具有如下特点:(1)操作简易,如前方有障碍物时,两船可以相互示意,偏转一个角度改变航向,继续拖捕,不需起网,能充分利用时间,可整天生产。(2)劳动强度低,只需按时放舢板至囊网处取鱼即可。(3)结构简单,便于操作。船级不同,其所用网具的规格大小和所需网布料也不问,如表10所示。 表10 不同级别渔船所配网的规格及其所需网布数 船级吨位槽底网长度(米)所需网布数匹)备注 160吨以上59.867 聚乙烯网布每匹长8米,宽0.4米,单丝直径约为0.21毫米,每12厘米有24个网目250吨左右54.862 3 40吨以下53.160 (2)其他拖网:银鱼移驯技术的推广、普及和银鱼产品价格的逐年提高,促进了银鱼渔业的迅速发展。广大渔民为取得更高的效益,在生产实践中根据各自水体的具体情况,不断改进渔具渔法,在传统渔业的基础上,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拖网渔具渔法,如双船单网、单船单网、单船双网、单船三网等。尽管渔具规格大小不同,但结构大同小异;然而渔法却各不相同。 (1)网具:这些拖网一般都较小,为无翼(或有翼)单囊,前大后小,网口宽2—20米,网高0.8—4米,网长10—30米,囊网长 l一4米,由上下身网、左右侧网和囊网5部分组成,全部由上述聚乙烯网布裁剪缝合而成。 (2)渔法:双船拖单网生产时,先将曳纲在主船上盘好,撑杆、身网、囊网依序放在主船上。到达放网地点后,两船靠拢,主船将一条曳纲交给副船,连接在副船的舷环上,另一条曳纲系在主船的舷柱上,然后主船不动,副船向左前方慢行,主船将囊网、身网依次推入水中,再将网上的撑杆上端连结在上纲上,投入水中,撑杆靠沉子直立于水中,两船按预定航向慢行,网口张开,形成一个扫水面,两船保持一定距离等速前进,银鱼则随着湖(库)水源源不断地进入网内。捕捞较深水层的银鱼时,沉子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大。 起网时,主船发出信号,两船减慢航速,先将网内渔获物取净,然后两船分别收拉曳纲。收完后,将副船网的一端绳头拉到主船上,两人同时在主船上起网,先将撑杆连同撑杆下端的沉子一起收放好,再起身网和囊网,完成起网。此法一般在较大水库的敞水区使用效果较好。 单船单网、单船双网、单船三网拖捕时,船网通常较小。单船单网是将曳纲系在船尾的舷柱上,然后将网缓缓放人船后水中进行捕捞,网和船的距离在15—20米。 单船双网是用竹竿将网具分别撑架在船左右舷之外15米处水中进行捕捞。 单船三网是上述两种渔法的结合。 这些渔法因船网较小,机动灵活,中小型水库使用较多。 2.银鱼围网: (l)网具:银鱼围网为中小型围网,呈长带形,无囊,长80一150米,高4至10米,由聚乙烯网布缝合而成。上纲加有浮子,用旧网衣包裹的小石子附于下纲作为沉子,或下纲用粗综 绳作沉子。 (2)渔法:银鱼围网一般以5—8人操作。作业时将网的一端固定在岸上、网具置于小船上,然后1人摇榴,1人将网具依次投入水中:三面包围湖(库)岸,将银鱼围于其中,接着在岸上两边同时收拉曳纲和上下纲,逐渐缩小包围圈,使银鱼集中在网的中央进行捞取。取完银鱼后收起网具,转移捕捞场所。 此渔具、渔法适宜在沿岸平坦或有缓坡的浅水湖(库)区作业,捕捞效果较好,渔获物中90%以上是银鱼。一般网产10—40千克,最高可达80千克。 3.小丝网(挂网) 小丝网属刺鱼网,是定置渔具。作业时将网直立成垣墙状,设置在银鱼分布区,使活动的银鱼刺于网目内或缠绕于网衣中被捕获。此网高1米左右。可以浮在水面,叫浮网;也可沉于水中,叫沉网。 (1)网具结构:小丝网由网衣、上下纲、浮子、沉子4个部分组成。网衣为直径0.1—0.2毫米的尼龙胶丝结成。上下纲和缘纲为3毫米的聚乙烯线两根合并制成。浮于是用泡沫塑 料切成的矩形块。沉子用铅片剪成。网目大小一般为0.6—2.5厘米,网长可根据需要而定,一般为数十米;通常每一浮子压5目,间隔11目;每一沉子压2目,间隔6目。根据需要可增减浮子或沉子的数量而做成浮网或沉网。 (2)渔法:船达捕捞地点后,1人摇橹驱船向前,1人立于船头手持穿挂丝网上纲的竹竿,随着船的缓慢航行,先将浮标竹放入水中,再依次将网放下,每条网两端以泡沫浮块作为标志。放完一条,继续放第二条,一般每次连续投放25—50条(每条网的上纲,相互连接成一体),全部放完后,放下浮标竹竿,渔船返回。收网取鱼时间依当时资源量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在放网后10一12小时收网。收网时,驱船至浮标竹竿处,1人摇橹,1人取回浮标竹竿,提起上纲,一面将上纲穿人竹竿,一面摘取渔获物,然后将全部网衣收取到船上,每条网一串,依次叠放在船上,全部收完后,渔船返回,准备下次放网。 此渔具、渔法具有成本低、劳力少、操作方便、作业灵活、产量较高等优点,广泛使用于湖泊、水库,是捕捞大银鱼的有效渔具、渔法。 除上述渔具、渔法外,小兜网捕捞大银鱼效果也较好,太湖等大中型湖泊使用较多。近两年来,利用银鱼垂直分布昼夜变化和趋光性等特点,夜间使用光诱捕捞渔法也取得较好效果,新安江水库用此渔法,每晚最高产量 l网可达53千克。 (三)银鱼资源管理 银鱼资源是一种水生生物资源,具有较强的繁衍能力,它既可因人类的捕捞而减少,又可依靠自身的繁殖、生长等而得到补充、增加。银鱼资源是银鱼渔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的丰歉决定着渔业经济效益的高低。所以,如何保证银鱼资源稳中有升:是所有银鱼渔业经营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为使银鱼资源稳中有升,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做好保护增‘殖资源与合理利用资源。 1、保护增殖资源的措施 (1)繁殖期内,禁止组织捕捞生产:如前所述,银鱼种群结构简单,100%是补充群体,而补充群体数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当年渔业产量的高低。所以,如果繁殖期内进行捕捞,势必破坏其生殖过程,减少亲鱼数量,毁坏、杀伤受精卵和仔鱼,减少补充群体数量,导致渔业产量降低。因此,繁殖期内禁止组织捕捞生产;保护增殖资源,以利于增加补充群体数量。 (2)禁止捕捞幼鱼,保护生长:银鱼生长迅速,孵出的仔鱼经过1年左右的生长发育即达性成熟,就可进行繁殖,产生下一世代,其生长规令律是仔幼鱼阶段生长很快,至生长拐点以后,体长、体重生长变缓。经测定表明,从5月20日至9月1日,太湖产春宗太湖新银鱼可增重3.38倍,大银鱼可增重42倍。所以保护仔幼鱼,利用成鱼(达生长拐点后),可大大增加种群增长量,提高渔业产量。 (3)设定常年保护区:随着捕捞技术和银鱼售价的逐年提高,银鱼渔业的捕捞强度逐年加大。因此,必须在渔业水体内划定5%一10%的水面作为常年保护区,常年不许任何渔具人内捕捞,将其作为银鱼繁衍、生息的安全场所,以保护一部分银鱼,不断为银鱼种群提供补充群体,增殖资源。 (4)调整水域中的鱼类区系:增殖银鱼的水域要减少银鱼的敌害鱼类和与银鱼竞争饵料的低值鱼类的数量,为银鱼种群提供更宽松的生活环境和更多的饵料,以扩大种群数量,提高渔业产量。 (5)人工投放,增加补充群体数量:调查和试验证明,人工授精的受精率,远远高于自然受精率,所以,在银鱼繁殖季节,可以通过人工授精获取受精卵,或者人工孵苗向水域中投放,以增加补充群体数量,进而增加银鱼种群资源量。 (6)保障优良的银鱼生活环境:严禁电鱼、炸鱼、毒鱼等酷渔滥捕措施,并防止工业污水排入银鱼栖息的水体,保障银鱼生存的优良环境。 2.合理利用资源 银鱼资源是一种可以增长的生物资 源,只要利用得当,就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反之,如果无计划地盲目利用或酷渔滥捕,则会导致资源衰退,甚至枯竭。因此,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银鱼资源,才能收到良好的效益。合理利用银鱼资源,首先要查清资源蕴藏量,其次是要进行渔情预报,据此做出切实可行的利用计划。 ( l)资源蕴藏量调查:所谓资源蕴藏量(资源量),是指水域中银鱼种群的数量。估算资源蕴藏量的方法,通常是用渔获努力量法。所谓渔获努力量,是指一定时间内一定渔具的捕鱼量。一般情况下,渔获努力量的大小与鱼的密度(即总数量)成正比,因此,渔获努力量,可以作为衡量鱼类种群数量的相对指标。具体做法:在水域中选几个有代表性的点(点的多少视水体大小而定),用相同的船、相同的银鱼网、相同的渔法,在各点同时进行相同时间(l小时或2小时)的试验捕捞,然后求取其渔获物数量平均值,再据此数值和拖过的扫水面积,求出单位水面(水体)渔获数量,进而推算出整个水体种群数量,也就是资源蕴藏量(逃逸率忽略不计)。大银鱼可用网目稍大些(0.8—1.2厘米)的网具,用上述同样方法进行试捕估算。 (2.)进行渔情预报:银鱼资源蕴藏量调查清楚之后,渔业可进行捕捞生产。由于我国的水文气象条件不太稳定,每年的水温、降水量、水位、水域面积等,都有所变化,这些变化通过一定形式影响着银鱼的繁殖条件和饵料保障等,间接影响着银鱼的世代发生量和种群数量,因而导致世代丰歉波动较大,有时相邻世代种群资源量相差可达几倍甚至十几倍。所以,每年开捕前,需要进行渔情测报,预测当时水体中银鱼种群的数量、生物量和银鱼质量(体长、体重、肥满度等)以及本汛期的最大可捕量,以规划和组织捕捞与加工。预报的方法很多,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分析渔获量统计为基础的,一类是以分析水文状况为基础的。 ①以分析渔获量统计为基础:使用较多的是相对渔获量估算法。这是根据总渔获量和单位捕捞力量渔获量的分析进行估算的;当捕捞达到一定强度之后,渔获量的变动一般就反映在捕捞群体数量的变动。因此,当捕捞强度相对稳定时,种群资源量的变动可以代表渔获量的变动情况。据此,每年银鱼汛期,使用相同的船、网、渔法,在相同的湖(库)区同时进行试捕,试捕点的多少视水体大小而定,然后根据各点试捕渔获数量,求单位时间渔获量(Xn),进而求得当年渔汛的渔获量(yn)。 yn=a十bXn 式中: a为常数 b为系数。 a=(∑x2∑y-∑x∑(xy))/(n∑x2-(∑x) 2), b=(n∑(xy)-∑x∑y)/(n∑x2-(∑x) 2) y为每年的汛期渔获量 X为试捕单位时间渔获量;连续 n年数据, 如果水面较大,且各湖(库)区银鱼分布情况不同,则各试捕点 Xn所代表的实际资源量也不相等,这时如果取算术平均值,就不能客观反映资源量的实际情况,必须分别给予一定的加权系数。如某水库因水文状况不同,导致其3大库区 A1,A2, A3的银鱼分布密度不同,所以试捕结果 Xnl, Xn2, Xn3所代表的实际资源量也不同;又知,各库区占总面积的百分比如下: Al,37.5%, A2,22.5%, A3,40%,故 Xn+0.375Xnl十0.225Xn2十0.400Xn3,将 Xn代人 yn’ a十bXn式中,即可求出当汛可能渔获量 yn。 预报的准确与否,取决于Xn值的可靠程度。所以要取得可靠的 Xn值,必须一是试捕范围要包括银鱼的主要分布区,而且每年试捕的方法保持不变,即捕捞效率不变;二是试捕的 时间尽可能在接近开捕的时候进行,以尽可能减少试捕到开捕期间人为干扰和自然死亡等因素造成的影响。 这一方法一般适用于人为因素干扰大、已充分开发利用的渔业水域。 (2)以分析水文状况为基础:银鱼种群资源量的变动往往与一些非生物学环境因素(如水温、水位等)密切相关。一些人为因素干扰较少,或初次开发利用的水体,这种关系更为密切。因此,可以用这些水文因子数值作预报工具进行预报。如繁殖期的水温或积温与渔汛期总产量的关系、生长期的水位或降雨量与渔汛期总产量的关系等。 必须指出,上述资源管理措施,一定要有良好的渔业秩序作保证,才能得以贯彻实施。良好的渔业秩序,必须有强有力的渔政管理来支持。因此,加强、改善渔政队伍的建设和装备,是银鱼资源管理的必要手段。 (四)银鱼加工 通过加工,可使银鱼变成畅销国内外市场的优质鱼产品,提高银鱼的价值,从而使渔业实现高效益。因此,加工是银鱼,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银鱼蛋白质含量较高,所以渔获物容易变质,要求在收购、加工过程中,必须用冰保鲜。目前,我国银鱼产品主要是按出口标准,加工成1000克为单位的包装,也有根据客户需要加工成500克、250克、150克包装的内销产品。 出口银鱼产品的加工工艺和技术要求: 1.漂洗 将收集来的银鱼渔获物运至加工车间,先行漂洗,即将适量的渔获物放人大盆、大桶等容器内,再将容器置于自来水龙头下,让自来水冲洗渔获物,边洗边用小捞海将漂起的树叶、水草等杂质捞除,然后将洗好的银鱼放人另一容器内待用。 2、筛选 将漂洗好的银鱼按规格大小进行分级筛选,一般大银鱼按8一10厘米、10一12厘米、12厘米以上3种规格分选。太湖新银鱼等小型银鱼一般按3—5厘米、4—6厘米、5—7厘米、6—8厘米4种规格分选。各种规格的银鱼中大、中、小个体的比例一般为20:60:20。例如,5—7厘米的规格,最低要求比例是5厘米:6厘米:7厘米=20:60:20。大个体的比例增大不受限制,如果小个体的比例增大,价格就会因不符合产品规格等级而按比例下降。 3.装袋 将筛选好的银鱼按需要称取重量,装入塑料食品袋后压平封好,外套纸制小包装盒,放入周转盘内。因为银鱼加工过程中会因失水而失重,所以装袋时需要适当多投一些料鱼,以免加工成的银鱼产品,因重量不足而达不到标准要求。例如,l000克包装,一般投1050克料鱼即可。其他各种规格包装依此类推。 4.速冻 将集中于周转盘内的银鱼立即置于速冻车间内速冻。—速冻间的室温保持在一38℃以下;持续冷冻24小时即可。若速冻温度过高,会因冷冻时间过长而导致银鱼过多失水,降低银鱼产品的质量和数量。 5.冷藏 将经过速冻的银鱼,分别装入事先已制备好的纸箱中(一般每箱装24盒),移入冷藏间存放。冷藏间的室温应保持在一18℃以下。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