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水产新闻 | 独家专题 | 渔商阿里 | 渔资团购 | 水产人才 | 市场行情 | 水产技术 | 对虾网 | 会议展会 | 水产视频 | 水产论坛

企业推广

  • 资讯
  • 技术
  • 产品
  • 企业
  • 招聘

搜鱼高级搜索对虾  罗非鱼  金鲳鱼  草鱼  石斑  泥鳅  黄鳝  海参  小龙虾  鳗鱼  大闸蟹  

中国水产论坛
当前位置:首页 > 水产技术 > 养殖技术 > 蟹类 > 技术综合 > 正文

河蟹的增养殖

发布时间:2005/7/18 10:18:00  来源:  编辑:南方渔网  我来说两句我来说两句(0)
旺旺好渔资电商平台
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一、蟹病的预防

  (一) 河蟹为什么会生病?

  河蟹生活在水中,与水环境建立统一的联系。正常情况下,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河蟹的生理活动必然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如觅食、避让和隐蔽等。但如果环境条件的变化过分剧烈,台水温、盐度的突然急剧升降,细菌、寄生虫的严重感染、寄生,以及高密度运输、缺氧和干燥等,河蟹适应不了如此巨大的变化,便会罹患疾病。

  (二) 蟹病的防治原则

  河蟹栖息在水底,生病后往往不易发觉。再者河蟹养殖尚处在起步阶段,人们对其不少疾病尚未完全了解,许多蟹病一旦发生后就不易治愈。因此,防治蟹病应遵循“预防为主,积极治疗”的原则。

  与其它水生动物一样,河蟹的疾病并非由某个孤立的因子引发的,而是河蟹本身健康状况的下降、病原体的入侵、生存环境的变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防治蟹病也应采取综保措施,从控制和杀灭病原体,增强河蟹的抗病力和改善水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处着手。

  1、控制和杀灭病原体

  主要是使用药物对环境、水体、蟹种、饲料等进行消毒。这里环境消毒是指蟹种放养前的彻底清塘;水体消毒即用生石灰、漂白粉、氨水、二氧化氯等药物定期消毒水体;蟹种消毒是指蟹种下塘前用高锰酸钾、福尔马林等药液浸洗消毒,杀灭寄生或附生在河蟹体表的病原体;饲料消毒是对天然饲料进行消毒。此外还需对食场、工具等进行消毒。

  2、增强河蟹的抗病力

  主要是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确定正确的投饲率并采用科学的投饲方法(“四定”)。只要饲养管理得当,蟹种捕捞、运输、暂养过程中又小心操作,避免引起外伤,就能使河蟹生长良好,体质健壮,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蟹病的目的。

  3、控制水质,营造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饲养过程中除采用化学(有些水体消毒药物兼有水质改良作用)、生物(如光合细菌、藻类)、物理(充气、换水)等方法改良水质外,还应通过栽植水生植物(如苦草、水稻、稗草、水花生、水葫芦等)和投放螺、蚬类来控制水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 预防蟹病的常用方法

  1、全药物充分溶解后,均匀地泼洒于全池,使池水内的药物达到一定的浓度。全池泼洒,目的是既要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又要保证饲养对象的正常生长和存活。因此,使用的药物浓度必须对饲养对象有较高的安全性,而对病原体又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全池泼洒的优点是防治效果较好,缺点是药物用量较大,防治费用较高,药物的有效剂量也较难掌握。

  2、浸洗法

  将河蟹放入事先配制好的药液中浸洗一定的时间,杀灭病原体。浸洗药液的浓度一般为同种药物作全池泼洒时的10倍左右,浸洗时间可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灵活掌握。药液浓度高,应少浸一些时间,药液浓度低或河蟹对该药物的耐药性强,体质又好可多浸一些时间。但浸洗时必须慎重观察,以防不测。在网箱中浸浴,因箱内外水流相通,应每隔数分钟酌情添加一次药物。

  3、挂篓挂袋法

  通常用硫酸铜(或硫酸铜5份+硫酸亚铁2份)或漂白粉悬挂在食场周围,作间隙性预防。因为饲养对象可以随意接近或远离挂篓挂袋区,所以此法也叫非强迫性浸洗法。因饲养河蟹多数不设固定的食场,故采用此法防治河蟹疾病效果不甚理想。挂篓挂袋时一次药物的总用量不能超过全池泼洒时的药物用量。一个防治疗程3~5d,隔1~2周后可再重复使用。

  4、内服法

  将药物拌入河蟹饲料中,制成药饵投喂。河蟹的药饵应制成沉性的,其基本配方与配合饲料相同,或将蛋白质含量适当提高一些。投喂药饵丧让河蟹停食1~2d,药物的种类、剂量因蟹病而异。

  5、涂抹法

  将药物配制成较浓的药液或拌入凡士林制成药膏,涂抹在病蟹体表的溃伤、溃烂处。此法可以在蟹种放养或亲蟹交配繁殖前专门对挑出的头胸甲或步足爪尖有溃伤的病蟹进行涂抹,或者与浸洗联合使用。

  6、微量无素加法

  在高密度饲养条件下,如饲料配制不当,饲养一段时间后河蟹常常会罹患矿物质和维生素缺乏症。如缺钙引起的软骨病和缺磷引起的蜕壳不遂症等。因此饲料中要适当添加这些微量无素,而且添加的品种要齐全。

  二、常见河蟹疾病的防治

  1、颤抖病

  (1)病原体及症状

  又称抖抖病、抖肢病。该病早先被认为是因饲料配方不全,河蟹营养不良,代谢失调所引起。后又被认为是细菌性弧菌病,最近该病被初步确定为病毒病,病原系小核糖核酸病毒。该病毒无囊膜,直径28~32nm,为小球状病毒粒子。发病初期病蟹行动缓慢,常以头部向着池边,附肢不断抽搐,摄食量减少,肠道常无食物。继之附肢抖动,附肢和体躯卷曲,手捕时挣扎能力弱,翻身复位能力很差。有时病蟹口吐泡沫,步足收拢或撑足着地哆嗦,故又称弯爪病、环腿病。

  对病蟹作一般检查,无或很少有病原菌,后期常出现腹水。心脏水肿、鳃、肝脏、肠道细胞坏死,鳃丝发黑,鳃膜肿胀,不久即死亡。

  (2)流行情况

  上海地区1995年首先在崇明县出现该病,1997年和1998年仅江苏省南通地区发病面积即达3000~10000公顷。目前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苏、浙江、安徽、上海等省市,发病率和死亡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高达30%~100%,流行季节4~10月,高峰期7~9月,危害范围广,从蟹种至商品蟹均有发生,从开始发病至濒死仅2~3d。

  (3)防治方法

  ①合理放养,合理投饲。掌握好合理的放养密度,全年的投饲率3~5月控制在0.5%~3.5%,6~10月为3.5%~1%。

  ②放养前彻底清塘,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每667m2投放250~500kg的螺蚬类,蟹塘中央区栽种苦草或水稻,并移植水花生等,使水面覆盖率达50%左右。高温季节每周换水1~2次。

  ③在7~9月发病高峰期,以二氧化氯和生石灰交替使用,即每月一次用二氧化氯全泼洒,使浓度达到0.5×10-6,每月一次全池泼洒生石灰,浓度为15×10-6~20×10-6。

  ④在7月和9月初用磺胺脒配制药饵,第一天每10kg河蟹用药1g,第二~第六天药量减半,6d为一疗程。

  2、肤霉病(水霉病、腐肢病)

  (1)病原体及症状

  此病由真菌附生引起。感染在河蟹外骨骼部位的为哪一类真菌目前尚无报导。病蟹行动迟缓,躯体消瘦,体表及附肢患处腐烂,菌丝体侵入份口。霉菌的动孢子从份口吸取外骨骼(头胸甲或附肢)下方的基质细胞或肌肉组织中的养料,并迅速增长成白色菌丝体、吸收营养向外生长,最终使河蟹消瘦及蜕壳艰难而死。

  (2)流行情况

  冬春两季为发病季节,主要危害对象有蟹种和亲蟹。此病如发生在蟹种运输前的捕捞和暂养阶段,可使蟹种在放养后因蜕壳困难而夭折。如发生在亲蟹阶段则可使蟹体和蟹卵长毛。

  (3)防治方法

  ①放养蟹种或捕捉亲蟹暂养时必须小心操作,暂养时间一般不应超过3d。运输蟹种或亲蟹最好在隆冬或早春,当河蟹尚处在越冬的蛰伏阶段进行。运输时包装必须扎紧,不让蟹种或亲蟹自由爬动,以免蟹体损伤。

  ②蟹种或亲蟹在放养前用20×10-6~30×10-6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30min,或以2×10-6~3×10-6的浓度全池泼洒。

  ③用30%~50%的食盐水浸洗病蟹5min,亲蟹可同时用5%的碘酒涂抹患处。

  ④用中药提取物水霉净50×10-6的药液,在水温10~15℃时浸洗20min,或全池泼洒1~3次,浓度为0.5×10-6。

  3、链壶菌病(着毛病)

  (1)病原体及症状

  由真菌感染而引起。菌丝分枝,无隔膜,菌丝体的一部分可形成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释放后在水中游泳,遇到河蟹幼体或卵子时就固着其上,并向内伸出发芽管,发芽管内再分出菌丝。被链壶菌感染的蟹卵呈褐色或黑色,不能孵出溞状幼体。幼体感染后呈棉花状,活动能力下降或丧失,最终死亡。镜检幼体可见其全身均着生菌丝体。

  病蟹鳃和脐上的毛有棉花状菌丝体,背甲略呈黑色,摄食量少,肠和胃空,行动迟缓,捕捉后不久(2~3d)陆续死亡。发病原因主要是水质败坏和饲养管理不善。

  (2)流行季节

  从冬季至早春均可流行。到初夏连续数天平均水温达25℃以上时,此病可自行消失。该病传播速度很快,危害大。若育苗池中发生此病,通常24~48h可使幼体大量死亡。主要危害对象为河蟹的卵和溞状幼体。

  (3)防治方法

  ①更换池水,对育苗海水进行消毒处理。

  ②全池泼洒二氧化氯。预防浓度为0.5×10-6~0.2×10-6;治疗浓度为0.4×10-6g,连续3d为一疗程。

  ③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浓度达到15×10-6~20×10-6。

  ④因在密集条件下,链壶菌的传染速度较快,治疗较难,故一量抱卵亲蟹出现此病应将其挑出后单独治疗。

  4、溞状幼体暴发性疾病

  (1)病原体及症状

  幼体被球状或杆状细菌所感染,并以复眼部位居多。患病的溞状幼体摄食减少或不进食,胃肠中空,无粪便排出,发育变态中止,之后腹部伸直,体色变白而死亡。

  (2)流行情况

  该病虽由球状菌或杆状菌引起,但也与育苗池水质恶习化,水中氨氮、亚硝酸氮上升,硫化氢的出现有关。流行季节为4~6月。通常死亡率在30%~50%,严重时可达100%,主要危害对象为人工育苗池内的溞汰幼体。

  (3)防治方法

  ①注意改善水质、多换水。控制第Ⅰ期溞状幼体育苗密度在20万~30万只/m3。

  ②育苗用具均需经过50×10-6浓度的漂白粉液浸泡消毒。

  ③把土霉素捣碎,全池泼洒,2d一次,使池水浓度达0.5×10-6。

  ④发现此病后用土霉素或氯霉素全池泼洒,使池水土霉素浓度达2×10-6~3×10-6或氯霉素浓度达1×10-6~1.5×10-6。每日1次,3d为一疗程。

  5、胃炎

  (1)病原体及症状

  属细菌性疾病。鱼类肠胃炎的病原体为点状产气单胞杆菌。菌体杆状,两端圆形,多数两个相连,芽孢极端单鞭毛,染色为革兰氏阴性菌。河蟹肠胃炎的病原体尚未确定是否与鱼病的病原体同属同种但已见有类似的疾病。病蟹肠道发炎,多粘液,胃和肠中空,常不摄食,肛门红肿。病蟹离群独处,品吐黄水,轻压其胃肠,会有黄色粘液从肛门流出,不久病蟹即死亡。

  (2)流行情况

  从冬季蟹种到商品蟹均可发生此病,主要是发病季节在5~9月,高峰期为7~8月,死亡率较大。

  (3)防治方法

  ①按“四定”、“四消”原则投饵,抓好日常管理。

  ②将大蒜中掺入饲料中,用量为每50kg饲料放大蒜1kg,第2~6天药量减半,6d为一疗程。用药前先停食1~2d,以提高治疗效果。

  ③在饲料中拌入磺胺脒,做成沉性药饵,连续投喂6d为一疗程。基本饲料的蛋白质含量为30%~35%,矿物质含量不少于2%,各种维生素总含量不少于1%,具体配方参见本讲座前文中有关章节。

  6、菱形海发藻病

  (1)病原体及症状

  病原体为菱形海发藻,细胞以胶质连成群体状,壳面呈狭棒状,细胞宽5~6μm,长28~32μm。一只附生到河蟹溞状幼体上时,能大量繁殖,引起幼体粘注增多,自重增大烦燥不安,不能正常摄食,不久相继死亡。

  (2)流行情况

  主要危害河蟹的溞状幼体,为河蟹育苗生产上常见的严重疾病之一。

  (3)防治方法

  ①用福尔马林全池泼洒,浓度15×10-6~20×10-6,或以100×10-6~250×10-6的浓度浸洗半小时杀灭藻类。

  ②用1%新洁尔灭和5×10-6~10×10-6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20min。

  ③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浓度20×10-6~40×10-6,可抑制藻类每繁生。

  7、青泥苔裹着病

  (1)病原体及症状

  由水绵、双星藻、转板藻和水网藻等丝状藻类裹着所引起,蟹农俗称其为青泥苔。青泥苔在春季随着水温上升而开始萌发,长成一簇簇绒毛状或丝状团矗立于水中,衰老后成一团团乱丝浮于水面。因其营裂殖生殖,故通常越捞越多。仔幼蟹(豆蟹)钻入青泥苔后不易爬出,往往被乱丝缠住而死亡,所以严格地说这是一种生物敌害,但它常和其它绿藻类一起缠绕和附着在幼蟹的头号胸甲背部,使幼蟹满身裹着各种藻类,影响活动和摄食。所以在蟹病上把它列为固着类疾病或敌害。

  (2)流行情况

  流行时间5~9月,主要危害对象为豆蟹和蟹种及幼蟹(黄蟹)。

  (3)防治方法

  ①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②用扑草净除草剂全池泼洒,浓度0.4×10-6。或用硫酸铜全池泼洒,浓度0.7×10-6,或两种药合并,以上述浓度联合使用。

  ③用0.4~0.7g/L扑草净或硫酸铜溶液拌入黄沙或湿泥中,直接泼洒在青泥苔上,使青泥苔既被毒灭又因得不到阳光而死亡。 

编辑:南方渔网 访问人次:3561 关键字:河蟹,  >> 更多资讯进入水产新闻网
免责声明:本文在于传播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文不保证其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本版文章的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并未经过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数据的准确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
用户昵称:

评论内容:
滑动完成验证:
 

品牌推广

咨询:0779-2029779

第十七届农聘中国水产人才网络招聘会

农聘-水产人才网

猎弧英雄

虾青素

强肝

手机版水产门户网

随时,随地,伴你身边!

水产前沿广告

海洋与渔业

图文推荐

更多

最新技术综合

更多

红法活体虾青素

今日要闻

更多

热点推荐

更多

关于我们 | 企业推广

会员服务 | 网站动态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付款方式 | 网站地图

服务专线:0779-2029779

传  真:0779-2030003

邮  箱:bbwfish@163.com

最具影响力的水产网站--水产门户网

广西南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桂ICP备11001749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桂B2-20050073

X

中国水产门户网微信平台

返回顶部